淼叔讲伤寒论 少阴条文304 305 附子汤

三0四、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附子汤方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咱们已经反复提过附子汤,其方解用意基本也都了解,做个简单的复习。从方药组合、用量以及比例,可以得知这是个太阴少阴共治的方子。从炮附子两枚可以得知,温热养阳的用意明确。跟大热攻寒的意思不一样。在伤寒论中,攻寒用生附;温阳、养阳用炮附。现在临床经常用大剂量的炮附实现生附的功效,因为药店不让卖生附。

检索下条文,看量大的使用炮附方(超过一枚就算量大)。除了本条附子汤。还能搜到附子泻心汤,也是用两枚。桂枝附子汤中炮附用三枚。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中炮附也是三枚,这是治寒风湿的。甘草附子汤中炮附子两枚,也是治风寒湿的。翻完条文就会发现,这些湿都很顽固,用强烈的热力通行,一时治不好。治这些顽固的寒,也需要用慢慢温里的方法来治,大力的热力通行反倒效果不佳。这个慢慢温里当然是跟生附做对比,因为生附行阳、通阳、宣阳的力量很强。附子用来治疗的阳,是热量,是阳热之阳。在伤寒论里,附子量低于一两就很难找了。乌梅丸算是,虽然炮附用了六两,可不是一次吃完,是做成丸药慢慢吃。可以参照远公使用附子的微量用法,几分的用,那么小的量驱寒肯定不够,如果驱寒肯定得用到伤寒论里的剂量,它是慢慢温养阳热之力。

这里讲的是怎么通过不同的方剂来学习思考用药的方法,不是直接给结论,不是照着结论去用。学习一定不能等着老师给的结论,然后用老师的方法,而是思考老师这个方法背后的原理。那就需要有一套能够理解这套方法的理论框架。现在讲的相当于复习,之前都讲过。

少阴病刚得一两天,以方测证是个寒证,要增加热量,增加燥力,还得补气,用人参。通过恢复阳热、阳燥、阳气的力量,以此来恢复人体对津液水湿的掌控能力。还有芍药三两,显然是为了顾及养阴。扶阳为主,兼平衡阴,即平衡阴阳,从阳引阴,从阴引阳。

本方附子汤常与真武汤相鉴别,两个方子差别就在人参还是生姜。很容易理解:人参养气补气,生姜利水。此处多一道思考,既然是温阳利水,为什么不用那些直接利水的药,猪苓、泽泻?是不是因为生姜利水的位置跟猪苓泽泻不同?生姜利水在胃肠道,猪苓泽泻利水主要在水道、尿道。真武汤不是,真武汤里的生姜跟生姜泻心汤里的生姜用意不同。生姜泻心汤里用生姜刺激胃肠道来利水、排水。而真武汤里的生姜用意其实更类似于桂枝汤里的生姜,刺激脾胃,增强脾胃的运化力。桂枝汤里用生姜刺激中土,目的为调和营卫,调和营卫是为了治表证或治太阴病。真武汤刺激肠胃是为了温阳化水,增强人体阳气的气化水的力量。此处领悟的是同一个药,可以扶正,可以攻邪,就看怎么配伍与用量。

“口中和”什么意思在学界没有统一的共识。有两种解释,都能自洽,理上都能解释的通。一种解释是口中乏淡,就是味觉变差了。另一种解释是口中不爽。如果当成症状的话,两种解释都合理。再比如,附子汤证很有可能出现舌苔厚腻,整个舌头糊着舌苔,肯定口中不爽,舌苔糊着肯定影响味蕾。

“其背恶寒”是少阴病显示出的表证症状。本方完全不是治太阳病的。那咱们自然知道,像这种表证,少阴证治不好,这个表证是好不了的。本条文表现是其背恶寒;还有可能表现为腰疼;也有可能是皮肤病;也有可能是体表出汗不正常;骨头疼;神经疼等等。合于此病机,就用此法。但心里知道,如果用附子汤治,在表那些症状可能一时半会儿好不了。而只治标,不治本,标也治不好,或是一时有效,不久复发。现在讲的是有些病会标本相互制约,使得缠绵难愈,需要梳理好治标和治本的先后次序和节奏。之后理解条文三零五就没有难度了。

三0五、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着,附子汤主之。

祖师爷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症状都罗列出来,所以本条就是个提示,告诉咱们还有各种症状,大家自己思考补充。先通过理论去思考,还有可能出现什么病、什么证,然后去查附子汤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