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少阴条文316 真武法

三一六、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术二两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真武汤也叫玄武汤。真武汤在六经正文中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太阳中篇,一次是少阴篇。太阳篇的真武汤“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先是太阳病,发汗之后,汗出不解,还受伤了,直接变真武汤证的少阴证,但也有可能是太阴证。本条本来是少阴病,已经发病两三天到四五天了。两个条文对比着看,同样是真武汤证,一个是刚开始伤及太阴少阴的阳气气化津液的能力,形成水湿;少阴篇的真武汤肯定是病的时间比较长了,就是少阴体质,而且已经有水湿,阳气的损伤也不是从三阳传过来的,是本来三阴就阳虚了。同样是真武汤证,第一种情况可以做到一剂之二剂已,第二种情况恐怕就做不到了。

方子之前讲过,再复习一遍。炮附子温在里之阳热。茯苓白术的合用,增强正气的燥力和利水的能力。生姜用来刺激津液通行。白芍两个作用,一是引药入里,二是护阴。按照药的比例,八九成都是在扶阳,就一成的药力护阴,显然力量无法做到养阴。还有一层含义,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分析此方的药物组成,肯定入太阴,无论是茯苓、白术、生姜,加上附子、芍药,通过恢复太阴的力量来恢复少阴。少阴之右太阴治之,治少阴必治太阴。临床中,病在少阴,除非是刚得的病,这人不虚,否则没法跨过太阴直接治少阴,治不好的。

条文的症象“其人或咳”容易被忽视。真武汤证的咳嗽用小青龙汤就治不好,因为病在三阴之里,但如果调整下原方,把麻黄量降下来,把宣肺、宣表的力量降下来,然后加附子或附子白术,就又会有效了。品一品其中的道理。但毕竟是寒饮射肺,真武汤证的咳嗽用了小青龙汤,也会有点效,但是治不干净。这里讲的是病性辨对了,病位错了,而影响的疗效。

记得看方后。研究伤寒论一定要仔细研究方后,咱们的课程不是每个条文都讲方后,但一定要自己看。试着品一品,方后这么加减变化治病的原理,主要是思考原理。“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有点像小青龙的意思了,关键琢磨五味子加在真武汤里治咳嗽。按照咱们所学习惯,会想到加宣肺的药,怎么加五味子?因为寒痰、寒饮的源头是少阴病的真武汤证;还因为本条真武汤的患者,可以看出上射犯肺的咳嗽,寒饮源头其实在中下焦,这跟太阳篇的真武汤条文不一样。既然是下焦少阴肾的寒饮上犯于肺,用五味子一是酸收治饮,二是把肺气降下来,把饮收回来,收到他的本位。肾、少阴、少阴犯肾、少阴犯脾,哪个有问题就治哪个。因为此证的咳嗽,宣肺治不好,要表达的是这个意思。

 “若小便利者,去茯苓”,不要理解成真武汤证没有小便不利就不用茯苓,这么理解太浅了,也不符合咱们的临床观察。而是把这句理解成:如果没有水道不利,就不用通行水道。患者如果小便是正常的,加了茯苓也没事。

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去掉了养阴的芍药,增加了扶阳的干姜,用意很明显,不需要养阴的时候就不用养阴,或者阴很足,不用考虑保阴,芍药可以不用。所以千万不要在字面上打转,否则会发现真武汤中有拉稀的,用了芍药照样治好了,很多案例都没去芍药。

“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显然去掉附子说明不需要那么强烈的扶阳力量。本来就有三两生姜,此时变成半斤,这时候强调的是生姜治水的力量。不需要那么热,但需要更强治水的力量,而且水的位置就在胃肠道里,主要在胃,呕吐嘛。如果在肠道里,就下利。没有附子的真武汤,也不叫真武汤证了,实际是另外一个病了。或是可以理解为真武汤证已经治好了,阳热的力量已经恢复起来了,但水还没去掉,于是真武汤改一改,增强去水的力量,减去阳热的力量。换个角度,真武汤的附子去掉,生姜加到半斤,这个病已经从少阴到太阴,或是少阴太阴并病开始变为单纯的太阴病。因为阳热的力量都恢复了,于是不用附子了。即便还有少阴的症状,也可以预知很快少阴病的脉色症就没了。但是不要把这句话误解成附子只能入少阴,附子也能治太阴。我想表达的是当阳虚水犯,阳虚好了的时候,只剩下水犯,那是土治水的问题,责在太阴。鉴别太阴与少阴功能的区别。太阴病的真武汤病就留给大家自己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