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温与时疫

《外经微言》春温似疫篇:风后问于岐伯曰:春日之疫,非感风邪成之乎?岐伯曰:疫非独风也。春日之疫,非风而何。风后曰:然则春温即春疫乎?岐伯曰:春疫非春温也。春温有方而春疫无方也。风后曰:春疫无方,何其疾之一似春温也?岐伯曰:春温有方,而时气乱之,则有方者变而无方,故与疫气正相同也。风后曰:同中有异乎?岐伯曰:疫气热中藏杀,时气热中藏生。风后曰:热中藏生,何多死亡乎?岐伯曰:时气者,不正之气也。脏腑闻正气而阴阳和,闻邪气而阴阳乱,不正之气即邪气也。故闻之而辄病,转相传染也。风后曰:闻邪气而不病者,又何故欤?岐伯曰:脏腑自和,邪不得而乱之也。春温传染,亦脏腑之虚也。风后曰:脏腑实而邪远,脏腑空而邪中,不洵然乎。陈士铎曰:温似疫症,不可谓温即是疫,辨得明爽。

这段讲的是,春天发的温热病(温、热、风证)和春天发的瘟疫(有传染性)之间的一些小区别:温热病稍微简单一点,瘟疫稍微复杂一点。“春温”(春天的这点风、热、温热)本来是正气,但是这股正气表现在有的人身上就会发病。原因是他身上本来就有一些温热邪气,再被感召一下就发病了。可以结合一下之前讲的五运六气理解。而“春瘟”是传染的,哪怕身体之前没问题的人也能被传上。比如,没有温热证的,中了瘟疫,也表现为温热证。所谓“热中藏生”,意思是热气里面其实有生气。

为什么会死人呢?因为“脏腑失和”,也就是脏腑阴阳不和,或者脏腑运行不畅。凡病不外乎两种:1.阴阳失和——失衡2.阴阳不通——失畅。

当然也可以换个角度来思考。比如凡病都可以分为太过和不及。某一气或者某几气太过了,或者不足了、虚弱了,都会引发疾病。这些思考都可以直接指导临床。比如面对一个错综复杂的病时,其实就是这个标准,把虚的调的充实起来,把实的、太过的一点点消夺下去。这个思路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当前哪虚哪实,虚为主还是实为主,就可以着手治疗了。如何判断哪虚哪实,咱们可以仰仗的、比较好用的是两套系统:六经——根据六经各经的发展规律来判断先治哪一经或是先治哪几经。脏腑——凭脉定脏腑病位,脉象可以非常清晰的告诉咱们哪虚哪实。

这样就可以保证第一步不错,入手的这一步决定你后续的步骤。第一步你用这个方法治,下一步你还得顺着这个套路治。比如,第一步用六经,病情变化后,第二步治疗还得用六经。如此,治疗过程就是相顺承的。

当然也可以把两套方法结合使用,显然这样用会更加游刃有余。因为无论是六经还是脏腑,单用都会有些盲点。单用脏腑的不足是,如果你只看脏腑之间的作用关系,缺少深浅的层次感。固然脏腑的脏深腑浅,但也只分了两层,显然层次上还不够细致精确。所以后世用脏腑学说时,要么加六经,要么加卫气营血,还有人加一气周流。只是一气周流的表达核心并不是深浅层次,而是动态变化。而加上六经、卫气营血,层次立刻就分明起来了。可以说温病派发展的成熟,靠的就是将卫气营血和脏腑学说紧密结合起来。

具体说就是,用脏腑凭脉确定当前这一步哪虚哪实,再用六经、卫气营血定位一下深浅层次。比如,同样都是木气病的症状,到底是治少阳还是治厥阴?是治太阴还是治少阴?通过六经定位就能分析出来,治法也随之不同。同样这个病是气分病还是血分病呢?是气分病的卫分还是气分?是血分病的营分还是血分?通过卫气营血定位也能分析出来。

随着治疗的深入,你能够发现患者的六经症状会不断变化。比如以前是个少阴病,现在治成了少阴兼太阴之证。于是症状有可能显得更复杂,但只要你能把握住六经的规律,就能知道整体病情其实是减轻了。因为此证能表现出太阴症状,说明病势已经能够外出,这就是六经的用法。用这个思路再看那些原文,就好理解了。比如这段春温和瘟疫:

先说春天的温热病。为何到春天发烧呢?一种情况是——这人本来就有点阴虚化热,或者是不阴虚单纯有热,在此基础上又感受了春天那种风温风热的自然气机,两股热相叠加,于是发病。 另一种情况是——本来是冬天受了寒,但因为阳气不伸,加之此人身体太弱,无力及时清理寒邪。直到春天气候回暖,借着春天之机,身体才有力气处理遗留的寒。这种遗留的寒邪被医家称为伏寒。春天处理伏寒就会正邪相战,发为热证。所以这种热证本质是寒造成的,得通过驱寒解决。

大家明白了伏寒,就能联想到伏热,继而联想到伏湿、伏湿热、伏痰,这些邪气遗留到春天同样会发出来。道理是一样的,只要明白一点,再举一反三就容易了。这就是以理御法的学习方式。

为什么说春天的瘟疫(春疫)比单纯的春温要麻烦呢?就是因为它是被外感戾气所成。即使患者平素是寒证或者阳虚体质,中了外感戾气也避免不了发为热症。如果患者平素就是温热体质,又得了一个瘟疫,两热叠加发病就更重。

学习《外经微言》这种理论书,绝对不能仅理解字面意思。一定要通过理论的文字意思把自己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是学习中医极其重要的方法。因为咱们现实中没有一个师父,能够耳提面命的实时教导咱们。所以咱们的训练,就得自己对自己耳提面命,不断推演、不断联系。其实只要掌握了这种思维方式,养成了思维习惯,良医之路就已经注定了,只是所需时间长短不同。这种差异源自于面对过各种困难的能力和心境。

比如,推演过程中开始出现一些偏差,或者推演过程中卡住不动,怎么办呢?就是通过经典和医案,不断验证和纠正自己的推演。

例如,我曾治过一个神经炎,胳膊剧痛,一动就疼出一身汗。此人口干、口渴、舌红、舌略干、皮肤略干、大便干燥,还有盗汗史,且多日不大便。口干、皮肤干、大便干,根据咱们的津液三问,就知道津亏已至少阴。于是判断是一个少阴阴虚证,且阳明热实阻滞腑道,致使多日不大便。此证单治少阴阴虚很难起效,因为滋的阴会不断的被阳明实热所消耗。所以首先应以治阳明热实为主。当看到这样的医案,咱们就可以用学到的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和拆解,从而进一步验证和总结自己的体系。如下:1.原来阳明的表证有可能被西医诊断为神经炎。换言之,阳明的表证很有可能表现为极度的疼痛。这种疼痛有可能见不到皮肤上的红肿。于是你对阳明的症状特征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2再结合脏腑学说思考,肾阴虚、胃肠干燥、全身都干燥,脾的津液必定也不足。由此得出治疗思路,先通腑解决邪气最盛的明热结证,否则滋阴无从谈起。因为六腑的状态是以通为贵。于是通过此案脏腑学说的内容也整合了一遍。

实际的治疗效果确实是,大便一通,疼痛明显改善。然后逐渐治阴虚化热。前四副药是以通阳明热结为主;后四副药是以滋阴清热为主,稍通大便,以防阳明再结。这样八副药用后,疼基本全消,但是变成了“麻”。又治了两个月的“麻”。治“麻”就是通过滋阴清虚热、开热结,辅以通行脉络的药——丝瓜络、秦艽、威灵仙、葛根那些药。最后阶段使用了一些治表郁的方法治标,“麻”才逐渐消失。但如果跳过滋阴通络阶段,一开始就使用解表郁的方法,即使一时有些效果,也不会稳定,甚至影响整体的恢复进程。简单的病对症治就能好,复杂的病对症治就治不好。

此案虽然不是春温,也不是瘟疫,但道理相同,也是温热邪气闭结所致。区别只在于闭结在哪?闭结在哪就通哪。此案闭结在阳明,就解阳明。闭结的原因是阴虚,再滋阴。这次肺炎闭的是太阴,脏腑解释是脾肺闭结,就解脾肺之结,稍辅以一些疏通少阳的药,效果会更好。

咱们看这次瘟疫的各种案例会发现,一开始可能是寒证、寒湿证、寒痰证,但发展到比较重的时候,都表现为热。第一步因为病机是分散,所以治法不同。发展到第二步,病机和治法就都一样了。急则治其标,到了第二阶段,即使本上还是寒的,也得先治热,因为热会把肺烧坏。如果发现随着治疗伤了脾,下一步再养脾。但是如果你对这个病人很熟悉,知道他平素脾阳虚,又犯了肺家湿热证的肺炎,就可以使用中医更擅长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治湿热的同时顾及一点脾阳。这样,下一步的恢复就会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