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内经》之惑——解“心缓食酸”

学生:“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怎么理解?
淼师:这套思维对于咱们辨识药物的运用,乃至于诊法和理论的构建,并不是必需的。《黄帝内经》的内容,在理论体系圆融且深入研究之前,不能直接指导临床。学习前八年,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其他书上,会有更显著的收获。比如,《伤寒论》和远公的那些书,都是可以直接在临床中学以致用的。与《伤寒论》贯穿始终语境表达不同,《黄帝内经》每一篇的语境表达习惯都不一样,只能一篇一篇的分析。而且《黄帝内经》中有非常多的比喻,很容易产生理解偏差。

建立了理论框架,再分析《黄帝内经》的内容,就有章可循了。无论什么问题都可以从理论框架中思维,凡病不外乎这些病位,这些病性。凡病不外乎失衡、失畅、失稳。用这套思维可以解释所有的证治。比如,这句“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意思是,酸能养肝,肝养足了,就可肝木生心火。于是就能解决“心缓”(心无力)的问题。再比如“肝苦急,急食甘以缓”说的是,肝阴不足,使得肝阳偏盛,表现为“肝急”。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两个途径:

1.脾生血,输布给肝,才能使之得以安宁。

2.肾水润养肝木,使之得以柔软。

而条文中“甘缓”的用意显然是补脾。于是咱们就明白了,原来是通过补脾,生肾润肝和养血生肝。绝对不要简单的理解成,肝郁、肝风等肝的问题,就用甜味的药治。这句话的目的是说理,而并非说药物的运用。这就是《黄帝内经》不好读的地方。有的话偏向于说“理”,有的话偏向于说“诊”,有的地方偏向于说“治”。必须把这些前提条件梳理清楚了,才能理解。这就是为什么我不太建议初学的同学看这本书的原因。

《黄帝内经》里有好多话,当你真能看懂的时候,发现也不是那么急需了。当你急需的时候,这本书又看不懂。这本书其实是一本中医理法的百科全书。当你理论圆融了,再看这本书,也许能从某句话中有所领悟。而如果没有理论框架,想用这本书建立理论框架,根本做不到。如果某一天中医书只剩下《黄帝内经》了,也就没人会用了。就像学远公的学说,如果某一天,《辨证录》、《辨证奇闻》、《石室秘录》都失传了,只剩一本《外经微言》,远公的理论也就没人会用了。

黄元御深入理解了《黄帝内经》里“气机升降出入”那篇,就悟出了“一气周流”。陈修圆、唐容川深入理解了《黄帝内经》里“六经气化”的篇章,就悟出了“六经气化学说”。所以,《黄帝内经》就像一个金矿。无数后人在里面挖矿,有的人挖得出来,有的人挖不出来。这不是光靠技术就能挖出来的,还得有运气。如果《黄帝内经》那么好读懂,咱们也不用费这么大力气传播中医了。所以,学医八年后,再看这本书,才有可能受到极大启发。但是在此之前,别花太多的精力在这本书上,以免迷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