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寒温解表——走融合之路

学生:同治风寒袭表桂枝汤和赵老的方法有何区别?【赵绍琴内科证治感冒五法之一(辛温解表,宣肺止咳):苏叶6克 前胡6克 杏仁10克 羌独活各3克 秦艽6】


淼师:桂枝汤法是通过巩固热量和津液,使体表的阴阳恢复平衡。正气一足,邪气自除,病自解。此法重在“巩固”。赵老的方法就是散,用热性不明显的药散表。此法重在“驱邪”。

 学生:桂枝汤证是不是表阳虚证?


淼师:思维方式决定解释体系,解释体系决定治法体系。把桂枝汤证解释为表阳虚证,从正气的角度理解没问题。但从邪气的角度考虑就有问题了。因为表证通常是外邪造成的,此时表阳虚的原因是外邪,再说表阳虚证显然就不合适。由这两个角度,带来两个思路,继而得出了两种治法——伤寒的“巩固法”和温病的“驱邪法”。

由此引出下一个思考,“驱邪法”和“巩固法”有没有不能相互替代的情况?答案是有。

使用赵老的方法,显然有一个前提——患者津液尚足。如果津液不足,用散法有可能没散掉邪,反而伤了阴,转为太阳或阳明的温热病。同理如果风性很强,伤了津液,用散法也有可能因为津液不足而散不掉。赵老的方法用的是温散力,温散力属阳,当这股力量到表的时候,不可能仅仅把阳带过来,阴也会过来,因为阴阳是一体的。如果这股温散的风力中没有津液,这股风再加上在表的风,就有可能出现变证。所以此法关键就看津液够不够。

而使用桂枝汤法,不管津液足与不足,都不影响其效果。即使患者本身津液不亏,加入姜、枣、草、白芍只是多余,但也不会影响疗效。桂枝汤法通过巩固津液治风证,思路就是平衡阴阳。风属阳邪,用阴来平衡,这是治风的主要方法之一。前辈医家把此法称为“血(津液)行风自灭”。

桂枝汤法也可以解释成,表阳不足,固不住阴,这些津液就化为汗。事实上桂枝汤证的汗法,就是基于此理思考的。这种在表的汗症就可以称为表阳虚汗症。

  • 如果桂枝的力量不够,再加黄芪、炮附子。
  • 如果在表持续损耗津液,身体的固摄能力严重不足,就得加龙骨、牡蛎增强固摄力。
  • 如果表阳受损后,并没有出汗损夺津液为主,而是闭郁为主,伤寒一脉用的是桂枝汤中加柴胡。这种情况用温病一脉的温散方法就更合适了。

由此品味一下,治阳虚类的问题,温病的方法略显单薄。而治温热病,伤寒一脉的方法又显得不够细腻。势必造成一个结果,无论是学伤寒,还是学温病,治法上都有不足。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中医学术的分裂,给后世学子造成的实际困难。这也是咱们走融合之路的原因。尤其是温病和伤寒这两套学说,各自站在阴和阳的角度看问题,本质上并无分歧。只要咱们把握住阴阳观和整体观,这两套学说的治法就都能理解和驾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