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破“脉证相反”之惑

学生:实证会不会表现为虚象脉?如何应对?
淼师:实证、淤滞之证、过盛之证如果正常表达,哪一脏的实证就会表现为哪部脉的实象。但是病情趋于复杂时,确实会因为淤滞不通表达为虚象,而根本的淤滞却没有直接表达在脉上。 

比如,患者脾虚,直接表达就会表现为脾脉的虚弱无力,或沉、或弱、或细、或微、或小······间接表达则是表达为实象。因为脾虚后,无力运化生湿、生淤,邪气之象表达在脾脉上,就会化为实象的脉。反之,也是这个道理。比如脾被痰湿所阻,堵的脾气运化不开。越堵越虚,最终脾也虚了。此时根本问题是淤滞,但是淤滞堵的脾很弱,于是把这个很弱的象表达在脾脉上。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真实为实,表达为虚。真实为虚,表达为实”的情况,又如何凭脉指导临床呢?看似这是一个极度复杂无解的问题。不过,真到临床却没有想象的那么麻烦。因为临床凭脉的时候有一个规律:当前哪实就治哪的实,哪虚就治哪的虚。经过几次循环治疗后,隐藏的问题终究会有机会表现出来。如此一来所有问题终将一一得到解决。比如,根本确实是脾虚,而表现出来的却是脾脉的实象,那就治脾的实。治实一段时间后,虚象会表现出来,再及时改治虚。

并且临床诊断,也不是只靠脉。如果脾脉现出实象,而其他象反应的是脾虚,合参之下就能得出虚实夹杂的病机。虚实夹杂的情况,再治实象,就不可能大攻大伐。而且你也没必要,一个循环就把这点实象都清理干净。只需要每次治疗只需虚脉治虚,实脉治实,或者有所偏重并随时调整,几个循环下来,才能逐渐把实清掉,把虚补上。因为毕竟大家知道一个道理——虚实夹杂的毛病,无论是治实还是治虚,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于是这些因虚造成的实和因实造成的虚,而表现在脉上的虚实变化多端,看似复杂,其实在脉色症合参之下,通过整体观的框架去看,并不会成为一个困惑。但如果思维没放在整体观上,而只是盯着局部的脉象,这个问题简直无解。

整体观诊断虚实的这个功夫只有靠大量的积累,别无他法。于是如果急于看病,咱们建议前两三年可以先学方证。因为方证可以让你更快的掌握一种简化的治病能力,不用考虑得特别细致。如果一开始就考虑特别细致,会使你前两三年不具备看病的能力。但是细致思维打下的根基,会在三五年之后,渐渐呈现出来,越往后学越轻松。反正,这两条路都可以,自己选择。该受的别扭,走哪条路都得受,只是先受、后受而已。

虚实夹杂之证在你合参之下,一定能发现,即便脾脉是实的,也存在其他脾虚的象。比如手的血色不足,或舌色虚象,或者通过脾的问诊(饮食、大便、精力、体力)······如此合参下来,怎么可能忽略脾虚的问题呢?退一步说,即便无法分析出,是虚造成的实,还是实造成的虚,就根据当前表现出来的脉象治疗,脉虚就治虚,脉实就治实,也没问题。脉实的同时你又发现他的症和色存在虚象,就避免用大攻大伐。如果脾脉是实的,望诊和问诊没有虚象,就可以放心的大攻大伐。这么一说,思路就简单明了了。为什么会简单明了呢?因为你在整体观下看问题。如果咱们眼中只盯着脉,到底是虚还是实?到底是因虚造成的实,还是因实造成的虚?背后还夹杂着哪些其他问题呢?只盯着局部,就真的迷惑了。

咱们也可以给一个参照量:大概率之下,虚证就会把虚象表现在脉上,实证就会把实象表现在脉上。当前需要治实的时候,就会把实证表现在寸关尺的某一位置上,虚证也是如此。而小概率就是上面所说的情况。但是在脉色症合参之下,也能发现隐藏的那些问题,于是治法上自然就有所顾及:

  • 如果是虚实夹杂的实证,忌用大攻大伐。
  • 如果是虚实夹杂的虚证,忌用峻补。因为补也能不会有明显的效果,需要缓补、慢补、通中带补。得在患者经脉、脏腑通起来的前提下,再补。否则,补会让实更实,虚更受压制。

道理其实特别简单,而且是可以直接用在咱们这套诊法、治法体系当中的,慢慢品味就能够梳理出线索。我说的这些道理,是以我讲的那些诊法、治法,作为展开的。这就是同一学术体系的自洽、自相兼容。如果你要试图兼容不同的学术体系,就要下更大的功夫。这就是为什么咱们说前三年,就学一门,哪门都行。学透一门之后,再用一两年时间,深刻的体会此门的瓶颈所在。那时,你进步和突破的契机点就出现了。

学脉切忌用一一对应的思维方式,诸如,细脉代表血虚、涩脉代表血淤······一定要把这个思维放弃掉,这么用真不好用。再如,弦脉主饮、弦脉主寒、弦主气郁,已经说出这么多对应项了,到底对应哪个呢?所以这么对应没法用,一一对应的思路是不通的。

在亲自治好过这一两个案例之前,这些知识还永远是别人的知识。别人的知识,放在自己这里,自然会消化不良。那种感觉有点望而生畏。只要你治过一个比较顽固的虚实夹杂之证,就能把它们整合为自己的知识。从开始的虚实夹杂的某种脉——到中间的或虚证先改善、或实证先改善,脉的变化——再到整个虚实都完全改善了,脉的变化——最后,基本治好了,脉变成的样子。只要经历过这么一两个案例,咱们讲的这些知识就都能串联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