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背疼针方-示思维过程

学生:治头、肩、颈、背、胁疼痛的穴位非常多,为何有人单刺“后溪”加“青灵”,效果就很好呢?这两个穴位配合是激发了什么功能,实现了这些治疗效果的? 

淼师:学习“何病用何穴”、“何病用何法”这些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且一旦发生变化就会不知所措。所以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得出这些知识的推演过程上。掌握了研究穴位的方法,即整体观这套思维方式,就可以举一反三的实现变化运用。这就是为什么咱们反复强调方法论、价值观的原因。如果把学医比喻成种树,价值观就是树根,表面上看不见,但却极其重要;方法论是树的主干;治法是果实。要想得到果实得从播种开始,一步步的逐渐培育,浇水、施肥、光合作用……最终才能在树枝上长出果实。种树的时候,不能只盯着果实。如果只盯着果实,就没法知道果实是怎么结出来的。只能是果子熟了,就去摘;不熟,就摘不到。这就是只重结论的思维方式带来的麻烦。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过程,因为有了过程的推理能力,结论是可以自己把握的。结果再怎么千变万化,也不会对你造成迷惑。

以“青灵”加“后溪”为例,再次演示一下思维过程。按照经脉循行,治后背疼、胁疼,后溪好理解,青灵如何理解呢?青灵是心经的穴位,再联想到瓜蒌薤白的方根治疗胸弊、胸阳受阻的思路,这个问题就好理解了。这一个知识的连接,就可以打开后续思维的空间。研究穴位的常用方法就是循行、脏腑、全息对应、名称。这几种方法组合之下,足够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取穴理论体系。所以大家会发现,怎么学都是这点核心知识,变化只在于区别、联系、对比、举一反三。当你从经脉循行的角度思考,发现青灵不走后背,而想不通的时候,就从脏腑、穴位名称上想一想,就明白了。脏腑——联想到瓜蒌薤白方根,尤其是瓜蒌薤白桂枝汤,立刻就能理解“为何心经的穴位能治背疼了”。这种后背疼有可能是由心向后背辐射的延展性疼痛。同时你也知道穴位治病和用药治病不同,只要病位辨对了,寒证、热证、实证、虚证……用穴位都能处理。比如,心阳不足,可以用青灵,进一步加强心阳的力量。火郁在心,也可以取这个穴位。于是,热不足,用青灵可以把热运过来;热郁,用青灵可以把热散开。 名称——穴位名称常常提示这个穴位具备的功能。“青”,木之色,类象于肝。所以仅看名字就知道,此穴是心经里带有风性的穴位,具备疏泄力、升发力。既然在心经,青灵疏泄的肯定是心血和心火。因为虽然心有各种功能,但是核心就是这一阴一阳。于是当你诊断出,后背疼痛(可能是后背散射性疼痛)源自于心的问题,这种情况选择心经的穴位就已经会有效了。同时进一步诊断出心的淤滞造成的疼痛,于是就锁定了心经具有疏泄性质的穴位——青灵。如果不选青灵,还可以选一个心经的穴位,再配一个风性的穴位(肝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都有这样的穴位)。“灵”,灵动之意。以青的疏泄之力,恢复灵的灵动之力。“灵”还有一层意思是“神灵”。中医讲的神灵,是心主神的功能。于是就可以通过查阅关于“青灵”的穴位功效、相应案例,来验证咱们的推演。即便没查到,用心经的穴位调神,也是常规操作。

“神”是什么?这就又联系到理论层面了。心神如何正常的工作呢?《黄帝内经》说“两精相搏谓之神”。“搏”其实指的就是阴阳之力相互沟通、相互制约、相生相克,最终达成平衡、通畅的过程。两精就是阴阳,当阴阳平衡、通畅的时候,则神安;失衡、失畅,则神乱。于是就能想到,青灵可以治失眠。所以咱们始终是用这套理论,以及这套理论所推演的方法,来实现所有的运用,应对所有的变化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