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诊两则

分析两个舌象。一定要注意仅凭舌象不足以做出诊断,必须全面收集信息后,合参诊断。舌象A外感:

1.舌苔厚2.草莓点满布3.唇色斑驳4.舌形的肥厚和两边不均匀,这些象不是短期形成的,病人一定有宿疾,在此基础上又患外感。这么小的孩子,有这种舌象确实令人担忧。这不是孩子应有的舌象,成年人才会有这样的舌象。我的经验是一个月到半年,才能使这孩子的舌象恢复正常。之所以有可能一个月恢复,是因为孩子恢复速度有时确实快。如果是成人最少得恢复半年。

单凭舌象,咱们确定不了淤滞的性质。有的同学说这个舌象是积食。确实好多孩子积食会现出舌苔厚和草莓点。进一步判断积食的方法就是问患者上一次大便是什么时候,肚子胀不胀、疼不疼。如果是积食,第一天症状也许还不明显,但是第二天、第三天症状一定会明显起来。但单靠这个舌象还不能确定有积食。因为唇色驳杂和舌形的异常说明有一个陈旧而严重的淤滞存在。舌苔厚和草莓点很可能是宿疾的体现。所以即使有积食,也是新证,宿疾还是淤滞。

无论外感有没有兼积食,治疗思路都是先治新证,再处理宿疾。确定外感一定要问“怕冷、怕热、有汗、无汗”,这样就能大致的确定寒证、热证、风寒、风热。明显的怕冷、怕热,确定寒证、热证很容易。但还有个别情况,比如,“发烧前怕冷,发烧后怕热”,这种情况就和淤滞相关,必须要解淤。再比如,“怕冷怕热都不明显”,说明寒、热都不是主证,再配上这个舌象就肯定是淤滞造成的。然后再进一步收集信息,确定什么性质的淤滞。这个舌象还要考虑到宿疾的邪气停留,而邪气停留一定和湿相关。因为无论什么邪气停留,出现这种舌苔,一定有湿邪。但治的时候,是否从治湿开始,要进一步收集信息再判断。

假设患者发热、怕冷、无汗,通常情况下用柴胡桂枝汤加麻黄(治小孩可用香薷代替麻黄)就可以退烧了。但是因为宿疾的邪气停留,有可能减缓这个方子的疗效。同样的表证,别的孩子一副药就退烧了,这个孩子可能得吃两天药。此时就得配合使用一些帮助脾胃运转开散的方法,比如升降散去大黄。

除了问这些问题,还要问大便情况、口渴的情况,看看邪气有没有入里化热。比如,大便粘,但是排便困难,再配上不怕冷,和这个舌象,宿疾停留的邪气是湿热的可能性就大了。此时表再受寒,虽然大概率发为寒证,但内有湿热的影响下,也有可能发为风热证。如果你的思路仅仅是把握住大概率事件,诊断的准确率就是恒定不变。要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就得把握住这些小概率事件。

除了要问这次得病新出的症状,还要问孩子之前的表现。因为这个舌象的孩子,有可能会反复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也有可能这些内在问题一直没表现在症状上。

行医远远不是治病那么简单。比如,孩子的父母会不会相信你说的“孩子以前就有问题,需要慢慢调理”?会不会孩子一退烧就不治了?医患沟通是否顺畅?

正常人面对疾病的时候,都难免心态失衡。表现为两种截然相反的心态:不在意——你说他有病,他认为自己没病,于是他认为你有病。太在意——你说他有病,他从此就忧心忡忡。

大多数人会持这两种心态,只有少数人会理智的面对——你说他有病,他向你了解这是个什么病,然后配合你治病。不信你的就不用治了。忧心忡忡的还得做心理建设,避免胡思乱想。舌象B脑梗:

这个舌象有几个信息点:1. 舌形歪。这种舌形不对称的象,指向病位在肝。2. 舌质有水象,指向湿饮。3. 舌象和唇象色淡指向血虚。可是有的地方还发红,指向血虚化热。如果看不出来,就得多看,对比正常人的红,就能逐渐分清什么是淡,什么是淤红。4. 舌根厚腻苔,指向闭结的层次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