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脉偶浮——务求其本

学生:为什么右尺脉偶尔会浮一下?

 淼师:直接读象就是肾所主的封藏之力不足,但不能由此就用对应治法——用阿胶、龟板直接封藏,还得看当前主要矛盾是什么,找到封藏不足的原因。比如,这种封藏不足是脾造成的,就得先把脾治好。咱们要解决的是造成病的原因,而不是盯着病的结果。

同样的例子还有,咱们治咳嗽,不是直接治咳嗽这个症状,看见咳嗽就宣肺,看见有痰就化痰。咱们治的是造成痰的原因。如果恰恰赶上咳嗽的原因就是肺家有痰,治了肺的痰,病就真的好了。但如果原因不是肺,痰湿是别的地方传过来的,只治肺的结果,效果就不可期。所以找到发病的原因,是大家学习的一个重点,其实还是判断虚实、正邪、病位、病性、传变。比如,肺痰是脾湿造成的,就得治脾湿。这个思路前辈称之为“治病务求其本”。

再比如,同样是咳嗽,小柴胡汤证也会出现。小柴胡汤所主的少阳枢机不利、疏泄不利可以造成各种问题,而本质上就是少阳枢机运转失灵。比如,还会出现尿频,总不能看到尿频就治膀胱、治肾吧。由此就能联想到,为何有些遗精可以用柴胡桂枝龙骨牡蛎的那些方法治,而有些却治不好。如果是因为枢机不利造成的遗精,或是营卫失和造成的遗精,或者两个原因相叠加造成的遗精,用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之类的方子就能治。这个原因之外的情况,就治不了。所以治疗遗精,也不是看见遗精,就用固精、涩精之法。看见遗精有时会习惯地想到五味子、菟丝子、杜仲这些固精、益精、填精的药,这个思路一定要转变。因为遇到困难时,其实并非想不到,而是某种思维惯性限制了思维。所以这些学习困难、临床困难,本质是思维困难。自己的学医经历和后来的教学经历告诉我,最大的困难其实思维束缚。下功夫的地方应该在思维上,可是咱们却常常把精力放在不断地积累知识上,岂不是舍本逐末了吗?

学生:如果其他脉都正常,只有尺脉浮,怎么理解?


淼师:其他部脉都正常,唯独某一部脉异常,两关有可能如此,两寸也有可能如此,而两尺脉独显的概率极低。因为尺脉类象封藏的老本,直接伤到老本的情况非常罕见。除非设想一种极端的情况,比如连着跑了三个马拉松,也许真能直接把老本消耗到这种程度。至于常见的生气、过饥、过乏、过度熬夜······这些行为都不至于直接伤老本,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能消耗到那种程度。届时,一定不可能只有尺脉异常。伤两关的情况比较常见,生气、饥饿、长时间缺水······都有可能伤到两关。

至于那种关和尺所主的功能都有问题,但关脉的异常没表现出来,只是尺脉的异常表现出来了,这种概率也是存在的。只是概率极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只需要在心里知道有这种情况就可以了。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其实只需合参就能判断清楚。

这种小概率脉色症,属于散装知识。只要理论框架圆融,即使遇见这种问题一时不解,最终也能想明白。即便想不明白,其实也不太影响看病。比如分叉脉、反关脉等,都是小概率事件,其实并不影响看病。直到现在我也没明白脉分两支主什么,因为概率太低了。我行医十多年遇到过一例,听说过一例。这两例的共性是都有一些情志问题。只靠两例就断定分叉脉主情志病,那就太草率了。除非咱们遇见十例、二十例,才能有点把握。

至于咱们开始使用的脉法,就把握寸关尺哪一部、浮中沉哪一层的力量大小,就可以了。把握到这一点,就能够指导当前这一步,治哪虚哪实。这个脉法是简单实用的。而通过脉的更细微信息把握更细微的诊断,就得慢慢积累了。咱们可以把脉的功力分为两层,第一层就是上面的判断虚实之法,非常简单。第二层的难度是第一层的N倍。但是第一层就能用了,第二层也未必厉害多少。花多年练的第二层,其实用脉色症合参也能很好的解决。所以,放弃合参,专门修炼脉,是没必要的。

不过作为一个临床的附产品,七八年之后,很多人会具备更加精通的脉诊能力。那时的表现,也仅仅是可以问更少的问题,使得诊断更高效而已。从诊断方向的对错层面上看,第一层和第二层并无差异。所以,脉的功夫再高,也不能只靠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