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A:气分血证和血分气证有何区别?
学生B:气分血证还未伤到血,应治气为主,辅以治血。血分气证,已伤有形。应治血为主,辅以治气。
淼师:当咱们读到《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医林改错》的补阳还五汤这样的方子,立刻就能想明白这个道理——气分的问题会影响有形的血。然后就能联想到“气助血行”的原理。继而能联想到,当“气助血行”不利之时,有可能出现什么情况。比如:气虚血痹——黄芪桂枝五物汤就是这个用意。气郁血痹——枳实芍药散的用意。气郁化热,灼烧血分,化生淤血——太阳篇中血热共治的方子就是这种用意。诸如,下淤血汤、抵挡汤、桃仁承气汤······依证选方即可。痰湿气郁,痰湿侵染血脉,形成淤血——气郁和淤血背后有了痰湿这种顽固邪气,局面就复杂了,得慢慢治。如果痰湿气郁,再伤气,气再伤血,形成阴阳两虚,问题就进一步复杂。这种情况没有一个确定的方子能够一用即灵、一用到底。但只要把线索梳理出来,思考清楚传变,早晚也能治好。只不过需要事先做好心理预期,治疗过程中一定会出现此起彼伏、循环往复的症状表现。心里有数,最终就能治好。如果心里没数,遇到这种情况就会束手无策。这个话题,之前反复讲过,在此从略。
当把这些思绪逐渐拓展整理之后,就可以在理论框架中随用随取了。相应的表达也就有了理论基础。比如,气分可以影响有形,可以影响血分。矛盾点在气分,治气分才是关键。咱们得出这样的理论表达,是因为做了大量的相关条文、医案的延伸和联系。在没做大量的延伸和联系之前,所抓住的其实是类似于灵感的东西。那个灵感未必可靠,需要用条文、医案反复验证。
人的想法是很灵活的,大脑的运行速度永远快于手和眼。无数想法涌现出来后,哪些能验证,哪些不能验证,哪些有时间验证,哪些没时间验证······都是每个人要做的抉择。
至于那些永远没有时间验证的灵感和想法,可以作为一种哲思,存在于你的认知体系里。但千万不要把它跟实用混为一谈。一旦把哲思跟实用混为一谈,马上就会陷入混乱。比如,一个人在跟你谈临床技术,你却跟他谈哲学思想,那就聊不到一起。
这几乎是每个人都会犯的错误。因为咱们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就整理出了一个概念——把不同的知识、不同思想放在它该放的地方。哪些是实用的,哪些是拓展思维的,格物致知、避免混淆。
当我们需要拓展思维的时候,可以天马行空、无边无际。有道理、没道理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练脑子。可以让自己的大脑免于僵化。但当我们需要实际运用的时候,一定要把思维落地。即便最终落地能用的东西只占天马行空的一小部分。一味的思维不可取,因为思维没有落地,就成了空谈。一味的积累实践知识也不可取。因为缺乏天马行空的思维提炼过程,实践也就没有了内在的灵活性。
天马行空的思考问题和脚踏实地的实践运用,二者是有矛盾的。人需要的正是活在这种矛盾中,并不断的努力将其整合,此为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