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治之难-理法为先

学生:肝风上逆,是不是一定见左寸浮大?


淼师:当机体把肝风上逆表达于脉时,才会见寸脉大,并且左右寸都可见大脉。内在病机向外传递的时候,不一定百分之百传递在脉、色、症上。尤其是当内在病机错综复杂之时。脉象能大概率反应当前的主要矛盾,而不是当前的所有问题。舌象、症状也是如此。所以当病情趋于复杂的时候,诊断就变得困难。即使诊断出来多重病机,如何选择治疗次序也是一个难题。在此提供两个解决思路:

  • 在脏腑框架体系下脉色症合参,以脉为主追查当前的治疗方向。
  • 在六经框架体系下脉色症合参,追查当前某一经、某几经的问题,从而确定当前的治疗方向。

两套体系相对而言,各有各的难处,也各有各的优势。最终还是要把脏腑和六经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在此之前,需要完整的收集脉色症信息,发现并分析内在同时存在的几个问题。在此之后,还得确定合适的治法。仔细品味一下,这个过程有多少难点:

  • 收集信息方面——脉诊、舌诊、面诊、手诊、问诊都得过关,才能分析。
  • 确定治法方面——通过收集和分析信息得出的治疗方向,能够指导组方思路、确定治法,但不一定能达到预期效果。需要随着变化而随时调整。在这种调整过程中,对患者疾病和体质的了解才能不断加深。

学生:组方时药性相似的药如何选择最佳,比如三七和元胡都能活血,差异何在?

淼师:这也是学习治法的一个难点。因为有些东西直接看书是学不到的。而个人的经历有限,光靠临床积累也不现实。只有将理论和临床联系起来,并且放在自己的理论体系中解释才能真正理解一味药。如果用一个流派的药解,解释另外一个流派的方子,就常常难以自洽。比如,用整体观的解释体系可以作如下解释:三七——三七是一味能够去腐生肌的活血药。其本身活血力和破淤力并不强。常用于外敷,帮助活血生肌。“好多外用药”里都含有三七。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学一味药需要查很多方子。为了弥补个人经验的局限,需要看看别人是怎么用的。通过不同的案例、不同的方子,就能逐渐发现三七在这些方子里的共性。从而知道三七的活血力非常和缓,用它活血,不太伤正。于是当虚弱之人需要活血的时候,就可少量用三七。
元胡——元胡也是活血药,它还具备理气、行气、破气之效。它本质其实是个破散药,只是力量没有三棱、莪术那么强。在破散药里属于相对温和的。元胡有明显的入肝、入脾的倾向,而三七没有明显的入脏腑倾向。同时能入肝、入脾的药,往往就能入心。只是用元胡治心、治脾皆为辅助用法,治肝才是主要用法。
学生:这些解释是怎么总结出来呢?
淼师:大致需要经历这些步骤:
1.查药书——查书得到几个元胡的药解。此时认识的药性是模糊的。理法未明之前,不能直接用。但如果有完整理法体系,能够知道并避免那些不确定因素,这种模糊药解也可尝试运用。
2.查案例——案例有两种查法。一种是搜索出不同人使用元胡的案例,大量阅读找出其中的共性和个性。另一种是找到那些善用元胡的人,集中看他们的案例,学习他们对这味药的解释。
3.临床验证——临床遇到元胡对应的那些病机,一一验证出什么情况下好用,什么情况下不好用。再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逐渐加深对元胡的理解。

所以真正学会一味药需要花费的精力颇多。这就决定了咱们不可能精通太多的药。每个大夫有一个自己常用的药谱即可,能帮自己解决各种问题即可。无法追求每个问题都能找到最佳方药。因为咱们必须面对临床千变万化的无穷问题,一一找到最佳对应药,十辈子时间也不够。所以咱们治病,并非找到了这些最佳方药,而是明确知道这个问题在自己的体系中有办法解决。

学药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是直接学药,还是根据需求学药?带着问题看书和不带问题直接看书,效果完全不一样。直接看书理解和记忆的药,非常容易忘。而根据当前学习线索、临床需求,去锁定方药,势必研究的更深入,自然不容易忘。两种方法,同样是学医十年,差距就非常明显了。

所以我常说,咱们学医用的是自己的身心,就要对自己的身心有所了解。相当于干一件工作,就得了解自己的工具。用适合自己身心能力的方法学习才能更有效。我反复强调的方法、理念,大多都源自于我自己走过的弯路。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再走那些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