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黄芪降压始末——明辨断语背后玄机

学生:为何有人说“黄芪正常用能升血压,大量用能降血压”?

淼师:看待一个问题需要从理上理解。确实有类似的说法,但不能说用某种剂量的黄芪一定能升压,或一定能降压。不能把药和病直接画等号,而要去理解起效的原因。“以理御法”是一种思维习惯,并非纯知识。这个思维习惯建立起来后,可以举一反三的解决好多问题。

黄芪本是扶正药,大量用却能驱邪。原理是大量益气之后,气足可以帮着驱邪。所以大量用黄芪来降压的这种证型一定是“气虚兼淤滞”的高血压。大量用黄芪有利于通过补气来解淤。注意是有利于解淤,而不是单靠大量用一味黄芪降压。即便说这话的那位同行,也不可能只靠一味黄芪治高血压。只是为了便于表达,没提方子里的其他药。如果想真正理解这种降压方法,需要脑补其他药。

人脑有一种倾向——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处理。人脑必须如此,才能认知世界。但是咱们这个世界的好多问题不能简单化的归纳为一个定律、公式,即使这样做能便于理解。更大的麻烦在于语言表达,每次表达只能以一个角度、一个方向表达一件事。于是表达出来内容只能是一对一的。这就是人类的局限带来的学习障碍。所以整体观首重培养思维方式,讲治法、诊法的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大家构建以理御法的思维方式。

黄芪能加强气机运化,小量用目的是稍稍加强气机的运化,大量用的目的就是增强更多的气机运化。由此产生了少量用和大量用的药效差别。照这个思路继续思考,当你小量用,稍稍增强了患者的运化力。这点增强的运化力就有助于生成气血。气血生成多了,下一步就能往里收藏,最终就实现了补的功效。所以黄芪虽然不能直接补,但是通过两三道传变后,却又可以用它来治里虚证。尤其是在方中加入一些收敛药向里诱导的时候。此时从最终的效果看,貌似黄芪又能补里。而从最初的功效看黄芪,又完全不可能补里。中医的世界就是如此,经常存在这种截然矛盾又都合理存在的理论和现象。这种现象不是特例,而是普遍存在。

正是这个原因,我不支持“一对一”的思维方式。例如,“某味药就治某个病”、“某个病就得用某个方子”。这种思维方式必须找到一个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这不太符合中医的核心规律。中医的世界是天地自然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任何一样东西都在扮演着有利于整体和谐与不利于整体和谐的双向角色。

随便举个例子就能证实。比如,能吃是好事,但照样能吃出毛病来;运动是好事,但运动不合适照样能生各种病。再比如吃盐这个问题,过去几十年全世界极力宣传要少吃盐。但很少有人说吃盐的必要性。例如胃酸,就需要盐来合成。盐摄取不足造成的胃酸不足,乃至于整个消化系统衰弱,怎么可能单靠药来治疗。可是这个世界几乎所有的人都在鼓吹少吃盐这件事。却极少人出来说,摄取盐不足所出现的问题。中医的“中”一直在那里默默指示大家——太过和不及都不行。

人们都喜欢善良的好人,可是把善良的好人放在一个能力不及的位置上,就是个祸害。比如“黄芪益气”是个优点,可对于那些老本极虚的人却无效,大量用反而可能消耗老本。所以咱们干的事是,跟那些运动量不足的人说“适当运动”;跟运动受伤的人说“合理运动”;跟吃盐多的人说“少吃盐”;跟吃盐少的人说“多吃盐”······

咱们训练思维方法背后一定要有世界观、价值观的支持。没有世界观支持的思维方法是虚的。然后再用这套思维方法去驾驭具体运用方法。如果跳过了世界观,跳过了思维方法,直接去学末端的治法,天花板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我希望大家都能踏踏实实的深入思考中医、世界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