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问原穴

学生:原穴能否完全替代其他五腧穴?


淼师:原穴代替其他穴位的原理只适用于一般脏腑用法,而穴位各自的特有功效,原穴替代不了。比如,井穴还有醒神的功效,原穴就替代不了。人之所以会晕厥,是因为神闭。刺井穴可以加强脏腑之里的升发力。十个一起刺,闭就能被打开,人就会恢复清醒。这就是十宣放血治疗昏厥的原理。


学生:原穴和输穴有何区别?


淼师:这种问题很难直接用语言表达清楚,只能借助比喻。因为咱们不能直接感受内在经气的运行。只能通过理解前人的比喻,再去临床验证。在不断的验证中,逐渐总结出自己的理解。再表达出来,还得靠比喻。于是这件事始终是个比喻。老师和前辈始终是在用一个又一个比喻,帮助大家理解这些无法表达的东西。

比如可以比喻为河流,荥穴的强烈疏泄把水流之势积累到一定程度,势必要分流(旁注四维)。完成分流的就是输穴。分流会引起水流变慢,继而存一点水,这个存水的位置就是原穴。因为能存,加强这个存的力量就能补养这一经。所以可以把原穴比喻为一个小水库。水在此处稍作停留,马上就又流走了。照这个比喻,合穴就是一个相对较大的水库。这就像治理黄河,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沿着河道附近挖水库。汛期时,通过水库存水;干旱时,再把水放出来灌溉。挖水库的目的不是让水存而不动,还得把水送出来,干旱的时候用。

存的这个概念继续往下推演会发现,其实存的最明显的、最广泛的是奇经八脉。如果把原穴、合穴比喻成地面上大大小小的水库,那么奇经八脉存的就是地下水。整个地球所有大陆都有地下水,储藏得又深又广,影响也极大。于是几乎所有的经脉都能跟奇经八脉有所联系。从经脉角度看,只要奇经八脉储藏足够,人的身体就能保持健康。藏得越多,身体越壮。

照着这个思路继续推演任脉、督脉、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冲脉、带脉······咱们就用这套东西编织起了一套治法体系。这套治法体系就是灵枢针法,后人也称为古典针灸。

再根据整体观的思想,把整个经脉编织在一起,有的是地下储存,有的是地上储存,有的是通行······整张疏布网络在你脑中就构建起来了。用这个疏布网络治病,就是经脉、穴位、针灸的治法体系。只要理论先构建起来,再学这些东西,立刻就能用。比如,如果在汤剂上,下了十年功夫,理论框架成型了,再学针法就特别快。学完灵枢针法,就能直接用。如果没有这套以理御法的思维体系、框架体系,诊法就不过关,直接学针灸就非常难。相当于通过穴位和经脉重新构建理论、诊断和治法体系,自然就慢。学生:能否详细讲讲,为何阳经的原穴独立存在,而阴经的原穴和输穴在一个位置?
淼师:阳经的功能,更偏重于将人体气血往全身输布运化、通行。它的本职工作就是外在的、积极的、亢奋的、更长的、更远的,所以它会在输布的过程中有所停留,形成一个水库存点水,于是原穴就从输穴独立出来。即便如此,阳经的原穴和输穴,在功能上其实也很相似。阴经的功能除了运化、通行之外,还得主管生成气血津液的根本造化。它的特点是含蓄、内敛、缓慢、阴柔,所以阴经的输穴和原穴合二为一了。

要进一步理解这个问题还得借助比喻,直接说非常不易理解。但是比喻始终是比喻,并非真理本身。大家只能通过这个比喻来体会阴阳功能的差别,然后逐渐领悟。

阳经的主要功能就是往全身输布供应气血。输穴在这个过程中起的是四维旁注的作用。从井穴到荥穴,力量越来越强,汇聚到某个层面的时候,就出现了向四维旁注的趋势。在旁注之前,需要经气停留变缓。就像河道的分流处,一定不能太窄。分流前,要有一定缓冲,所以分流点之前的河道一般都相对宽阔。如果不够宽阔,也会以冲散变宽的方式,减缓力量。只有在输穴位置减缓下来,才可能去旁注四维。否则荥穴积累的强大力量只会沿着一个方向前行。这就是万物类象的思维。

输穴还可以理解为交通枢纽,把车流疏散到各个方向。到达路口的时,所有车都会慢下来,有的车还会停住。只有慢下来才能过路口、转弯。由此可以类象地理解输穴和原穴。阴经整体的车速慢,经过输穴转向之后能够及时调整,所以就不用再独立出一个原穴缓冲。而阳经整体的车速快,转向后需要原穴的再次缓冲,以调整方向和车速。

凡是经气停留的地方,都会对这一经以及这一经所主的脏腑有所加强。输穴和原穴就是加强稳固气机,继而四维旁注的一个中转站。其实万物都是按类似法则运行的。在学医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就去观察天地自然。学生:原穴、合穴、奇经八脉能储存经气,是只旁注本经还是也旁注其他经?
淼师:结合这条经脉所主脏腑的功能,可以通过纯理论推演出一部分。但有些东西又不能通过理论推演出来,只能看那些针灸的医案,或穴位的效用讲解。就像很多前辈、同行可以通过摸索,发现某些药物的特效用法。这些特殊用法是无法通过常规的性味归经的理论推演出来的。

比如,古人用昆布治大脖子病,根本不知道昆布能补碘,也没有“碘”这个概念,只知道昆布能软坚散结。可是软坚散结的药多了,为何就用昆布呢?这种特殊用法就是慢慢试出来的。咱们只靠自己试,一辈子也不够。所以得吸收一些前人的经验,完善自己的经验,再把自己的经验贡献出去,完善其他人。这样一点点积累,中医就这么一代一代地发展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