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穴示例——以人为本

学生:脾经的阴陵泉是合穴(能收藏),又属水(祛湿),所以想加强脾肾的交互力,去脾肾之湿,单刺阴陵泉能否实现?淼师:关于两经之间的交互作用,还得考虑虚实。比如:如果是燥力不足造成的水湿不化,需要一边增强燥力,一边化湿。就选阴陵泉(祛湿),足三里、梁丘(增强燥力)。如果你的目的更倾向于化湿,需要双倍的化湿力,就得在脾经、胃经各取一穴,选阴陵泉配丰隆。如果水湿是因为津液(或肾水)不足,水不载舟、河道干涸,需要增水行舟。就选阴陵泉配肾经的复溜。
人体穴位的功能比本草更加深邃、广博,也更为复杂难明。咱们使用本草组方,其实只用到其功效的一部分,尚且不敢说完全了解,更何况穴位呢?

曾经有一个练功的朋友跟我说,灸阴陵泉时,能感受到后腰膀胱经的鼓动。阴陵泉鼓动膀胱经这种现象,书上并没有明说。只是能透过利水湿、利尿等功效,做一些设想。可是这些表达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阴陵泉能够调动膀胱经,更没有指向是后腰的膀胱经。这些东西咱们不知道,书上也没写。所以咱们只能了解穴位特性中的一部分,并且靠此看病。

如果水湿兼肾虚,就选阴陵泉配太溪。因为理论上肾经上任何一个穴位都能补肾。肾经的功能就是收藏,所以刺哪个穴位都能藏。只不过刺不同穴位,兼有不同穴位的个性。比如,刺肾经的荥穴,藏中还带着强烈的通行力。

因为经络穴位的这个共性,所以常用的穴位有几个就够了。比如,肾经最常用的穴位就是太溪,无论虚实都可用。因为太溪是肾经的输穴,五行属土,相对平衡。虽然燃谷更擅长通行,筑宾更擅长处理水湿,阴谷更擅长收藏,水泉更擅长处理瘀血,肾俞、京门更擅长直接的通向肾之脏······但是这一切功效,太溪都具备,只是相对不擅长。就像整体观这套医术什么病都能治,只是治某些病相对不擅长。擅长这些病的专科医生,三五副药就治好的病,咱们可能得用十副药。但是专科医生不会治的病,咱们也能治。取太溪就有点这个意思。

初学经脉,每条经络掌握一个穴位即可。只要理论和诊断过关,掌握这点穴位就能有效治病。在此基础上,再逐渐掌握更多的穴位。当你掌握更多的穴位之时,就可以用某几个穴位组合来替代某个穴位。这有点像咱们用药的相互替代,用几味药替代某味难得之药。至此,你对经脉穴位的理解就更深了。

比如,假如要替代太冲,就可用内关配外关。因为心包经本来就主管血、热。三焦经本身就能通行水火。这两股力量配合在一起的时候,就能通行血、热、水、火。而肝经主管的也是升发气机、升发血、藏血。太冲作为肝经的输穴发挥的就是相应的功效。虽然不可能完全一样,但在实现某些功能的时候,能够相互替代。通过这种推演就可以帮助你进一步理解穴位。学生:肝经瘀血取什么穴位?淼师:不要关注答案,而是要关注得出答案的思路。因为这个思路才是咱们学习、运用的关键。肝经本身主管疏泄,荥穴又有加强疏泄的能力,所以刺荥穴一定能够加强肝经的疏泄,从而驱邪外出。肝本身的功能还包括藏血,加强疏泄一定会活血。所以刺荥穴一定能处理瘀血。还可以加上肝经的郄穴。阴经的郄穴都有调动血的功能,无论虚实。

显然,治不同的瘀血还需不同的角度,远不止荥穴和郄穴这两个。比如心主血、脾统血、气助血行、寒化瘀血需温寒、热化瘀血需清热、湿化瘀血需祛湿······这就是以理御法、以法成方的思路,而不是“何方对何病”的思路。

其实两种思路都要学,临床才能自由选择。如果病机简单,哪怕病势再重,就用方证。如果病机复杂,哪怕病势再轻,也得整体考虑。以方子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只适用简单病机,只有以人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才能应对复杂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