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顽金”——重实效轻玄奥

学生:肺金篇最后,陈士铎曰:“肺不燥不成顽金”中的顽金是何意?如果是肃降力过强,压制了肝的升发力,和燥力有何关系呢?淼师:关于肺功能,咱们已经反复讲过,所以在此从略。简单概括一下,肺要正常的发挥功能,需要阴阳平衡。肺的阳来自于何处?肺的阴来自于何处?都梳理清楚了,肺的功能以及如何调整肺的功能就了然于心了。肺的哪方面功能受损,就表现为哪方面的病。

有了上面的理论作为前提,就可以理解这个问题了。此处表达的是肺金压制了升发力,压制了生机。为了表达被压制的生机,远公用“顽金”作为比喻。这也只是一个角度的比喻,其他的角度咱们可以举一反三的思考。

远公在解释脏腑原理的时候,特别喜欢用五行关系。这个问题用五行解释就是金克木,金太盛而压制木的生机。咱们的讲解很少用这种方式,因为容易陷入思维困惑。这种困惑其实是源自于这种解释方式。比如,如果按五行解释就不得不产生相应的疑问:从肺金的角度思考——既然肺燥过盛(伤津)的“顽金”能够压制木气的升发,那么别的力量过盛,会不会压制木气的升发呢?湿、寒、热、风······都能作用肺金,继而影响肝木。这么多信息只用一个“金克木”是表达不清的。从肝的角度思考——肝的主要功能,除了升发力,还有抑制过度升发的制约力。金克木,能够压制升发,就能够影响制约力。只用“金克木”到底想表达哪个呢?

古代人的具备天人一体的思维,看到金克木,能够产生相关联想,而现代人没有这样的思维惯性。对于现代人来说,五行这套解释体系不是非用不可的。因为五行表述过于简单,所以要想全面清晰的解释一个问题,就不得不再添加更多的概念。于是咱们索性就不用五行讲解,直接用脏腑讲解。

大家一定不要满足于一个答案式的解答,解答前的铺垫才是最重要的。如果直接给大家一个答案性的解释,其实学不到太多东西。解释每一个问题,都必须依仗一种或几种理论体系。咱们学的不是这些的解释,而是理论体系本身。只有这么学,才能学到真东西。如果我给出的解释是理论体系之外的解释,哪怕是一个无比正确的解释,也不能提升你的功力。功力是源自于你对自己体系的反复打磨和深入。比如,我可以给出如下这种绝对正确的解释,但是绝对无法提升功力:

天地一气,化六气,化五行。五行化气各分阴阳。五行相克是通过阴阳传递的。当肺阴受损,肺阳偏盛之时,这股偏盛的肺阳破坏了肝阳(肝木的升发),于是形成了金克木之势。因为在自然界中金本来就是压制木的。如果偏要解释金为何会压制木?就会让你陷入一种无限的循环之中,永远解释不到底。

类似的循环就像在问,为何生孩子是女人?因为女人有胞宫。为何女人有胞宫?这事得问上帝。无论你把它解释成上帝主管,还是女娲主管,还是进化论主管,都不得不再次解释什么是上帝、女娲、进化论。这种解释就无穷无尽了。这就是无效解释,绝对正确,但是无法为你所用,无法纳入你的理解体系、运用体系。这种解释即使再对,对你也毫无意义。

中国文化的这种玄学气质,使得如果想证明它是对的,都极为困难,容易陷入死循环。最麻烦的是很多人无法发现这个死循环。作为一门实用技术,陷入死循环就无解了。临床运用就得把解释放在实用层面。如果仅仅想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和人生境界,可以无穷无尽。陷入死循环对于磨炼自己还是意义的,这么做一定能提高自身的悟性。

上面分析了无效解释,下面讲讲有效解释。也就是如何用贯彻如一的体系去解释问题,从而有所收益。远公把肺燥伤津称之为“顽金”。“顽”的这个比喻,咱们不纳入日常的语境之中。咱们就表达为,肺家伤了津液,而肺气显得干燥。这一解释只是思维的开始,连接知识、构建整体才是思维的重点。比如,人体各脏腑都是相互作用关系的,肺和任何脏腑都有关系。区别只在于关系远近。这位同学想到了肺和肝胆的关系,同样关系紧密的还有脾、大肠······这是整体观的思路,遇到问题就用这种方式去举一反三、加深联系。这种联系越坚固,临床的应答反应就越迅速。

咱们就以肺燥影响肝胆的升发之力进行推演。肺燥影响肝胆,致使肝胆也燥。胆燥,在咱们的体系里定义为伤津液;肝燥轻则伤肝血,重则伤及肾水。所以同样是木气之燥,背后的含义却天差地别。燥所压制的木气,肯定不是肝阳,而是肝阴。燥气一边助长肝阳的升发,一边压制肝阴的升发。表现于外在必然是一片急躁之象。远公的原文无法做这么复杂的描述。如果每个问题都表达得如此复杂,古人就没法写书了。没写的部分,大家要自行脑补。这么练是在自己的体系之内训练,练出来的东西今后就是你的实际能力。

脏腑分析清楚了,大体的治疗思路就有了。而治疗难度的大小,还需结合六经来进一步确定。不同的六经层面的治疗难度不同,选用的药也不同。虽然只要入肝、入肾的套路都会有效。区别就是有些治的快、有些治的慢,有些有效但不去根,有些能去根。由此品味一下,咱们为何要把六经体系加到脏腑体系里。脏腑学说没了六经会处于何等孤独的境地。

单用六经和单用脏腑都有问题。只有六经没有脏腑,就是一副干枯的骨架;只有脏腑没有六经,就像一身没骨气的肉。临床运用,简单的三阳病用六经方证尚可;一旦病入三阴,病情趋于虚实夹杂、错综复杂,单用哪套理论都不好用。单用六经方证这个架构,就显得有点应接不暇。单用脏腑,只考虑脏腑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会有种大方向的错失感。脏腑之间来回传变,五行之间来回转,有点迷路的感觉。治证需要个大方向,大方向就是六经。如果没有六经支持的脏腑学说,再偏重于五行去解释,什么病就都成了金木水火土来回转。于是咱们平时尽量避免用五行这套体系来解决问题,而是用脏腑功能来表述脏腑。即便如此,没有六经体系,也会错失方向。细节把握的很好,治的时候也有效,真到了病情需要继续推进的时候,会发现方向并不明确。

比如,有人脾虚便溏,治了一段时间,变成大便干燥了。本来是太阴出阳明,见愈。但如果没有六经脏腑的这套整合观念,一看大便干燥,无论是用六经开方,还是用脏腑开方,一定会把大黄开进去。于是好容易治成的阳明病,一用大黄又回太阴了。再治太阴,又会出阳明,又大便干燥,再用大黄治阳明······如此循环,病就永远治不完了。

但如果你有了脏腑六经结合的观念,知道这段时间的大便干燥是太阴出阳明。只是太阴还未恢复如初,阳明恢复也需要时间,所以才会出现一时津液失调、失衡,继而引起的大便干燥。就知道此时的大便干燥不能用攻法。还得继续用养正的方法,稍加温和的通腑药。这些药加进去,大便干燥不一定能改善,但也只能如此。直到脾、胃、肠的功能进一步恢复,津液通条功能进一步恢复,大便干燥才能解决。这么治,才能让患者逐渐恢复健康,而不是反复打回原形。大家仔细想想,是不是临床中这么治病的大有人在。问题是一开始的时候,咱们也这么看病,直到发现这么治不行才另想办法。怎么知道这么治不行呢?一定是患者离你特近,才能发现这么治有问题。如果是患者偶尔来一回,就不可能这么深入思考问题。便秘患者来了就给开点攻下剂,来的次数多了,干脆开番泻叶。学生:肺萎,能否用麦门冬汤加玉竹、百合、熟地、白芍、赤芍、杏仁?淼师:这个思路可以,是如理如法推理的一个角度。肯定还有别的角度。我再给大家提供几个思路,比如:

肺燥影响肝——肝也燥。阳升起来,还很盛。阴升不起来,还被郁。

肺燥影响心——心火或者心血郁滞。

肺燥影响肾——伤肾水。

······

不同的情况分别在脑中推演推演,直到自己能给出一个个治法,能力就练出来了。咱们是通过这种练习来替代师带徒的。既没有师带徒,又不这么练,想学好中医就很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