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痰三问

学生:寒证能否用自身之热暖自身之寒?

淼师:如果还有能力用自身的热暖自身的寒,就不是真正的寒证。之所以会得寒证,自身的热肯定不能化寒。不是内在的热之本源衰微,就是热的通行、运化、使用等外展环节有问题。

学生:中焦的寒湿,能不能都用苓甘五味姜辛夏汤治?

淼师:具体用哪个方子驱寒,并没有绝对答案,完全因人而异。当前一步判断准确即可。仔细品味一下这个思维,并不是药直接去病,而是恢复了人体自身的相应能力,再依靠这些能力来驱邪养正。就像种地,没有什么方法能让种子直接变成粮食。粮食是按照自然规律自己长成的。咱们只是给它们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

同样是寒证,内在原因也不一样,因为疏泄力不足造成的寒,得用羌活、独活。气不足造成的寒,得用黄芪、人参。三阴的造化生成热量的功能不足,才用附子。

使用半夏、干姜、细辛、附子这种组合,肯定是因为有一股缓慢粘滞的寒气阻滞了阳气的通行。把这股阻滞去掉一分,身体阳气就能恢复一分。或者表达为,用这些药激发并恢复了身体去寒痰的能力,于是邪去正复了。

如果用了这些热药之后,寒邪没去掉,反而先化生热邪;阳气没扶起来,反而先伤阴,就是热药没用明白。火神派学明白了,就能做到用热药不伤阴、阳,用热药而不化热,用热药通行全身,乃至于用热药反而生阴。与之风格迥异的寒凉派善用寒凉,而不败脾胃。能做到这些的关键,就是让寒凉和温热通行运转起来。寒、热停留就化邪伤正,运转就可攻邪扶正。

学生:是不是直接在温热药、寒凉药里面加入通行药,就能解决此类问题呢?

淼师:这么做当然比不加要好一点。但是临床中还得辨清病性、病位。比如太阴、阳明湿热,是咱们伤寒一脉比较头疼的问题。如果用寒凉药治热,同时用燥湿药治湿,会发现效果不好。有的能治好;有的治不好;有的治好了,没几天又犯了;有的表面上治好了,其实传变成别的问题了······于是处理湿热、湿浊、湿浊闭结化寒化热伤血伤气等问题,是咱们《伤寒论》学子要度过的一个坎。解决的方向、理论、理法如下:

1.以燥化湿——燥湿是一组相互制约的平衡。2.以风胜湿——应对疏泄力不足所生之湿。3.以热化湿——应对热量不足所生之湿。4.补气化湿——应对气虚所生之湿。5.增水行湿——应对津亏停滞所生之湿。6.活血化湿——推动津液血液的流动力来行湿。7.开散化湿——通过加强气机开散、通行的力量,以破散的方式治湿。此法需要跟气机通行区别理解。一个是让气机通行,一个是让气机破散。8.通便治湿——应对积食、宿便久停造成的痰湿。

然后再结合一下病位、病性的要素列表,会发现治痰湿几乎用了里面所有的要素。各种淤浊在人体中,反映出来的象就是痰湿。所以痰湿不是一个单独的邪气,而是诸多问题的一种概括。如果在物质层面看:

  • 津液、体液变得浑浊、粘稠就是痰湿。
  • 食物中的营养在运化使用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也会表现为痰湿。
  • 整体运转太慢,也会表现为痰湿。

······

由此可见,痰湿证不是用了痰湿药就能治好的。必须要分清病性(痰湿的性质)、病位(痰湿阻滞所影响的功能)。还要考虑患者的身体条件。如果造化津液的能力尚可,还有好多粘稠的水液,就用利水法。直接通过大小便排出去,是最快的。但如果没有充足的津液,用利水法则后患无穷,很可能痰湿没去掉,反而伤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