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气助血行”——统御“多汗无汗”

关于“气助血行”,理论表达非常简单,但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却千差万别。甚至同样的病机,表现出来的现象截然相反。

比如,同样是气虚无力推动津液,有的人表现为多汗,有的人却表现为无汗。而气推动力过盛,也表现出这两个症状——多汗和无汗。所以理论是死的,人是活的。同一个道理用在活人身上就会表现为千变万化。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根本之理是简单的。只要把握住根本,就能学会千变万化。关键的锻炼这种深入思考的习惯,比如:气机推动无力的无汗——津液无力输布,体表供应不足,就表现为无汗、汗少、干燥。气机推动无力的多汗——推动无力只是推动缓慢,并非彻底推不动。正是因为这种能推动,又不能顺畅推动的状态,使得津液虽然尚可到达体表,但无力继续散开润养体表。停留在体表的津液,得不到利用,就会停为水邪,只能当废物排掉。最终这个排水邪的现象就是多汗。气机推动过盛的无汗——气机过盛而造成气机有余,有余的气机作用在某些人身上就会化燥、化热。这些燥热反过来灼伤津液,就会造成无汗、汗少、干燥。气机推动过盛的多汗——疏泄过度造成多汗,容易理解。

由此可见,同一症状背后的原因可能是相反的,相反症状背后的原因也可能是相同的。所以咱们不凭单一症状来判断病机,而是合参诊断。

然后品味一下,把理论放在具体人身上所演化的变化多端。这个道理再多想一步,就能理解为何有的人会现出交替性的症状,时而多汗、时而干燥;上半身干燥、下半身多汗;左半身干燥,右半身多汗······总之原理都是,津液停为水邪就多汗,津液不达就干燥。遇到这种患者,就自然知道如何去思考,不至于被表面的纷繁复杂所迷惑。因为表面上看似复杂,但如果能站在人体气机运转的角度去思考,就能豁然开朗。而如果一个个症状的去对应,则必然迷惑重重。

气推动津液是这个道理,推动血也是这个道理。临床中遇见错综复杂的血证,就知道该怎么处理了。比如脑瘀血,是要治血的。一定要治生血之本、生血之源。同时还要让血在各个脏腑之间能够流通起来。因为只有这样做,脏腑才能恢复。如果见到脑瘀血,就一一对应的活血化瘀,绝对治不好。按现代人的说法,这样做就是在用一个简单的方式试图解决一个系统问题。应对系统问题需要的是系统的解决方式。治疗脑出血,只盯着“血”,是治不好的。而如果能整体调节患者的脏腑,养血、运化血,所有问题就能逐一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