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本寒标热的风湿病为何久治难愈?
淼师:当正邪相战,正不能胜,邪不能退。相持之下,不断的消耗正气化热来攻寒邪,就形成了这种本寒标热的僵局。如果用热药治本,不但不能迅速去掉内在寒湿,还会鼓动的标上的热象,加剧症状。影响大夫和患者的治疗信心。而如果治标散热,也只是一时之效。根本上的寒湿还会持续生热,继续盘旋于表。所以内在正气不恢复,此证就好不了。
当遇见这种情况,就没有什么类似于公式的套法了,只能见招拆招。如果症状非常严重,没有条件治本,就得先缓解症状,暂不治本。如果症状不太严重,可以让患者先忍着病痛,从本开始治,看看局面能不能改善。如果不能改善,再回过头来缓解一波症状。这种病就像国力本来就弱,又遇连年灾害,又遇外敌······根本就没有什么程式的套路可以直接解决问题,只能随证治之。有时得治标为主,缓解症状;有时得治本为主,改善整体;有时治对了,症状反而加重······治疗过程中各种变化、各种考验,既考验功力,又考验信心;既考验大夫的自信,也考验患者对大夫的信任。学生:在没有信心之际,如何判断此病还能不能治呢?
淼师:能不能治主要看五常,五常的关键是饮食和睡眠。只要饮食和睡眠在改善,就是整体在改善。哪怕是中途脉色症此起彼伏,也能治。继续坚持脉色症合参随证治之,总有办法慢慢化解局面。剩下的就看信任度了。
治疑难杂症并没有什么秘方,但确实有诀窍。脾胃论、一气周流学说、六经学说、脏腑学说······前人留下的那些治虚损证的方法,就是治这些病的诀窍。
前些时,我姨夫说他在医院检查血管堵了一半,让我给他处理处理。通常认为这种病是不可逆的,而咱们是有办法的。但也不是几副药就能治好的,至少得治一两年。如果见血栓就活血化瘀,能治好的概率就太低了。咱们的方法就是权衡标本,随证治之。
他年轻时就阴虚化热、化痰湿,这是根本问题。几十年的问题,治起来谈何容易。就得根据情况时而治标、时而治本。随脉调其脏腑,逐渐改善脏腑的通行能力、运化生成能力。少生点痰湿,再去活血化瘀,才能逐渐打破僵局,慢慢起效。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病也是如此,整个治疗过程就是不断的调理失衡和失畅。使太过或不足的脏腑、经络不断趋于平衡,同时使失畅的脏腑、经脉不断趋于通畅。所有的虚损证都是这么恢复的。
对于咱们来说,很多病名只是为了表达方便。背后的思路才是治疗的关键。虽然平时学方子时是零散的、规矩的、对应的,但临证的时候必须是整合的、灵活的、随证的。思路不可能是哪个方子能治风湿,哪个方子能治脑瘀血······“随证治之”是在需要调理心时,调理心;需要调理肾时,调理肾;需要调理脾时,调理脾;需要调理肝时,调理肝······不断恢复平衡和通畅,人体就会自行解决那些显现出来的问题。
整个治疗过程,咱们只是个辅助者。当身体开始修复某脏腑的问题时,就会有相应的脉色症提示,让你去治那个脏腑。收集到这样的信息,你就知道该从哪帮身体一把。修复一段时间后,身体又会修复别的问题,或者又会清理某些邪气,于是下一步的调整还是随证扶正祛邪。所以咱们永远是跟在身体后面辅助的。而通常的观念都会认为是大夫把病治好了,或者是药把病治好了。貌似这两种思维,临床用药也差不多。实际上“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不同的观念直接决定了这个病能不能治。
比如,如果认为药能治好风湿、哮喘等疑难杂症,治到一定阶段就无计可施了。而只要思维一转,关注到患者的自愈倾向,随之助力,问题就会逐渐明朗。同样是原来那些知识,只是转变了一下思维,原来不能治的病就能治了。
这和教育孩子何其相似。如果教育理念是认为咱们把孩子教会的,基本就得失败。而如果转换一下理念,关注到孩子的天赋所在,能在原有的成长方向上给予助力,就能帮孩子完成自我成就。基本就能成才。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天分、各自的属性,家长能做的其实是,帮他营造成就自我的环境。这种顺应本性的方式,道家称之为——道法自然。哪怕目的是想改掉自己、或孩子、或学生不妥的思维方式,也得顺势而为,才有可能做得到。否则,即使一时起效,也终究会失败。
建立这个观念远比大家认为的要难得多。因为人的大脑、感官直接收集到的信息就是“医生治好的病,或吃药治好的病”。所以咱们才常说,中医用的这套整体观的、天人一体的思维方式是反常识的。“人类只能顺应自然,而无法掌控自然”的这个现实,也许会令现代人心生惶恐、难以接受。所以人类才会不断的总结定理、公式,然后反复验证,证明世界的可控性,才能让内心踏实。可是世界真的可控吗?人类能够造出原子弹,却控制不了原子弹带来的结果。所以面对世间的问题,咱们不以主导者自居,而是以一个辅助者的姿态随证治之的解决各种问题。核心难点在于能否放弃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中医看病远不止于开出一个对证的方子这么简单。暂且不论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单论治疗就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解决方式。错综复杂的疾病就会在治疗中变化多端,唯一的方法就是随证治之。如果心里想的是找到一个“什么方法、什么药”来治“这个病”,必然在应接不暇中茫然失措。即使辨证再细致,如果忽略了整体的病情走向、自愈倾向,主观推断的治病思路也行不通。
就比如这个标本矛盾的问题。治本,标上症状加重。治标,又消耗根本。形成的这个僵局,用主观判断思路无解。但只要客观的收集脉色症信息,随着身体的变化,不断的权衡利弊,就能在每个变化中逐一得出合适的方法来应对。每一次诊断都是随着患者当前状况而决定的。而绝对不是看见了“本”就“治本”,看见了“标”就“治标”。
主观臆断的治本,有可能使标的症状加重,以至于影响到整体的治疗。主观臆断的治标,有可能让本上的消耗影响到整体的治疗。所以咱们的治病态度是随证治之。每次都是随着患者的状态,找出一个当前最适合的方案。永远是随着身体的节奏,而不是自己脑海中制定一个计划,然后按照计划分步完成。这种以自我为中心,制定计划分步完成的思维方式,训练不出能打硬仗的中医。因为人体并不是按照固定的方式运行和变化的,尤其是身患复杂疾病的人体。
由此大家就能品味出另一个道理,那些登堂入室的中医随着经验的不断丰富,性格也会变得越来越随顺。从这个角度看,学中医的一生其实就是,从吸收知识到消融知识的过程,从强化自我到消融自我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