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自我天赋

表面上表层意识主导着人的一切,而实际上都是被潜意识控制的。只是这种被控制是不知不觉的,自己感受不到。如果想感受,就安静的坐下来,看看脑子里会有多少念头自动冒出来,又有多少念头直接影响情绪和行为。

潜意识就是这样潜移默化的、杂乱无章的影响着我们。所以没有经过训练的潜意识,就无法形成合力。内在没有形成合力,外在就无法形成能力。从这个角度,就可以解释“为何有人是天才,有人是蠢材”。蠢材的潜意识运行就是乱七八糟的,不能形成合力。而天才是能形成内在合力的那些人。绝不是因为各自的智商有多大差距。

智商体现的是一些肤浅的能力。智商测试只能考一种能力,即发现事物共同规律的能力,而且仅限于文字、数字、图形的共同规律。其他把握共性的能力也测试不了。人性、自然规律等很多重要能力都无法放在考题上。而且这些智商题,练几遍后,分值就能提高。因为总结共性是有方法可循的,只要练习就能找到规律。

天才的外部表现,就是足够的专注。能够专注是因为内在潜意识的运行有着一致的方向。明白这个道理,好多问题就可以有章可循了。

比如教孩子,受到商业文化的影响,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给孩子买很多玩具。这些五花八门的玩具,就是在训练孩子的分散,而非专注。但做父母的不知道这些道理。如果咱们自己的内在也是分散的,潜意识和表层意识也没形成合力,拿什么来影响孩子呢?所以才有那句话“父母是孩子最终的天花板”。

由此可见的事实也许不太容易接受,看似有自主意识的人类,其实只是一个一个模式的训练而已。训练的是一个稳定的模式,就会被视为天才;训练的是一个散乱的模式,就会成为蠢材。在这个信息漫天的时代,成为蠢材很容易,因为会不知不觉被植入多个模式,相互消耗之下哪个模式都不会太强大。智商再高,精力再充沛,也无济于事。

照一个方向不断努力十年,只要能做到这件事的人,都是人才。但是这种能持续运行的能力,本质上是培养不出来的。一定是本身就具备这种模式,才能被发掘出来,最终成为人才。这种模式并不能通过培养获得。所有从无到有培养出来的特质,都不会很强大,都很难坚持十年。

一个特简单的例子是,处在商业时代,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喜欢钱。但真喜欢钱的人,思维模式、行为模式会在挣钱方面表现出合力。而很多人明明自己不够喜欢钱,不能把精力锁定在挣钱上,却被灌输为喜欢钱,结果肯定是事与愿违,内在、外在都在错配中不断纠结、内耗,而不自知。

如果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是外在强加进来的,这件事注定无法持久。诸如,被强行灌输为喜欢钱,被强行灌输要比别人强······结果就是不断的挫折、不断的自卑。并非努力不够,也并非能力不足,只是因为选错了方向,所以自卑的原因其实是假的,连自卑本身也是假的。可是假的东西却能真实的消耗人的精力和时间,把人整的极度疲惫。这一切的根源只是因为没走在自己该走的路上,否则即使再多困难,也不会感到疲惫。不觉得疲惫才能坚持走十年,结果一定能在这个领域变得卓越。变得卓越了,身心平衡问题、财富问题也就随之解决了。但是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人没有条件去探索自我,只能把压力当成动力往前走。

人活到一定年龄,原有的模式就注定了。不妨挖掘一下内在真实的渴望,追求一下真实的自我。历史上这样的榜样也很多,比如苏洵也是四十来岁才开始做学问的,于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找到了自己最真实的模式,年龄不是问题,但要付出代价。关键是敢不敢付出那个代价。

夫子说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当咱们迷茫多年、彷徨多年、痛苦多年、摸索多年、坚守多年以后,终于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差不多都得六七十岁了。人如果照着这个路径,寿命刚好够。人类寿命被安排这么多,还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