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整体观图,看中医创新

最终咱们这套理论模型就是海道同学给咱们整理的这张图。阴阳化六经,脏腑解六经。六经每一经都有脏腑,有脏腑就有一气周流,如此这般整套模型就整合起来了。
即便是整合成图,在用法上仍然灵活的,可以偏于脏腑,也可以偏于六经。于是同样是以这张图作为理论依据,在用法层面,还是可以发挥个人特点的。大家可以自由选择,咱们的教学更倾向于用脏腑解决问题,而六经方证学派是通过六经直接解决问题。由此品味一下,同一理论体系,在具体运用层面的差异。

我教的是以脏腑为操作,以六经为原则。通过脏腑立方,通过六经的传变来判断病情。你仍然可以反过来使用,以六经为操作,以脏腑为原则。通过六经立方,通过脏腑的平衡、通畅、稳定来判断病情。只是用方证治六经也不能违背平衡、通畅、稳定,不能违背五种基本生命常态。

这个道理明白了,下一个道理就不难理解了:任何一套学说单用,都有瑕疵。融合的学说越多,就越趋向于完美。完美的同时衍生了新的问题,也就是理论体系越完美就越庞大,就越难以理解,也就越难以熟练运用。

再仔细品一品,咱们这套理法体系里,有任何创新吗?完全没有。讲的这些都是古人的思维和理法体系,咱们只是继承和整合了一下。所以当我们谈到中医创新的时候,是否真的明白了中医的根呢?

咱们做不到中医创新,因为没到那种境界。无数古人穷极一生的理论,也只是对前人的继承与整理。比如,黄元御先师一生整理出的一气周流学说就出自《黄帝内经》里的“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那段描述。如果按照现在的说法,黄元御先师就是创新。但从本质上说显然不是创新。

一种普遍的思维误区,认为科学能够帮助中医创新。其实恰恰相反,科学会禁锢住中医,使其永远无法创新。科学一直在实验室中寻找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而中医这套文明孕育于古文明,要求医者用一生来研究生命的本质,乃至于世界的本质。没有太多的信息量,才能去研究本质。如果信息量过于庞大,就无法研究本质了,或者很难研究本质了。因为巨大的信息量会超出大脑的承受范围,而无法整合。知识越多,科学越发达,越无法追求中医的本质。离中医的本质越远,中医就越无法创新。

如果非要让中医创新,理论上也并不是没办法。中医创新,那需要真的有人能通过自身修炼,真切地感受到人体的经脉,继而由此总结出一些新的规律,并把这些新的规律整合成能够指导临床运用的思维和方法。也许有些人通过努力修炼,终其一生能够感受到经脉运行,但还不够。还得总结出它的运行规律、发病规律、康复规律、脉色症规律、以及对治方法。整个过程哪一环节都需要极大的精力和智慧。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何等大才、大能之人,才能完成这样的整合。

能否相互配合完成呢?让能够感受经脉的人,感受变化;让不能感受经脉的人,去做研究、整合。表面上可行,但实际上无法操作。这就像一个极其复杂的工程,刚完成了一点工作后就转手交给另一个人,还期待他做的和你一样出色,这怎么可能呢?咱们想用语言表述一个指下的脉感尚且存在大量信息折损,向别人表达内在气机岂不是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