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观升降脉图——系统论传统思维

学生:号脉是不是需要构想“左路尺关寸升发,右路寸关尺肃降”这样的循环图?

淼师:这个问题的本身实际上是从一气周流角度问的。用一气周流学说理解的脉图就是左升右降。因为黄元御先师也得考虑给后人一个可以简单复制的模板,所以就强行规定了左升右降。但咱们得知道简单模型的背后,应该有圆融的体系支持。因为本质上,人体是不可能强行规定为左升右降的。

怎么算把学一气周流学说学明白了?就是理解这个升降。升就是降,降就是升;升能帮助降,降能帮助升。然后再把所有的疾病都归纳到升降循环的角度来分析。显然这也只是一个角度,但只要能将这个角度把握到位,就已经能处理很多问题了。只是咱们心里得清楚,无论哪个角度,都有瑕疵。

比如,进一步深究左升右降的脉法就会发现不足之处。因为右路脉也能表达升,右脉代表的脏腑只降不升是不可能的。右关脾生右寸肺,就是在升发。

于是再仔细品一下一气周流学说,就能体会黄元御先师的用意。把五行属性规定为一升一降、阴升阳降,目的就是为了易于表述,而人为设定的一种思维方法、思维模型和思维标准。这种人为设定是用语言传达思想时,不得不使用的方式。咱们也做了类似的狭义规定。比如,咱们就把右手的关脉定为脾脉,因为此处大概率感应的是脾的问题。但实际上这只是概率最大,而并非绝对。临床中就能发现一部分脾的问题,没反映在右关,而是反映在左关。于是就有同行把左关也定义为脾脉。这种定义需要重新梳理整个脉法,只要条理清晰,就能指导实用。所以咱们的关注点,其实不在哪部脉到底对应哪个脏腑,而是在整个脉法是否梳理清楚。

表述方式的矛盾在于:规定的太严谨,虽然可以避免混乱,但容易远离事实;规定的太宽泛,虽然更接近于事实,但又容易陷入混乱。所以无论如何定义,背后都得有一套与之相对应的处理方法来弥补定义的不足。诊断、治法必须与定义的理论相兼容。这种兼容不只是为了弥补理论的不足,也是为了用实践来证实理论,更是为了以理御法的解决问题。能够实践的理论才是中医需要的理论。比如,当遇到脾滞症象俱足,偏偏右关正常,而左关异常的患者。显然这和咱们的脉法相左。于是咱们就用治法弥补诊法的这个不足。弥补方式就是肝脾同治。咱们的理论解释是木土同病,木克土、土侮木,于是就一起治。因为是脾的问题反应到左关上,会或多或少影响到肝。区别在于是否同时现出了一系列肝的症状。如果没有出现肝的相关症状,在治法上肯定不会以疏肝为主,只需稍加疏肝之法,或升、或降、或守、或破、或解······随证处理。这样理论、诊法、治法相互指导、相互弥补,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试想如果咱们提出了一种理论上的见解,后面没有诊法和治法的支撑,势必会陷入迷惑。

就比如,单论脾病现于左关脉,势必陷入迷惑。因为这和右关定脾相矛盾。甚至连之前的脉法,也不敢用了。因为一旦出现左关异常,既可能是肝病,也可能是脾病······以此推演,思维就越来越混乱。

如果用现代的表达方式,咱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是制定一个系统性的处理方案,而并非是针对某一个点的处理方案。站在整个系统的角度考量,而不是找到具体某点的具体原因。比如本次肺炎的思考?

原因论——如果把肺炎思考成一个具体的原因论,就得研究病因学的一个单一病因,即病毒。把病毒消灭了,肺炎就消失了。这个方向就是开发疫苗和特效药。

系统论——如果站在一个系统的角度考虑,咱们之所以能够治里好肺炎,是因为国力足够、全国上下的协调性足够······各种因素具足,即使没有针对病因,也能解决问题。而只抓住病因,即使有特效药,如果没有系统的解决方案,整个系统依然会陷入混乱。

中医的思维就是通过这种系统论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咱们并没有把目光只放在那些具体的病灶病因。理论、诊法、治法都是如此。

比如,号脉时,一定是把握了整体系统的状态,才能在脑海中形成相应的图像。如果一号脉,脑子里想的是脉名,想的是各种脉代表什么含义,这就不是系统论的思维。系统论思维下的脉法应该是整体观的。

比如号到一个脉,肝脉弦、心脉实而有力,其他的脉尚可。立刻就能从整体角度去思考肝脉和心脉的关系。“肝脉弦、心脉盛”联系在一起就说明肝郁,致使郁而化火,于是心火炽盛。这种系统论的思维方式就是在脑海里形成一张脉图。

同样的问题如果用病因论理解,就得找到一个具体的方法对应解决这两个问题。于是肝脉弦,就得解肝郁;心脉盛,就得清心火。如果患者心阳不虚,还没问题。但如果心阳不足,清心火就可能进一步伤心阳。于是这两种思维方式从表面上看,结果通常是不相上下的。但换个场景,就高下立判了。

咱们对脉法的表达是病情的虚实分布图,而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更不是一一对应的东西。这是一个站在整体观下,经过反复训练,才能产生的一种能力。在完成这套训练和思维练习之前,咱们很难像物理公式一样,给出一个标准化的解答。公式化的思维一直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现代人的头脑,所以咱们中医学子一定要警惕。绝对的对应、标准、规定不适合研究人类这种生于自然、长于自然的自然生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既然人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就应该合乎于自然的规律去生存。既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就是集体的一部分,所以咱们强调整体、强调集体。强调整体、强调集体就能诞生出共赢的思维方式。于是咱们教学的本质并不是医术,而是如何掌握医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