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维自己?降维问题?

学生:为何读了很多医书总是入不了门?
淼师:这次咱们从维度的视角看看学习中医的困难:

学习中医都是从积累知识开始的。但是知识都是点状分布的,这些点是一维的。将之用语言描述出来,就实现了线性表达。但这些线性表达本质上还是知识在一维空间的运动,很难越级理解三维的人体。要理解三维,最起码要升到二维。所以我们常说,单纯的积累知识,学不会中医。

而把点状的知识通过线性表达关联起来就能构建图像,把这些图像相互连接就能构建起三维框架。借助三维框架是可以勉强理解人体的。所以我常建议同学们,多从脑海里构建图像,以此逐渐形成框架。这样才有可能学会中医。当你构建出三维框架后,所有已知的知识点都是有序的,所有未知的知识点都能有合适的位置待你安放。框架内的填补知识的位置就是你的能力,框架内的空缺位置就是你的潜力。

这些三维框架就暗含在无数医书当中,诸如六经框架、脏腑框架、一气周流框架……只要把书中的知识点反复连接,就能从中领悟。那些到达高维的古圣先贤,从高维俯视三维人体,领悟了人体的奥义,但无法直接表达出来。为了中医的代代传承,只能将这些领悟降维成各种模型,供后人学习。这就是我们中医学子尊古的原因。

华夏儿女自古以来都是尊古、尊圣的。尊古、尊圣,上可领悟天道,中可调服人心,下可指导实践。在上,古圣先贤留下的模型来自于天道,循着模型向内领悟,就能找到通向天道的那道窄门。在中,天道直指人心,自可调服人心。在下,这些模型沿用了五千年,也有效了五千年。

我们是一个务实的民族。哪怕是实验室里证实的东西,没有经过实践的证实,我们也不会轻易相信。所以如果古代留下来的模型不能实用,早就摒弃了。

但为何这些模型越来越难理解了呢?因为思维方式变了。传统的“万物类象、天人一体”思维,已经被公式化、科学化、实验化、标准化思维所取代。这才是学习中医困难的根源所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医不断的被证实。但能够被证实的终究是一小部分。因为局限的认知方式,永远无法理解整体。在低维拓展得再广博,也触及不到高维。最终我们会发现要学好中医、领悟人体,就两个途径:1.升维自己的思维方式,俯视人体问题。2.将人体问题降维到自己能理解的层面,透过这个层面逐渐领悟人体。学生:如何判断医书的好坏?淼师:关于选书,给大家总结两点经验:学习阶段合适——这本书对现在的你有用,就是好书。否则哪怕这本书的境界再高,对当前的你也没有价值。表达方式合适——这些书毕竟不是作者专门给你写的,所以一定在某些段落存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太兼容,需要你转换、消化,才能理解。显然作者的表达方式与你的理解方式差异越小越便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