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肾燥”

学生:如何理解肾与燥的关系?

淼师:在药书上,咱们发现中药扶阳就四个方向——气、热、燥、风。五脏六腑都需要阳气的支持,也就是都有这四股力量支持。只是因为脏腑本身的属性,对每股力量的需求程度各有偏重。

以燥为例,有的脏腑对燥的需求高,比如脾、胃、大肠。而肾主水,为全身提供水。所以对燥的需求没那么高,但也并非完全不需要,否则会肾水泛滥。肾的水性需要燥的节制,否则就会化湿化饮。当然节制水的工作还需气、热、风的参与。

学生:如何治肾水泛滥?

淼师:直接治法就是用一些入肾的燥性药,如补骨脂、骨碎补。间接治法可以通过主管燥的脏腑为肾提供一个燥力合适的环境。

脾统水、脾主湿,为了完整这两项工作,使水湿归正而不化邪,脾需要具备足够的燥力。这股燥力经过运化供给全身。需求量大的脏腑(如胃肠系统)就多给点,需求量小的脏腑(如肾、膀胱)就给少点。这个思路梳理下来,自然就知道如何通过燥法来治肾的水湿了。

比如可以先恢复太阴脾的燥力。太阴脾的燥力足够了,自然就会为少阴肾提供燥力。真武汤、附子汤都是这样的思路。学中医的重点就在于知识点的连接。由点连成线,由线连成面,由面连成三维立体。再给三维立体加入时间跨度,动态、全面的逐渐勾勒出四维体系。理论体系就这样逐渐圆融起来了。

有了这种关于肾和燥关系的思考,自然能想到什么药能实现入肾加强燥力。方法多种多样,经常可以相互替代。随便举个例子,比如可以用白术+补骨脂+白芥子的组合。白术——不能直接入肾,但加入引经药补骨脂就可以了。补骨脂——可以很直接入肾加强燥力。白芥子——籽类药都有入肾的倾向。因为种子与肾是一对类象。

补骨脂、白芥子燥力都不是太强,但配上白术就足够了。因为通常情况下,肾也不需要太强的燥力。即便如此,用这个配伍治肾水泛滥的时候,有些患者还是会出现肾燥过度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远公会用核桃来平衡肾燥过度之偏。

这么细腻的用药(治法)背后,必然是有一个稳妥的辨证(诊法、理论)作为支撑。用药化燥,背后的原因是阴不足。如果患者肾阴不亏,用燥药就不用担心。一定是因为邪水泛滥的同时正水不足,才会担心化燥,才会考虑在加强燥力的同时,加入核桃来平衡。

单从肾燥的角度思考,治法就如此灵活了,更何况临证面对的是一个个完整的人体。五脏六腑、虚实正邪、病势深浅······都得考虑进去,才能有针对性的为面前的患者设计治法。要实现这种细腻的治法,需要多思考脏腑之间的关系。多去思考它们是如何相互协作、互生互克的。梳理清楚后,再借助条文和案例去印证。不断的这样相互连接着练习,久而久之临证时就能想的起来。反之,如果没有连接的练习,就成了患者在眼前,知识在脑中,联系不上。明明脑子里有这个知识,看见患者就是想不起来。

病位梳理完了,再去梳理病性。还以燥为例,可以去思考“燥力不足会出现哪些症状?反应在大便上是什么表现?反应在皮肤上是什么样?反映到饮食上是什么样?”······思考多了,你的诊法就练出来了。

比如,反应到大便上,燥力不足最容易出现便溏。这是直线思维,再加入时间跨度,就会得出一系列变化的结论。得病之初表现为便溏,随着燥力持续衰弱,人体吸收食物分清化浊的能力进一步减退,以至于化生津液无源。津液的不足,最终造成了大便干燥。同样是燥力不足,开始是大便溏泄,后来成了大便干燥。无论是便溏,还是便干,背后的病机都是燥力不足。单看症状表现就迷惑了,而用整体观思维分析,就能了了分明。刚开始燥力不足,在没经过传变之前,就直接表达为便溏。长时间燥力不足,邪气在脏腑之间传变,最终就间接表达为便干。理解到这个层面,你就具备了判断病情深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