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观论 一、诸图要略

感谢雪儿、明晓、坐台老西医等前后近三年,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文字录入,坐台老西医会集。这套教材从备课录音到文字录入,再到如今整理修定,时至今日,八年有余。能坚持至今,是大家合力,绝非我一人所能。

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教学感悟、近几年医道追寻中新的感悟,会在此次修定中加以体现。不以鄙陋定此教材,望做中医复兴路上的一块铺路石。


整体观论 一、诸图要略

从图开始学,一共五套图:

第一套图:阴阳太极图;第二套图:三焦定位图;第三套图:五方定位;第四套图:一气周流;第五套图:六经传变。

中医最重要的是整体观思维。文字有局限性、片面性,使其缺乏整体观,而图没有这个缺陷,这是咱们从图开始学的一个最大好处。

第一套图:阴阳太极图

中国人都很熟悉,这是阴阳鱼。这个图传递给我们学中医的信息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在整体上是平衡的,在局部上未必平衡。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个概念至关重要。人体无论是哪一方、哪一部,以及哪一藏、哪一腑,都同时具有阴阳,而且阴阳是在动态中达到平衡状态。如果这种平衡失衡,无论是阴过盛还是阳过盛,都是病。

此图同时也传递一个信息:阴阳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体的,不能分离。分离就是病,彻底阴阳绝离就是死。阴阳有相生相克的关系。相克就是相互制约,相生就是阴能化生为阳,阳又能运化最终化生为阴,就是阴阳互生。阴阳相生相制,而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

开始我们不要讲太复杂,不需要太细节深入,因为一旦专注于细节,就容易失去整体。看过这张图只需要有这么一个感受: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不可分离、阴阳同时有相生和相制。先有这么一个概念,细节在《伤寒论》条文讲解的时候步步深入。

第二套图:三焦定位图

这张图是对病位最简单的一个定位,直白说就是定位哪的病。还展示了病之间的传导,包括正气间的传导,也包括邪气间的传导。

这张图特别简单,咱们先从简单的开始逐步深入到复杂。深髓的总是简单的,复杂的总是肤浅的。肤浅永远伴随着复杂,把简单的问题弄复杂,这就是肤浅的一种特征。所以说学中医,它既难也不难。中医发展到现在几千年,有很多的知识、概念、定义以及理论、理念这些东西,有些是必要的、必须的;有些是可有可无的;而有些是可以根本就不学的。可是真要弄明白哪些是可有可无的,或者可以根本就不学的,得学到融汇整合之后才能知道。如果有个老师带路,去冗余取精华,就能省下太多时间。省下的时间就可以专注在最有用的理论、理念、方法上。

真正做一个好的中医大夫,其实不需要使用那么多的药物,有不到一百种药物也就足够了。针炙也是,取有效的穴位时,也不可能三百多个穴都用上。所以把握一个大的原则:简单而深髓,不要肤浅而复杂。

看图,先说“焦”字,焦字古代的写法下面是火字底,现在是四点水。其实它透露一个信息:“焦”是水和火。水和火的什么呢?运输通道。简而言之,人体的水液、阳气、能量都是通过这个三焦来运行。三焦是一个系统,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

上焦,是指胸窝膻中穴以上这个部位,咱们定位为上焦。中焦部位定在从膻中穴到肚脐,下焦就是肚脐以下,这是一个简单而粗略的定位。不是很精准,但是也不需要多精准,因为这张图仍然是要在整体上把握的,还没有深入细节。

要是从藏腑上做一个大略划分:上焦的心、肺,中焦的脾、肝,下焦的肾。还有的分法把肝分到下焦,都无所谓,现在先不必在细节上有太多探讨。

三焦是怎么一个运行模式呢?看图:下焦把气、血、津液提供给中焦,中焦把气血津液提供给上焦,上焦重新降下来,提供给中下焦,形成一个循环,循环不断。

循环的概念至关重要,在日后的讲解中,我们无论如何都会集中在循环这块来论。脱离了循环,那中医也就不是中医了。中医从来不会说一个病独立存在,而是在动态中分析把握,中医称之为辨证。

简单说三焦定位,就是把疾病在部位上做一个简单的界定,是上焦的、中焦的、还是下焦的,以便下一步更详细的分析。

第三张图:五方定位图:

这张图看着也很简单,但是比上一张复杂了一点。它由三个部位化为五个部位——东南西北中。这是把病位进行五方的定位:北方是肾水,东方是肝木,南方是心火,西方是肺金,中央是脾土。这个就比三焦定位更细了一点,但仍然比较简单。从简单而整体入手,再逐步进入细节,一开始过于细节容易学迷糊。三焦定位和五方定位仍然是表达静态的,下一张图,就开始从动态角度来讲。

第四张图:一气周流

此图是黄元御《四圣心源》的核心。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也是在讲这张图。黄元御一生的学问就是对这张图不断的深化与发展以及临床运用,对后世的指导意义非常大。

看这张图,它有两个圈,中间一圈是脾土,也称之为中土或者中气、胃气等等说法都是一个意思。四周外圈是东南西北,这东南西北也形成一个循环,生长收藏循环不断。中土也是循环不断。

黄元御有这么一种说法:四气(东南西北)如轮,中气如轴。轮子带着轴转,轴带着轮子转,要一起旋转。哪块循环旋转太过或不及,哪块就会生病。哪一块有病,就现出哪一类的症状。根据这些症状,就能够分析判断出是哪的毛病;病气之间的相互影响;正气与邪气之间的斗争;正气之间的相互影响。这个思维的过程就是辨证的过程。

从图中北方肾水开始看,北方肾水在四季中象征着冬天,是一种寒冷、收藏的状态,由这种收藏的状态,逐步变成升发的状态,就进入春天,在五行当中属东方,五藏属肝木。再升发到极致的时候,就是南方心火,它的状态是发散,至此升发到极致。万事万物到了极致就要回头,就像太极图似的,它是不断旋转的,这样才回得来。如果升发到极致不往回收,那就外散,散了就阴阳分离,所以升到极致必须往回降,往回降就得需要西方肺金的肃降能力,金能生水,最后再化为肾水,重新进入北方封藏的状态,这是一个循环。这个循环周而复始,与四季相应。

与四季相应的意思是:冬天偏向于收藏,对应人体在冬天也偏向于收藏,依此类推,到了春天,人体的气机偏于升发;夏天气机偏向于发散、宣散;秋天气机偏向于肃降、收敛。根据这种状态,治病、养生都不违背这种规律,反之如果违背这种规律,就容易消耗正气或招得邪气而生病。

举个例子,到了冬天,北方该收藏的季节,不好好休息,经常熬夜,那就对身体伤害非常大。再比如到了夏天,该发散了,该发散的季节,人不爱活动,天天吹空调,没法发散得出来,当汗不汗,身体运化出来的废物就很难排出体外,积留在身体里都是邪气。肝不升易郁,金不降也易郁,肝不升肯定伤肝,金不降伤肺,邪气还会在五藏中相互传。先大致说一下,以后进入伤寒条文的时候再细讲。

关于五行,《伤寒论》几乎不论,但并不是说五行没用。实际上你仔细研究伤寒论的方子,就会发现里面暗含五行的这套道理,只是不从这个侧重点论述。

气从收藏状态到升长、发散、肃降,有这么一个升长收藏的循环。气有这个循环,血和津液也有这个循环,气血津液一体。当气升起来的时候,津液和血跟着一起升起来,肃降的时候也如是。简单说就是阴和阳同时升,阴和阳也要同时降下来。不管是升的不及还是太过,或是降的不及或太过,都是病态。不管是气不升、升的不足,还是血升不足、津液升不足,这都是病态,升的太过也是病。同样降也是这个道理。

不管什么病都是“升长收藏”出了问题,所有问题都在气血津液上。不论什么病都是在气血津液上得病,治也是在气血津液上。

 辨证要先辨出三焦的大方位;然后细辨五方位(东南西北中,木火金水土);再辨出升长收藏在哪出了问题。出问题的原因是气的原因,还是津液或者血的原因;是太过还是不及;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影响是种什么关系。把这些都理清楚的时候,治法、方子就都出来了。

大致总结下这张图,跟上张图很像,但这张图的入眼点从动态来看:升长收藏。四气循环即东南西北的升长收藏循环,由中土运化才能得以实现。反之,东南西北四气的循环又能带动中土循环,就是之前说的轮子带着轴转,轴带着轮子转。轴不转了可能是轮子出了毛病,轮子不转可能是轴上出了毛病。关键是分析正确原因所在。

第五张图:六经传变

太阳阳明少阳 为三阳,

太阴少阴厥阴 为三阴

 六经功能区提纲
太阳太阳为御,卫外固里脉浮,头痛,项强,恶寒,发热,身痛、骨痛、皮肤病,
阳明阳明纳运水谷胃家实,壮热,大便实难,大烦渴不解,脉洪实大
少阳少阳主枢(输)(阳)气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肋满闷痛,寒热往来,耳异
太阴太阴主运化腹满而吐,食不下,不渴,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呕吐,味嗅觉久弱。
少阴少阴乃收藏与宣散但欲寐,四肢寒,渴不欲饮或口干渴。下利清谷,脉沉
厥阴厥阴主阴阳相交饮不解渴,消渴,寒热交错,气机上冲下陷。上热下寒,外热内寒,阴阳相隔。症与少阳颇似而见阴阳相隔之象,症与太阴病的阴阳阻滞相似而非单纯太阴症状。

简单而整体来论,六经图的最主要用途是把握病情的传变:病变的越来越重还是越来越轻。如果病从太阳往下,到阳明少阳一直到厥阴,这么往下传变,那你就知道治错或病加重了。反之如果由里厥阴、少阴、太阴开始往三阳传变,就知道这个病渐好。无论病人最后变化出什么乱七八糟的症状,或是貌似病情更强烈,都不要紧。重要的是如果由少阴到少阳,那就知道治好了,病情在往好里发展。这就是六经这套理念最重要的用处——帮助我们判断病是变重还是变轻。

六经辨证会有一些提纲的、标准性症状,比如遇见各种各样的复杂症状,但一定会出现些规律性的症状,这些症状就是六经提纲。

六经提纲在伤寒论上有几段原文,最好背下来,有的是需要补充的。以后学多了自然就知道了。

‍这里做个大概的提纲整理:

  • 太阳:脉浮,头痛,脖子不舒服,怕冷,就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 阳明:伤寒论的原话是胃家实,还有一身壮热。

如果只是上身发烧,下身温度正常,这种发烧是进入三阴证了,就不叫一身壮热。

  • 少阳:口苦、咽干、目眩。耳朵可能出些毛病,伤寒论叫耳聋,实际上有的时候耳朵并不是聋,而是不舒服,发闷或者疼,这些症状都有。
  • 太阴:腹满而痛,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有时还呕吐,四肢无力等这些症状。
  • 少阴:容易犯困,白天没精神,还有可能晚上睡不着,严重的会全天嗜睡难醒。少阴另有常见的标志性症状是经常见寒凉就难受。‍四肢寒;脚凉,尤其是脚凉;还有的会拉稀,吃什么拉什么,完谷不化、下利清谷;还有一个重要症状是脉沉。
  • 等病到厥阴的时候,厥阴是‍阴阳之间交接转换的一个重要功能。厥阴病寒热错杂,又有热又有寒,比较复杂。先大致说一下就行,细节要在条文中慢慢的品味。

再强调一下,六经最重要的作用是把握病情走向是变重还是变轻。要是从厥阴少阴太阴,这么往外传,那就是病情变轻,否则如果从太阳,从外往里进,那就是病变重了。举个例子,一个人便秘加一派热象,治成了下利、畏寒、抑郁、完谷不化。便秘症状虽然消失不见,可是这是给治坏了。因为已经伤到肝肾脾阳之本。

‍通过这张图对六经有一个轻重传变的概念就行。知道有时‍表面看似症状变轻,不一定是往好的方面发展。‍同理,如果患者经治疗之后症状变重,也不一定是往坏里发展。要分清楚正气与邪气的抗衡传变,有的症状反映出来是邪气的症状,有的症状是正气发动起来抗衡邪气的状态,这个时候就不能帮邪气伤正。

比如清热,真正需要清热的就几种情况,一种是阳明病的一身壮热,如果再不把这个热扑灭,它就会伤阴,所以要赶快把这热清掉。第二种情况就是急下救阴。其热的来源是阴虚,阴虚造成的虚热,也可能连绵成大势,反过来进一步伤阴,这个时候,从根本上养阴来不急,虚热伤阴的速度更快。所以只能先把热清掉,把命保住。这个过程会把人给攻虚一些,但此时保命为先,之后再从根上本治疗,慢慢养阴,令虚热不再形成。第三种情况是局部有热郁,热结成邪,此时用一些开散、破气、解郁的方法把局部的热给散了。这种情况是散热,不是清热。

总之治到邪气去的差不多了,正气开始能自我恢复了,这时可以少吃药或者不吃药,慢慢保养,药不能老吃。

道理是如此,而实际生活中,有些人的生活习惯以及先天的体质或者情志,就会导致他反反复复得同样的病。医生刚给治好,一年、两年后又犯同样的毛病,这种事会遇见很多。比如爱生气的人容易肝郁,医生解郁之后,过段时间又郁,光靠药只能起一时之效。

每张图只要有个简单的领悟即可,深入的日后再细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