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就是说得了太阳中风,人会发烧、出汗、怕风。怕风就是怕冷,风吹着觉得冷。“脉缓”上节课说了。这种情况是中风。热的道理上次也说了,因为受的是风寒之邪,所以正气一定会发出热去攻它。“汗出”道理在于:风邪是疏泻涣散之象,在人的体表受了风邪之后,这种涣散、发散的象就会把人的体表打开,人就丧失津液,所以就会出汗。这个出汗实际是津液不断在丧失的一个象。
上中下三焦,上焦跟表是有关系的。当在表的津液丧失之后,那么人体就要从中焦把津液调到表,把津液补足。同时从中焦调取正气,把在表的邪气给驱散。气血津液不断的从中焦调往上焦、调往表,所以气之所去,脉有相应,应为脉浮缓。因为是风邪,风有涣散的象,所以脉也会现出涣散的象。
怎么治?就用桂枝汤法。伤寒论里一半的方子都跟桂枝汤是近亲远亲,有着各种各样的加减变化。桂枝汤又被称为第一方,它时常有不可思议的效果。现在这块说的是用桂枝汤的方法来治太阳中风,实际上桂枝汤也有很好的补正作用。补正的怎么用,下面就说了。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第三条说的是太阳伤寒跟太阳中风的区别:中风是受了风邪涣散的邪气,里面夹着寒;而伤寒,纯受的是寒气、封闭之气。寒主收引,主封闭。这种寒气侵入了体表,它就会把体表、皮毛肌肉闭住。
前面课程说过,五方、三焦是循环的。表被憋住,那表里之间的循环就会受到一定影响。所以说得太阳伤寒证的人,如果平常脾胃不太好,有可能这时候会出现脾胃上的症状,比如肚子疼、呕吐、不爱吃饭等。因为都是影响了中气、中焦,以及影响了整个气机表里上下的整体循环。在这个整体循环中某一块被堵住了,这一圈的循环都不太通畅。
因为是寒邪,一下把表给闭住了,所以一开始的时候,可能还没发热,当人的元神发现有寒邪的时候,它一定会调取正气化为热,去攻这个寒,所以即便一开始没发热,肯定不久之后也会发热。因为是寒邪憋得厉害,所以这个发热也会很厉害。太阳伤寒症发热都是高烧,比太阳中风发热温度要高,因为它憋得厉害。太阳中风的时候身上能出汗,随着出汗热量就被带出去了,而太阳伤寒全憋在里头,正邪相战在肌肉皮肤这一层,会发出高热来。
试想,既然气都在这块憋着,这人身上肯定疼。不一定是哪疼,所以条文说“体痛”。恶寒是肯定的了。呕逆道理刚才也说了,因为中焦受到影响,表的问题影响到了里,表里循环出现了整体上的失衡,就会出现呕逆。也有的人甚至吃不下饭、肚子疼等乱七八糟的症状。
脉是紧脉,而且是阴阳俱紧。伤寒论里面说的阴脉阳脉,说得不细,有的时候阳脉指寸脉;有的时候阳脉指浮取,因为浮取看阳。这个要灵活处理,根据条文的前后来进行理解。
太阳病前提是这人的中焦足够充盈,那下焦就更充盈了。以前说过中焦是从下焦养的,中焦又把气输布给上焦,上焦回藏再往下焦,这么一个气机三焦循环的完整整体。太阳病就是说这个人元气不亏,不但老底不亏,脾胃还不亏,不但先天不亏,后天也不亏,只有这种人才能得纯粹的太阳病。如果这人脾胃已经虚了,虚寒,那得了伤寒之后,寒往往直接并入三阴,或者三阳证和三阴证并病,都有症状。咱们说的三阳指就是太阳、阳明、少阳,一般这三阳病咱们称之为表病,病的比较轻。三阴一般开始认为病的比较重了,三阴病不经过治疗很难自愈。三阴就是太阴、少阴、厥阴。
大致而言,说到三阳的时候一般都认为是表,三阴称之为里,但三阳在表里面又可以再分个表里,一般是把太阳当作三阳的表,把阳明当成三阳的里,少阳当成表里之间的枢转。三阴也是这个道理,一般认为太阴是三阴证里的里,少阴是三阴证的表,厥阴是三阴证里表里的枢转,这个概念并不重要,了解即可。
一句话:三阳病好治,三阴病治的慢;单一的一种病好治,几个病结合不好治;单纯的阳虚好治,单纯的阴虚也好治,阴虚阳虚加一起就一定不好治,因为阴阳两虚之后,这人一定邪气盘踞,阴阳两虚之人容易感招各种各样的邪气。治这种病,一边得治阳一边得治阴,一边还得治邪,特别难治,还恢复的特别慢。
病情单一,病气反应到脉上就纯粹,所以寸关尺三部脉都能摸出紧象来,当然理是这么论,而实际临床却不是太阳伤寒一定寸关尺三部都是紧脉。有可能寸关是紧脉,但尺脉没有紧象;甚至有可能只有寸脉是紧脉,关脉和尺脉的紧象不那么明显;也有可能一只手有紧象,而另一只手的脉紧象不明显。通常右手脉出现紧的概率大于左手。所以论理的时候归论理,临床的时候应该灵活。因为太阳病脉浮,所以阴阳脉指的是寸关尺三部,而不是浮中沉三位。
本条讲述了寒邪伤了体表,令体表的气机闭郁,元气化为热量去攻寒的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