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条文12 桂枝汤

第十二条是伤寒论中桂枝汤的第一次现身。桂枝汤是群方之祖。这一条咱们多花点时间说一说,看看我们能从这条学到点什么。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取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太阳中风”是风夹寒的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指的是脉,阳脉浮而阴脉弱,这是什么道理呢?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上一节说过,当表受邪之后,尤其受到寒邪,正气就会发动,去攻这个寒,并且把因为出汗消耗的津液,再补回来。从中焦、从里,把津液往表补上去。那么津液和阳气同时发到表,就会出现又发热、又出汗。

此处的“汗”,要从两个角度来看。这个汗是被风邪疏泄而发散出去的,邪气造成的汗。还是这个汗的来源是正气,正气不断的补充上去。如果津液够,太阳中风证就不会产生变证;如果津液不够,那么风邪就会往里走。因为里面在没有更多的津液往上调的时候,这股风邪就会往里入,往里入之后会变成什么证?就是阳明证。阳明证后面就会看到,比如白虎汤证、白虎人参汤证等。

“阴弱者”还有一层含义,就是阴的收摄能力不够了,被外来的风邪给破坏了,所以会出现汗出。因为阴本身有一种收敛的力量,现在这个收敛的力量被外来的邪气给伤了。

引申出一个关于营卫的概念,实际上营和卫是各个藏腑合作而产生的两种功能。卫气就是抵御外邪的力量,保护自身的一种力量。营气,又叫荣气,它是营养全身的力量。不论是营养肌肉、经络、血脉、藏腑,都是这个营气,所以听这名字就知道它是一大类的功能,不是单独一个藏腑所完成的。它肯定是由气、血、津液集合而成。绝对不是说卫气就是纯阳气,营气就是纯血,不是这个概念。

血里面一定要富含阳气,否则它也没法运往全身,同样,卫气里面也必须富含津液,否则它也无法抵御外邪、保护机体。营卫这个概念,咱们一提而已。

这一条说受到外邪之后,开始耗散津液,因为正气出表抗邪,所以脉是浮的,“阳浮而阴弱”,阳指的阳脉浮。伤寒论的脉说的不细,这里的阳指的是浮取、轻取。阴脉在这指是重取或者中取。也有的条文阳脉指寸脉,阴脉指尺脉。要结合前后文的意思,加以判辨。

这种中风会出现什么症状呢?举了几个例子: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怕冷,怕风,发热,鼻子里响,还有呕吐的症状。关于这一点应该并不陌生,咱们之前讲过,当正气达表的时候,中焦可能会虚,中焦一虚就镇摄不住,镇摄不住可能就会有呕的现象,所以有的人得感冒发烧,还会吐。有的人脾胃强一点的就没事,不会有这种症状。还有一种人感冒发烧照样不影响食欲,但大多数情况感冒发烧也就吃不下东西了。因为中焦的气不断的在往上焦调,即使能吃得下东西,在这个时候也不能吃好的,一定要吃点清淡的,粥、咸菜就可以。因为中焦太弱,气血津液都在往上调抗邪,这时候要是吃所谓的好东西、不容易消化的,那么一定会把邪引到中焦,这个病就会传变、变重。

“鼻鸣”,一般就是鼻子不通气、堵了,一呼吸就丝丝的响。我得过一次感冒,鼻鸣不是这个症状,而是觉得鼻子里头噼里啪啦像放炮似的,这就是正气源源不断的往上调,去攻邪的一种反应。

鼻鸣、干呕、发热、恶寒、恶风、还出汗,这就是桂枝汤证的一个主要特征,它所有的症状都基本集中在表上,所以太阳是在表这一块与邪气展开抗衡,病情还没有往里传变,没有复杂化。

看一下方剂。桂枝汤的方子是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的量也是三两,桂枝、芍药、生姜量是一样的。甘草用二两是炙甘草,大枣十二枚。一共就这五味药,煮到一块味道还是不错的。桂枝汤可以说是中药里边最好喝的汤了。讲一下这个方剂的组成。

大的方略上说这个方剂起到的功能就是帮助中焦。因为人体已经在不断的从中焦往表、往上焦调取气血津液来抗邪,所以这个方子首先要做的第一步是把后勤安排好,用甘草、生姜和大枣,把中焦保住,就是把胃肠保住,别把胃肠给发虚了,然后同时再帮助人体把津液气血输送到表。你不能光往外输不往回收,他本来就出汗,不停的往外发就散掉了,人就越来越虚,中焦也肯定被发虚了,表也虚了。所以它还得往回收,这样形成一个像太极图似的循环,固住中央,然后一边往上升,一边往下降,在脑子里非常清楚的把这张图勾勒出来。桂枝负责往表去升发热量,把热量供到表,同时把血和津液带过去,好去与邪抗争。芍药就是再把气降回来,因为一直往外发就耗散了,所以不能让它耗散,发到表还得再收回来,形成一个循环。

这张方剂非常体现了中医太极图循环的特点。在外圈有桂枝和芍药,一升一降,桂枝负责把正气带到表,芍药是牵制的作用,当这个正气到表攻邪的时候,该收回来就得收回来,不能一味的去战斗,就像打起仗来士兵也要休息,芍药就好比鸣金收兵,该休息的时候就得休息,然后桂枝再发起攻击,芍药再休息,这是一个非常平衡的外圈循环。

里圈顾中气的这一块,三味:甘草、生姜、大枣。生姜本身有升发力,它的叶子能长的特别长,就知道姜本身有极强的生发力。中焦这块也得升发,同时大枣固守津液,它能固住中焦,主要是胃这一块的津液,所以大枣在中焦这一块起的是固守的力量。甘草就是把中焦的中气补上,同时也能把津液固守在中焦。旋转中焦这块,生姜负责上旋,大枣负责下旋,甘草负责把中间镇住。就像汽车、放风筝,都有一个中的轴,以此为中心,这个轴不能散,一切循环都以这个中点、圆点、轴为中心。这个方剂就形成了这么一个太极式的组合。

还有,药味之间的组合也会形成更强的战斗力,就像是不同兵种之间的配合一样。比如桂枝配生姜的时候,生姜会帮助桂枝来升发,因为两个都是升的。芍药跟大枣配,可以帮助人的津液固守。甘草在里面起调和、缓中的作用,目的是让这些药缓慢的进行。因为风邪本身就是一种疏散的力量,对治这种疏散力量就不能太快,得让它慢下来。甘草在里面起的就是这个作用,让它慢下来。芍药在里起的也是这个作用,把风邪给拽下来、慢下来。

在以后的方剂中,会看到从这个方剂中简化出来的方子,比如芍药甘草汤,就芍药和甘草两味,或者桂枝甘草汤。懂了桂枝汤,到时候那些方剂就很好理解了。比如桂枝甘草汤,升发就不考虑降,那个病肯定是邪气一直在阻碍着,用药目的是突破邪气阻碍,所以就不用加那些降的药,因为加降的药就会增加邪气阻碍的力量。

这个方剂的后面。仲景医圣还非常详细的讲了吃药的方法,非常的细致。

上面这五味药用水七升,用微火煮取三升。古人的微火也不会太微,因为古代都是用柴火,所以火不会太小。把七升的水煮成三升,意思就是说把七杯的水煮成三杯,再把药渣子去掉。适寒温意思就是别太热别大凉,温着喝。喝一杯,就是一升。现在煮药就用七杯水或六杯水用中火煮成三杯,分三份喝。喝完之后要再喝点热粥,盖上被子,以助药力。临床中热粥喝不喝都行。盖上被子就是捂一会,然后身上就开始出汗了。

“哲哲微似有汗”,就是说不能出大汗,不能把衣服、被子都湿透了。出一层汗,汗不大,是最合适的。“不可令汗水流离,病必不除”,就是说不能出大汗,出大汗伤了正气,正气被伤后,没空去攻邪气,邪气一定不除。后面还接着说喝了一服,汗出了,身上也不难受了,后面的药就不用喝了。如果没好就接着喝,如果喝完三付药,还没好,就再煮一剂接着喝。今天没好,明天接着喝。大致后面就是这意思。

这时候非常重要的就是禁生冷、滑腻、肉面、五辛、酒酷、臭恶等物,就是说一切不好消化的都不能吃。冷的、肉、鱼、蛋,凡是不好消化的都不能吃,简单的原则就是得了感冒或者感冒刚好,只能喝点粥,或者清淡的面条汤就行了。刘渡舟刘老讲过他治的案例:一个小女孩,好像是虚劳,治的挺好,治了好长时间之后,睡觉也好了,也有精神了,胃口也开了,一高兴吃牛肉,吃完就又不行了。刘老再一看,病恶化了,救不了了,后来这孩子就没保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