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条文25 桂枝二麻黄一汤

二五、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技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份,麻黄汤一份,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这一条的前半部分,“如前法”跟二十四条“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是同样的道理。

所以从论述理法上说,二十四条应该跟二十五条的前半段合为一条。后半段应该是新的条文,讲的是桂枝二麻黄一汤。当然怎么分条不重要,只需明白二十五条中所说的服完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有了阳明病的倾向,之所以还用桂枝汤,是因为桂枝汤的主证还在,如前法那就是刺风池、风府之后再用桂枝汤。风池风府从少阳一直升到太阳,把即将内入阳明之邪给透散出来。

督脉主管一身阳气,阳气在人体的表现有几种:

  • 推动疏泻之力,咱们称之为正气的风;
  • 热量,温养全身的这股热;
  • 消化吸收、分清降浊的力量,咱们称之为正气的燥。

在不同的藏腑、不同的部位,阳气表现为不同的功能,哪个功能出问题,咱们就用相应的方法去修复这个功能。阳要有阴与之调和,才能正常的发挥作用。不同的藏腑部位都有其各自的阴阳调和。

比如太阳病,阳气在体表要有津液与之和合,其中一边出了问题受到了损伤,那就表现会相应的疾病。比如桂枝汤证是被风寒邪气所伤。所谓风寒邪气是带着一股过剩疏泄力的、偏寒的邪气,有疏泄力的寒邪或者寒邪带着一股疏泄力,这股邪气咱们称之为风寒之邪。所以桂枝汤法中,有白芍这种收敛性质的来对治过度的疏泄,同时白芍又能养津液,再配以大枣、炙甘草来固养津液。有寒当然要用热来处理,风邪疏泄过度自然用收敛法来对治;津液耗散要用固摄津液的方法,这就是法,治法,理法方药中的法。明理法才能指导使用方药,治离不开法,法又离不开理。

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三条讲述了从太阳病将要传到阳明的一个倾向。这其中是什么道理呢?太阳篇将六经各篇的病情都论述到了,这是因为不管多重的病,最早都是从太阳病一点点开始恶化、一点点由表入里。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三条的前提是没有三阴病,三阴的正气很足,病不会传到三阴。必须要交代这个前提,因为如果三阳:太阳、少阳、阳明正气太弱拦不住邪气,就会直入三阴。

太阳篇里也有相关论述,咱们知道阳明是偏热的功能,本来是正气的热。这个热的主要功能是为了把饮食、水谷加热、腐熟,这样才能吸收掉。假如热量不够,那消化效率就不足,消化效率不足导致吸收效率必然不足。阳明的这股很强的热、很强的燥不能很好地抵御外邪。抵御外邪、卫外固里是太阳的功能。

太阳能分辨哪个是邪气,不能进来;把敌人消灭;把废物排出。遇见热邪,太阳通过津液把热散掉,皮毛打开;遇见寒邪太阳把皮毛闭住,把阳气调过来抵御外来的寒邪。而阳明没有这种分辨能力,不管热邪还是寒邪。这个条文说的是风寒之邪,当寒邪或者风邪进入阳明的时候,阳明没有分辨力,它做的唯一的一件事就是发出更多的热,因为阳明就是热多,通过大量的热把寒化掉。

打一个比喻:阳明没有足够的精确度,它不知道要调用多少的热把寒给化掉。经常一调热就多了,热一多就变成热证。而阳明经又没有通透、散热的功能,它得通过太阳和少阳来完成疏泄,热一时疏泄不掉就会郁在里面化为内热。当然随着时间,人体会自然通过太阳和少阳的疏泻开散,把热散出去,但还没散出去之前,就会表现出热症。所以阳明热证的主要症状就是口渴、心烦、脉洪大,脉跳的数而有力、舌象会出现热色的大红。这些热一时散不出去,会影响藏腑。影响心神的时候,人会烦躁;影响肠道的时候,大便干燥。人体要把热往外排,一时又排不干净,排不干净就更使劲排这些热,就会大汗出。因为邪气是在阳明,如果在太阳,出一身汗很快热邪就排掉了。但是阳明在里面,所以不断的排汗,又不能很快的排干净,于是老是大汗出、发热。这些说的是寒邪入太阳,传到阳明的化热原理。

寒邪尚且如此,如果本来受的就是热邪,再传到阳明,阳明本来就是燥热的功能,就会热上加热。所以咱们总结一下阳明的道理:在三阴的阳不虚的情况下,阳明就不会得寒症。换句话说:阳明得了寒症,说明三阴肯定阳不够,所以阳明显得热力不够,才能得寒症。如果阳明热量足够,不管什么病:寒邪、热邪、风邪、湿,入了阳明都会变成热证。

主要症状规律总结一下就是:

  • 脉洪大、口渴、舌红;
  • 影响体表就会大汗出;
  • 影响心神就会烦躁,甚至神昏、胡说八道;
  • 影响肠道,大便干燥;
  • 影响水道轻则小便黄、小便热痛,严重了可能被热闭郁住了,反而尿不出来,所谓癃闭之症。

二十四、二十五条说的是有倾向往阳明里传,二十六条就已经确定传到阳明。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前面二十三条有桂枝麻黄各半汤,后面二十七条紧接着桂枝二越婢一汤,条文之间相互呼应。这种呼应是有用意的,表达了几种病情变化的内在规律和鉴别思路。得细心的对比这三条之间的区别。桂枝二麻黄一和桂枝麻黄各半,道理相似,区别只在于比例,麻黄杏仁用量比例大,说明体表闭郁的严重,用量小说明体表闭郁的轻。从字面上看,闭的重了一日二三度发,所以麻黄量用大一些。一日再发,闭的轻一点,所以麻黄杏仁比例小些,道理很简单。所以从法上说,桂枝二麻黄一汤法和桂枝麻黄各半汤法,应该放到一起讲,他的道理是相同的。为什么拆开讲了呢?要把桂枝二麻黄一放到二十四、二十五这种太阳欲传阳明化热的条文内。后面又掺杂了白虎汤的条文,就是纯一步阳明。再后面二十七条是桂枝二越婢一汤,是太阳和阳明并病。

实际上这里论述的就是闭郁之证。这么组合的排列用意何在?咱们看法,刺风池、风府是为了疏解治闭郁,桂枝麻黄各半汤讲的是闭郁在太阳;桂枝二越婢一汤:太阳和阳明都有闭郁。郁结在什么病位就以什么方法来对治。什么性质的闭郁:是寒是热,都以其相应的方法来开解闭郁。麻黄配桂枝,是用热法来开寒的闭郁;麻黄配石膏,石膏性寒,是用寒凉性的方法打开闭郁。可以比喻成是开窗散热、开门通风。要给邪气一个出口,因为郁结了,必须打开一个出口给散出去。如果没有郁住,单纯热症,可以用寒凉法治。可是郁热,只用寒凉法不用开窗通风法,闷在里面冰火两重天,肯定会出现病变。

比如有可能热症好了,但是改成郁证;有可能药没能完全把热证去掉,却伤了里阳,因为关门留寇。

简单的说就一句话:没有郁结证的时候,热症用寒凉法;寒症用纯热法来攻寒。但是如果有郁证就要同时加进去疏解开散的方法。郁在什么位置就要通散什么位置。至于桂枝麻黄合方,太阳风寒、桂枝汤证是不需要这些疏散力的,因为本来已经出汗,再出汗就散过了。已经有风邪在疏泄了,又用麻黄疏泻,会更伤津液。然而这两个一合方,说明在表有闭郁,在里有津液不足。道理明白了,桂枝汤和麻黄汤的合方,就可以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