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法运用及原理(三)

如果肺脉和肝脉同时现出紧象(不管是紧、洪、大、有力或是弦而有力),现出同样的信息,这说明是金木相乘,可能是肺气闭郁传到肝,压制了肝的升达之机,也有可能是肝气闭郁传到肺,因为肝主气机升发,肺主气机宣布,两藏都管气。气机被闭郁,升发不足,又不能降,就常见患者出现呼吸上的症状,比如胸闷气短、呼吸不畅、或咳或喘。

再比如肺脉跟心脉显得特别大,其他脉没有明显异常,这说明阳气结于上焦,升极而降的功能受损,只升上来不下降,这是表面解读,一定要找到原因。

有可能是有热,参照舌象和问诊信息,很容易得到线索。

有可能是肝风上逆,那么他的左手脉就会变强,而且是左手脉明显强于右手脉。正常情况下,阳气显得活跃,阴显得内敛,右手脉为阳,所以右手脉会比左手脉显得更活跃、更有力。现在左手脉更活跃,同时两寸独大,就要考虑到是肝风上扰,升发过度。这种脉十之八九会现出热像来,如果是热造成的肝阳上亢,把热清了肝阳就能平复,如果是肝郁造成的,则需要解肝郁。如果是肝血郁结造成的,需要化瘀血。

还有一种情况是下焦有阴寒,阴寒盘踞在下焦使得阳气不得回藏,于是盘旋于上,但是这种情况往往会伴随着明显肝脉和脾脉的异常,较少出现单独的心肺独大,因为其道理在于肾属少阴,少阴都寒了,太阴肯定寒。太阴少阴都寒,其对应的脉位一点反应都没有,这种机率是较少旳。较少不代表临床不可见,比如这个情况,这个人刚出现脾或肾有寒邪,阻滞了阳气内敛,但是本源真阳亏的不厉害,脾肾的邪气不那么严重,所以脾脉也就显不出异常。遇到这种情况,单用脉诊诊断不出来,用问诊和望诊一定能诊断出来。假设某个医生,并没能认出脾肾的寒邪,因为舌脉都反应出热郁上焦,于是用了清上焦的药,那么后面会怎么演变呢?之所以提这个,是因为这是临床中经常会遇见的一种误诊形式。真阳受损还不严重的时候,脉舌并没反应出阳气亏损的象,反倒反应出盘旋在上焦的热。这股热降不下来,因为中下焦有寒。这时候误用清热药,脉舌将会迅速发生变化,吃药之前的舌象可能还是热象,但是吃完药之后迅速变成寒象,脉象也会迅速变为寒凝。这时候单凭脉或者单凭舌象的大夫,自然会跟上这个变化,因为舌脉表现出来了,可是必须要说第一次是误诊。对于这种元气尚足的人,误诊一次问题不大,只要后续给收笼回来,就能治好。但是对于久虚、久损、久伤之人,一次误诊造成的后果,后面要用很多副药才能扳回来,因为他没有本钱。治这种病,好似必须学会怎么过穷日子,过穷日子是经不起折腾的。

脾脉,在一气周流学说中,土居中央,统御四方。脾的功能无所不管,几乎跟全身各个功能都有关系。无论哪部脉,脉贵柔和,舌贵均匀(其实脉和舌都是贵均匀柔和)。脾脉的本位中取,力度比肺脉弱一点,比尺脉强一些。脾脉过沉代表脾气内陷,没有足够的运化力,因为运化力是既要能升还要能降,升的时候跟肝一起合作,降的时候跟肺肾合作。脉跳的过于无力,代表虚弱无力,无力运化。脉跳的强硬顶手代表运化力太过或者有邪气困滞。脾脉浮起来,势必影响阳气的收敛、收藏,或是代表脾气过于亢盛,比如有胃火。脾脉的血管发硬,势必影响脾统血的功能,就像肝脉的血管发硬,一定影响肝藏血的功能;心脉血管发硬,一定影响心主血的功能;肺脉血管发硬,有可能是痰湿、气机闭郁,可能是寒邪闭郁或者热邪闭郁(寒邪闭郁也能造成肝脉、脾脉或者心脉血管发硬)。在习惯表述上,跳动感发硬称之为紧,血管发硬也称之为紧,但是血管发硬也称为革脉。如果沉取血管发硬,是牢脉。总结一下,脾脉偏沉要找到原因,帮着脾气升达。如果偏浮也要找到病机,帮助气血回藏。如果脾脉跳动虚弱,代表气血虚弱,要找到原因,增益气血。

最后说右手尺脉。其实讲到这里,大家已经能自己分析了。右尺跟左尺的分析方式,几乎是一样的:本身该偏沉、偏弱,这是本象。如果跳动有力、应指,说明有邪气藏于里。如果两手尺脉没了,说明是一种虚象。如果浮起来跑到中取,说明降藏之力受影响,要找什么原因造成的,而不是一味使用收敛收藏的方法。像龟板、地黄、龙骨、牡蛎,这些都能加强收藏,这些药只能治肾的收藏收纳力不足,肾本身原因引起的肾不纳气、肾不收藏,但是临床中经常不是肾本身的原因。这就好比最终产品出故障,不一定是最后一道工序的失误,在整个生产流程中,哪道工序出问题,都有可能造成最终产品成为劣质品。关于肾不纳气,临床中一般不会单独出现,或是其他问题治的差不多了,剩下肾不纳气的问题;或是将肾不纳气和其他问题同时处理。因为此证病在心肾不交,以六经来划分,已属少阴证。太阴、三阳如果没毛病,人不会直接得少阴病。所以说肾不纳气不会单独出现,比如肝心有热,木火相刑,因为阳气化为热不得降,从而造成肾不纳气,这个时候如果不把这股木火相刑的热给清掉,单纯用封藏、封敛的方法收藏下降,不但治不好肾不纳气,还会把这股热从上引到下,使病情变得趋于复杂。

木火相刑的脉象如何?肯定是左手肝脉和心脉显得盛大,显出太过之脉,同时尺脉沉取异常,显出虚弱无力不足之象。寸脉和尺脉对比之下,会显出明显力度不协调。脉象贵在柔和,脉的跳动不怕力道弱,就怕不均匀、不柔和,突兀、应手特别强烈的都是病脉,就好比一个国家,在健康运行的时候各种物资的运输调拨,有条不紊,但是如果遭灾或者发生战争,一定会出现异常的物资调拨。物资调拨和运输就好比人身体的脉,其本质就是气血的运输状态。如果哪出问题,那么气血的运输和调拨就会出现异常。当元气气血尚足的时候,遇见邪气,脉就会现出实象太过之脉,因为气血必须调拨过去才能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元气老本虚了,想调拨也调拨不了,所以反而会现出虚象,这就是重症的实证也会现出虚象脉的原因。脉象可以清晰地告诉咱们人体的哪些功能在加强调拨运输,鼓动力量、现出实象,哪些处于虚弱或是安静状态。比如体表受邪后得了感冒,不管是风寒、风热、风湿、寒湿、湿热,当体表受邪的时候,人体就会往体表调拨气血津液,体表在脉对应浮取,所以感冒是浮脉。同理,比如人的脾胃受到寒湿困滞,当人元气尚足,就一定要把气血调到脾胃修补损伤,所以脾胃就会现出寒象的实脉。比如紧、有力,或者滑、大。当人体特别虚弱,已经无力调拨气血,那么即便有寒湿在脾胃,脾胃脉也会现出虚象,这代表病情进一步加重。这种病当治愈到一定程度,会再次现出实象脉。这是从正气是否充足的角度来论及脉象变化。

当然,邪气也会在脉上表达自己的语言。当人体哪一部有热的时候就会在哪一部现出实象的脉。洪大有力,脉跳的长或者数,这都是热象。有寒自然会表现出寒象的脉,比如弦、紧、脉发硬。比如刚才说脾胃有寒,右手关脉有可能现出紧象或者弦象,有可能跳的有力。在解读脉的时候,一定要从正和邪,分别两个角度来解读这些脉象。理由就是刚才说的:邪气会在脉上表达他的存在。但是它能表达的前提是正邪相战,有足够的正气与之抗争,就会现出实象的脉,就会现出邪象过于实的脉象。但是,如果正气太虚无力抗邪,可以把它比喻成地盘都让邪气霸占了,正邪停战,脉也能平复下来,这是一种虚弱病态的安静,只要身体气血稍微足一点,就会再次开战。表现在脉上,又会现出实象的脉;表现在症状上就会症状加重。无论脉还是症,正邪开战了就会表现出来,正邪不战就趋于安静,区别就是正气占上风代表病好了或者快好了,邪气占上风代表病更加重了。虽然可能某一个症状减轻了,但整体变坏了。一个人如果整体改善,那么他的脉色症也应该出现大部分的改善,虽然某一个症状或者某一个脉象、舌象加重了,但是整体都在改善,这也是咱们判断当突发症状出现的时候,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的根本方法。因为咱们不能以单独的症状来论这个病是变好还是变坏,反复顽固的疾病,症状一定会反复出现。正确的治疗,在反复出现的过程中,病情是逐渐的改善,邪气在逐渐的消退,反之,整体健康在不断衰退的时候,也可能在某段时间出现症状的平复,那么一定是伴随着脉色症,如果整体看的话,是在变差,仅是单一的症状,不足以论断,这引申出咱们的一个核心观念之一:不以消除症状做为唯一重要的治疗目标。现实中最常见的例子就是一场感冒之后,感冒虽然治好了,但是体质大不如前,是不是每个人身边都有这样的例子?这还仅是感冒而已。

中医有急则治其标之说,意思就是病情过于迅急,没有时间从根本上固本培元,只能当前不惜一切代价把邪气清掉,否则性命不保。这时候即便会伤根本,也得先把邪气攻掉,因为邪气会要命,伤其正气保其性命。下一步就很关键,有整体观指导的思想之下,一定要再慢慢的把正气巩固回来,这才叫真正治好,而不是症状好了,就叫治疗完毕。道理归道理,现实归现实,除非是特别信任你的患者,否则大多数都是症状好了,患者也就不来了。如果强行说还得接着治,可能患者还会有一些不好的想法。人心既是如此,解决的办法是充分沟通,而充分的沟通则需要大量的时间,可能沟通一个病人的时间,够治三四个人,这就会影响效益,影响短期利益。那么如何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做抉择,就看个人的眼界了。背着抱着一样沉,过于关注短期利益的人,长期没有发展,过于看重长期利益的人,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得受困窘。能把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顾好的人都是大师,一般人做不到,以至于大多数人选择的都是短期利益。

中医学是生命学,是自然的学科,其中的道理都可以从天地自然、社会中去领悟,所以当学习中遇见困难了,多去想想天地自然和社会,会有极大的帮助,甚至比直接啃书本、抠文字帮助大的多。脉象就是天地自然之象,就是社会百态之象,其核心内容绝对不是27部或者28部脉所能表现清楚的。如果你能领会核心精神,至于是几部脉已经不那么重要了,甚至你自己能总结出128部脉来。前辈医家总结的27部脉是为了启发咱们的思维,并不是说就这27部脉。比如有细脉,那为什么没粗脉呢?两种脉象是完全可以同时出现的,比如滑中带数、滑中带紧、滑中带软(濡脉)、滑中能带短、也能带长,这么一组合就无穷无尽了。所以前辈医家,不用一一给咱们列举出来,大致总结出27种,之后就得靠自己变化组合、灵活运用。

学习脉有两点关键,最关键是学脉理,脉理即医理,医理既是天地人生自然社会的道理,第二就是练指感,积累指感经验。只要明理,指感经验的积累比想象中要简单的多。之所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反应脉不好学,并不是难学在脉本身,而是咱们没法用语言和文字直接表达出手指下的触感,就难在这。师带徒的模式渐渐式微之后,也不可能老师摸到一个紧脉,叫学生过来感受一下,下回老师号到弦脉再立刻叫学生过来感受一下。现在大多数人,没有这个学习条件,没有老师手把手教你什么脉什么脉,所以唯一的学习方法是先明其理,然后在实践中去相对应。理上明白了,遇到这个脉指下一定能分辨出来。

于是学习的核心就成了如何去解读这些脉,解读的方法,就是脉的理论。咱们这几节就是讲解读的方法。比如动态组合起来看;从某一部单独显出的异常来看;再比如,咱们从整体看虚实和各部看虚实,对应着看,这三种方法结合之下,必定能够从脉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先知道了大致正常的脉象是什么样,那么不正常的脉便知道了。不正常的脉是单独显在某一部还是组合显在某几部。如何去解读这几部同时出现异常?就要动态的分析,说白了就是正气或者邪气的传变概念。这种传变用于脉法,一气周流学说当然可以用,也很好用;也可以用五行生克学说。一气周流学说是从生长收藏运化的角度分析;五行生克学说是从生克传变的角度来分析。这两种角度有八成以上是重合的,所以咱们不用五行生克来讲。举个例子说一下就行,比如之前提过,肝的升发之气受阻,受阻的气得找个渠道泄气、减压,一下走到肺,那么就会出现肝肺脉的异常,同时见到肝肺异常。如果这股邪气,一下释放到脾,就是五行学说的木土相克,传到肺就是金木相克。再比如左手尺脉和左手关脉都现出异常的虚弱之象,肝脉甚至到沉取,沉、弱、无力;肝肾二脉都沉、弱、无力,说明升发之机不足,那一定是因为收藏不足,从而使得升发无力。这个脉象就可以明确告诉咱们这个信息。但是到底是因为阳不足造成还是阴不足造成的,就需要参考其他的象,比如阳不足的脉更多表现为跳动无力,阴不足的脉可能表现为脉很细,但阳不足也有可能脉细,所以单从脉就不好分辨,至少经验不足的时候就不好分辨。但是参照舌象和症状就特别容易分辨。阳不足就怕冷,阴不足就现出一种干燥之象,所以想单从脉象分辨肝肾阳虚还是阴虚,没有八到十年的功力做不到。可是要参照舌象或者症状,就可以很快的学会,这种肝肾同时不足的情况,可以表达为水生木的不足。阳气水生木的不足,阴水生木不足,都有可能现出这种脉,但是在症状上就有很大差别,比如阳气水生木不足,那一身阳气都升发不足,打开始的地方都不足,那后面整套系统都不足,这个人一定会出现乏力、虚弱、没精神、怕冷。反之,如果肾水生肝阴的力量不足,阴不足,阳就会偏盛,所以这人反而会显得亢奋、精神、燥热,可能还心烦,一股阳盛之象,阳盛之象和阳虚之象很好分辨。

是表达成水生木还是表达成由收藏到升发,这两者没有本质矛盾,所以咱们以前说中医各流派的矛盾绝对在表面,其核心绝对是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