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条文38 大青龙汤

三八、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大青龙汤发散力极强,一旦误用,后果严重,所以条文的后半段讲误用大青龙的后果,表示祖师爷对此之重视。大青龙汤的功效也属于表里两解方,在表开解寒邪闭表,在里清散郁热闭郁。那么这种在表有寒邪闭郁,在里有热邪壅滞,会出现什么症状呢?

看条文,“脉浮紧”是因为表之寒邪闭郁,跟麻黄汤同理。“恶寒”是因为表有寒邪。不过大青龙汤有在里的郁热,这股热有可能会产生恶热的症状,尤其当烦躁越来越重的时候,有可能恶寒消失,变成怕热。烦躁是因为有内热,而且这股热是闭郁的。里有热就容易烦躁,不管这个热在肺、胃、肝、少阳、三焦,都有可能出现烦躁。身疼痛不出汗,这是因为体表闭郁,津液受阻,不能排汗,跟麻黄汤的身疼痛不出汗道理是一样的,但是麻黄汤没有里热壅滞,顶多是表气闭郁之后里气也跟着闭郁,于是有咳喘、胸满等症状。大青龙汤显然更严重,有股里热,这个热也是造成发烧的原因,那么大青龙汤的发烧跟麻黄汤的发烧就不太一样了。虽然大青龙汤也有寒邪闭表,这个足以造成发热,但是还有内热壅滞也会造成发热。

联系麻黄汤和大青龙汤,对比思索之下,麻黄汤有可能出现气机在里也闭郁了,因为表气闭郁,表里的气机沟通不畅,这股郁结的气,郁久是有可能化热的,一旦在里的气郁久化热,就会转为大青龙汤证,所以这是大青龙汤内热产生的原因之一。可想而知,某人受了外感,寒邪闭表,表气一闭造成里气化热,说明这个人气机很强壮,阳气很盛;如果阳气虚的人,得了麻黄汤证,不会化成里热,阳气虚的人更容易化成里寒或者在里化成痰湿水饮,那就是小青龙汤证。所以说身体壮实的人才容易得大青龙汤证。还有一种可能性,这个人本身就有一些内热或者在里的郁热,这时候受了外寒闭表,就变成外有寒邪闭表,内有郁热壅滞。

小青龙汤在临床上用到的机会远比大青龙汤要多,而且即便遇到了大青龙汤证,我一般也不会按原方比例来用,这个比例发散太猛,按原方比例可能一副药吃了一顿就好了,但是一旦发过,后患太大,所以我宁可把药量减轻一点,可能两剂或者三剂才能治好,效果慢一些,但是安全,安全第一!为什么这么说,大青龙汤证的症状表现经常是很强烈的,用两天或者三天给别人治好,每天都比前一天有改善,这就挺好的,没必要把药开那么猛,万一出意外呢?尤其看方后,条文的后半段,一旦发过,后患无穷。在古代和近代的案例中,都能找到服大青龙汤后死亡的案例。除非是患者住院或者就在你身边,盯着他吃药,一看发汗了,立刻停药。一没盯紧,患者接着吃药,就有可能发散太过,造成恶果。而且有的患者,医生给他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都听不进去,这种机率一定会出现。抓了药回家吃,医生明确嘱咐只要出了汗就停药,但是患者再加一顿,这种事也一定会遇见。再或者医生开三副药,患者回去再加三副;亦或开了六副,患者服后觉得效果不错,于是自作主张又抓六副,这种事也一定会遇见。所以我是绝对不敢按大青龙汤原方比例、原方用量让患者拿回去自己喝,必须减量或者盯着患者吃药。

祖师爷对这件事也极为重视,后半段:“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此时的“脉微弱、汗出恶风”不是寒邪闭表,而是表虚,表虚了再使劲发散就后果严重。“服之则厥逆”,厥逆是气机闭塞,阴阳不交的表现,因为过度发散,使得阳气和津液瞬间耗散,阴阳无法承接,就是不省人事。“筋惕肉瞤”就是肌肉抽搐,这是因为津血大量丧失,使得肌肉和筋不得养。到了这种程度,在古代可能就没治了,好在现代有输液技术,通过输液把体液补充,能把人救过来,但是得快。所以大青龙汤吃死人的事,在现代不容易出现,就是因为有输液技术,。

方后经常讲了很多重要的东西,所以一定要细看。“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先煮麻黄,为什么先煮?就是通过先煮使麻黄中峻猛的发散力得以减轻。因为峻猛的发散力,这种药效容易挥发。气分的药效久煮之后容易被耗散掉。最典型的例子,白蔻仁、砂仁,这种药久煮后药效大减。再如附子,久煮后药力减弱。行阳通散之力,可以通过长时间煎煮挥发掉。

“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就是喝三分之一,一副药分三次喝。“取微似汗”,注意也是微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这也补充了过用和误用大青龙的症状表现。大汗过多,亡阳也亡津液,到底是伤津液更重还是伤阳更重,得看个人体质。大汗是阴阳两伤,平素体质阴不足的,表现伤阴更严重;平素体质阳不足的,表现伤阳更严重。

古人在处理大汗亡阳的时候“温粉扑之”,温粉到底是什么?说法不一,如果上网查,大概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用白术、藁本、川芎、白芷磨成粉,跟大米粉混合在一块。这个方法我看不太对证,因为白芷、川芎本身就有发散性,现在是发散过度、汗出不止,再用发散性的药,感觉不太合适。第二种是用煅牡蛎、生黄芪、粳米磨成粉,这个有点可信。黄芪补气,牡蛎有涩敛的作用,用来收敛体表发散过度,听着还有道理。第三种是用麸皮、糯米、龙骨、牡蛎磨成粉,龙骨、牡蛎是有收敛性的,所以这个方法也比较可信。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千万不要给人吃的大汗过度,真的是大汗发散亡阳过度,温粉能有多大作用都不好说。

看方剂组成。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麻黄六两是经方用麻黄的最大量。分析方药结构,就是麻黄汤里加生姜、大枣和石膏。加大枣和生姜是为了固摄津液,同时刺激津液生发。石膏如鸡子大一枚,古代的鸡蛋比现在小很多,所以量也不大,后文可以参照麻杏石甘汤中的石膏量(半斤),比这个量大多了。说明大青龙汤并不以清里热为主,还是以开散、发散为主的方子。

最后再啰嗦一遍,如果临床中真遇到大青龙汤证,别按原方比例。要把麻黄的比例减少一半,就是麻黄汤中的麻黄比例就可以,这样要治的话,可能要多吃两副药,但是要安全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