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条文39 大青龙轻症、少阴证略解(上)

三九、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条文说了这么几件事,第一:大青龙汤还有一种轻症,症状表现不强烈。第二:必须没有少阴证,才能用大青龙汤发之。从表面的文字语境来看,讲了这两点。其实还隐藏另外两点,第三:少阴证也有可能出现条文上描述的症状。第四:小青龙汤证也有可能出现条文所描述的症状。一一讲解这四点。

条文以“伤寒”二字开头,并没有说是太阳病,也没有说几天,这种表述方式,经常的意思是并没有确定明说哪一经的病,也没有明确表达传经几日。伤寒论所有的条文开头,有这么几种形式:第一种明言是哪一经的病;第二种冠以伤寒二字;第三种是给出传经的天数;第四种是什么都没有。不同的条文开头,所表达的意思自然也不同,比如明确的表达出是哪一经的病,这种情况是为了让咱们脑补条文中没说的那些症状。用伤寒二字开头,则是哪一经的病都有可能,反应了临床的一种复杂情况。给出了传经的天数,是为了让算正气和邪气的传变规律,是否过经自解,或者几经并病,哪经解了,哪经没解。还有很多没有抬头的条文,大多数是在论道理,或者说这种情况哪经都有可能,并非固定的某经症状规律。比如桂枝汤证,这四种条文抬头都出现过,其含义就是在告诉咱们,桂枝汤不单单只是太阳病。对于临床运用的启示,就是一个方子能用于多经的治疗。

回到条文,大青龙汤证应该是脉浮紧,因为表有寒邪闭郁,但是现在脉浮缓,说明邪气在表的闭郁并不严重,但是也可能是之前经过治疗有好转,也有可能是过经自解,反正现在脉不浮紧了。因为表被闭郁的轻了,所以身不疼,但是偶尔还有身体发重,“但重,乍有时轻”,有时轻,有时重。时轻时重说明闭郁也时轻时重,闭郁轻的时候就觉不出身重。这些症状,大青龙汤的轻症会出现;小青龙汤也会出现;真武汤(就是少阴证)也有可能出现。

条文给出了大青龙汤发之,这样的条件,咱们就需要脑补出这个条文所描述的病情,会有大青龙汤证的症状、脉象。症状很轻,但是仍然会有大青龙汤证的症状规律,否则咱们怎么判断这是大青龙汤证还是小青龙汤证或是真武汤证。比如有内热的话,会出现口干渴、心烦、或者脉象中取会出现有力的实脉或者数脉,这都是热在里的症状规律。大青龙汤的热在里,这个里以六经病位是在阳明。三阳分表中里,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中(也叫半表半里)。不过用藏腑学说来定位,大青龙汤的里热,可能是胃家热,也有可能是肺家热。虽然症状不重,但是仍然会呈现出这种症状规律。再比如表有寒邪闭郁,虽然闭郁的轻,但是仍然有可能会有轻微的怕冷,或者无汗、少汗,脉症不一定,但是却能找到相应的证据。

本条文三九,夹在大青龙汤和小青龙汤的中间,这种条文安排,本身就具有含义。言外之意就是小青龙汤的轻症,也可能出现这种“身重,乍有时轻,脉浮缓,”咱们反复提过,伤寒论的条文次序、条文结构,本身就暗含着很深的道理。为什么有少阴证就不能用大青龙汤来发呢?原因之一是大青龙汤发汗过猛,汗血同源,汗过伤津液、伤阳。为什么有少阴证就不能发大汗、伤津液伤阳呢?因为会造成少阴证变得更难治。病到少阴,少阴主藏,邪气自然就会藏入少阴,挤占了正气,所以一定是有虚症的。少阴证不存在纯粹的实证,一定是实中伴虚。三阴证,太阴、少阴、厥阴都有这个规律,这跟三阳证不一样,三阳证可以是单纯的实证,正气不虚。是否只要有少阴证,就绝对不能用大青龙汤这种散表发散剂呢?答案显然不是。如果并非处于少阴证急症的阶段,可以用三阳发散剂,或者说可以用三阳攻邪剂。

为了明白这个道理,必须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少阴证、少阴证的症状规律以及定义。少阴主藏,心藏神,肾藏精,肾也藏肾水和肾阳(即真水和真阳)。其核心功能是藏,藏的不足就是虚症,藏了好多垃圾就是少阴证的实证,这些垃圾指的就是那些邪气。五藏(同脏)各有所藏,心藏神、肾藏精、脾藏意、肝藏魂、肺藏魄。精神魂魄要想发挥作用,必须有足够健康的气血。我们没法直接治疗精神魂魄,但可以治疗各藏(脏)气血。各藏(脏)所藏,之所以能够藏,必须肾主收藏的功能正常,所以各藏(脏)能健康的藏,必须少阴功能正常,肾主收藏的功能正常,不正常则归类于少阴病。

少阴证从气分受损到阴分有形受损,是个过度,而且这个过度相对比较快,为什么呢?因为气分病的真正战场是在三阳界面,到了三阴说明气分已经扛不住,所以邪气入三阴,很快就会转变为营分病或者血分病,从无形的气分病变成有形层面。少阴证脉象本位是沉取,所以少阴病多见脉沉。并不是说少阴病绝对脉沉,比如之前提到过,少阴有寒湿或者瘀血阻滞了气机回敛,会表现为上热下寒、上实下虚的症状倾向,那么气机会浮越在外,极有可能表现为寸脉浮越在外,这便是虚阳不降的浮脉。虚阳不降,表里阴阳不得沟通,继续加重恶化,就会变成厥阴病。厥阴病的特点就是表里阴阳不得沟通,水火阴阳相隔。

少阴证可能表现为虚像的脉,那就是少阴篇提纲中所说的少阴证脉沉微细。如果少阴证表现为实证,那脉象就会表现为实的脉象,不一定绝对在两尺脉上,有可能表现在寸关的沉实之象。如果以藏腑学说来解释,肝脉沉实说明肝的深处藏了很多邪气。脾脉沉实说明脾的深处藏了很多邪实。以六经的角度,少阴主藏,这都是属于少阴病。只是在方剂运用上会随其症状规律而变化,举个例子,同样是腹痛、拉稀、手足不温、怕冷,如果脉沉的话,比如脾脉沉,选四逆汤;如果脾脉在中取出现了异常的脉象,选附子理中汤。这是用脉来确定方位、方剂的小技巧,思维方式就是六经学说和藏腑学说的结合运用。

少阴证为什么会出现犯困、嗜卧、没精神、但欲寐,表面看是神不足,但是造成神不足的原因就是虚,可以是阳虚,也可以是阴虚。只不过阴虚在刚开始初级阶段,往往会表现为精力旺盛。阳气损伤到少阴或者寒邪伤到少阴,最容易见到的症状就是四肢凉,所以在少阴篇的条文中才会提到:当一个病人出现下利不止,四肢又凉又烦躁的时候,这个病很重。如果手脚暖和过来了,代表有转机,可能是治疗的,也可能是这人本来肾阳不绝。

在阳气刚开始恢复,又没有完全恢复的时候,在某个阶段可能会出现烦躁加重,这是少阴烦躁的一个特点:邪气重了会烦躁,正气在刚开始恢复的阶段也烦躁。其原因就是阳气刚开始恢复,还没有达到阴阳调和的程度,阳气先恢复,所以显得有点燥。就像阳虚之人,在阳气初步恢复的时候,有的人会显出津液亏虚干燥的症状,等阳气进一步恢复,可以化生运载津液的时候,这种干燥之象就会消除。所以少阴证的烦躁跟大青龙汤的烦躁做鉴别,大青龙汤的烦躁是有股热,热扰心神。少阴证的烦躁是真阴真阳亏损,心肾不交,比如捻衣摸床,就是患者手脚躁动不安,处在一种失神状态下的手脚乱动,民间都知道,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危证,这就是一种肾精和心神要衰竭的症状,自然跟大青龙汤的热扰心神很不一样。如果是实热扰心神,会表现一种非常张扬的狂躁之象。所以有的伤寒学家,把烦和燥分开来说,阳经的烦躁称之为烦,少阴病的烦躁称之为燥。

少阴病当然也有热扰心神之症,如果不太严重的话,可能会烦躁失眠,如果严重了,则会昏厥不省人事,所谓热闭心神。到了热闭心神的时候,就已经不是单纯的少阴病了,因为已经影响了厥阴阴阳交通的功能。所以用药的规律就是还没有出现昏厥不省人事的时候,单治少阴就可以,典型的方子就是黄连阿胶汤,方中有阿胶,保护少阴血分,就是固住阴的意思,防止热邪进一步伤阴;同时以黄芩、黄连清这股热,热退了自然不会扰心神;鸡子黄取类比象,将药力引到心中正中,藏到那一点,可以把它说成是心中藏的那点真阴,也可以说成心藏神。但如果出现昏厥,说明热邪闭塞心窍,使得阴阳交通闭塞,那就必须用一些清开心窍的办法,都是用那些破结散郁的药力。

咱们讲少阴主藏,肾藏精,同时藏真水、真阳,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这些都跟人的情志相关。当所藏不足而出现的情志病,是颇为难治的。实证造成的情志病,比如肝火、心火,比较好治。

总结下少阴证的症状规律:

少阴证现出虚像脉时,会脉沉、弱、虚、细、无力。

少阴病虚实夹杂的时候,肾脉的沉取会现出这些虚像,但是不定哪部脉会现出相应的实象,同时存在。

少阴证的舌象,虚症少阴证的舌象会表现为色淡、舌头瘦小、单薄,舌苔很薄,甚至镜面舌无苔。

少阴实证的舌象,会在舌根部表现厚滞的舌象,不论是苔还是舌质。

少阴证的症状规律,阳虚的症状是怕冷,四肢凉,下利比较严重,尤其遇寒加重,嗜睡、无精打采、持续的疲劳,甚至休息一宿都不见改善。舌头的颜色偏淡、偏嫩。至于烦躁的症状,无论阴虚阳虚都能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