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条文71~75 水饮证的脉色症规律(5)

水饮病、痰饮病发病症状纷乱驳杂、变化万端,因为人体的水无处不在,无论哪个组织、哪个藏腑,其中的水出了乱子,都会影响其功能而表现出病症。这就造成水饮病、痰饮病其症状乱七八糟。医家有句话:痰湿水饮多出怪病。症状虽然乱七八糟,但是从脉色症不难判断出其内有水饮。本节稍后会总结脉色症的水饮证规律,也会一一讲到水饮证都会出现哪些常见病,比如好多颈椎病、癫痫、抽筋,临床中还能见到水饮证造成的大便干燥,或是水饮证造成的下利。往严重里说,比如像卵巢癌就是水饮病兼瘀血。当然,如果发展到卵巢癌的程度,单靠五苓散肯定是治不好的。但是仍然会阶段性的使用到五苓散或者合方运用,以五苓散法加味。

本节先介绍下水饮证的规律性脉色症,再举例水饮病可能会出现的杂七杂八的病。先说脉,再说望诊,再说症状规律。

水饮病或是水饮兼痰(痰饮证)的脉,因其充斥着水饮之邪,所以脉道有可能现出滑象、濡象,就是脉跳的软软滑滑、黏黏糊糊,越趋向于粘稠(就是咱们说的痰),那么诊脉时指下的感觉则越粘稠。越偏于水饮,指下的感觉则越流利,就是流动感十足的那种指感,或者说是软软乎乎的一种指感。

滑脉、濡脉、软脉其对应的是水饮痰湿证,是最为直接的。但有些瘀血证也会现出滑脉,所以常说单凭脉下的指感来判断邪气,不够精准。

当水饮痰湿阻滞了脉道,有可能现出弦象,所以咱们看医书上说,弦脉也主水饮。

如果水饮痰湿阻滞的更重,还有可能现出紧脉,所以紧脉也有可能是痰饮证。紧脉的指感很紧绷,这种紧绷之感预示着其脉道气血的运行受到了压制,所以紧绷,所以紧脉除了主寒,也能主痰饮。除了指痰饮,瘀血证也有可能现出紧脉。就像以前说的,同样是紧脉,想从指下的感觉能感受出是痰湿造成的紧,寒造成的紧或是瘀血造成的紧,没有十年的功夫,连大概都判断不出来。所以初学脉,以把握整体和局部的虚实做为主要运用,这块是很容易学会的,甚至几天就能学会,而且可以直接指导运用。至于从指下辨别出细节、邪气的性质,那得照着十年、八年的练。好在这也不是关键,因为咱们相参,可以从望诊和问诊信息来判断其病性,引出了这么个概念。

接着说水饮脉,总结一下:弦脉、紧脉、滑脉、濡脉、软脉都主饮,其特性是越趋向于痰湿、越粘稠,那么指下的感觉就越粘稠。粘稠到一定程度就会变成弦脉、紧脉,或者是水饮阻滞到很严重的程度,堵到一定程度就变弦,变紧。

再说望诊判断水饮,最直接的是舌象。舌象口水多,水滑之象,这是典型的水饮舌象。在一多半情况下,大概率水饮证会表现为舌面水滑,但仍然有一小半,不表现为舌象。人体的脉、舌象、面象,以前做过一个比喻,像是一个传感器,将内在信息表现于外。那在表现的过程中,有的人敏感,有的人迟钝,这个人的传感器不是那么灵敏或是在里的信息过于复杂,相互干扰,以至于表现在外的时候,是一个干扰之后的信息,这个时候就有可能导致里面明明有水饮,但是舌象不显出水滑像。举一个常见的例子,当水饮阻滞之后,使得津液不顾,津液不能上奉于口,嘴里就干,那就不显出水滑之象。就像五苓散条文经常说到“小便不利口渴者”,都口干、口渴,说明水分没法上奉过来,就有可能见到舌头反而干燥。但是依然有可能是舌面的口水挺多,但是仍然口干、口渴,这也是能见到的。稍微联想一下,大家都感冒过,有一种情况是老流清鼻涕,但是鼻子里还觉得干。明明都这么多清鼻涕,可鼻子里还是干的,这都是津液固化水气出故障了。

除了舌面是否水滑,还要看舌质(就是舌肉)是否有一种充了水的感觉,就像注水肉,如果有这种舌象,也往往是痰饮证或水饮证。再观察舌面是否平整,如果舌面坑坑洼洼、起伏不定,这种舌象往往是有局部比较严重的痰湿闭郁。就是不光有清晰的水饮,还有粘稠的痰湿,而且堵的时间比较久了,堵的比较深,所以表现在舌质上。比较新或是比较浅的邪气,更容易表现在舌苔上,当然这个是一般规律,不是绝对规律。

咱们这套课程会反复强调这个,一般规律,不存在绝对规律。之所以不厌其烦的说这个,是因为按照现在人的思维,看到某一个证治条文、某一个方证,会习惯性的认为这就是绝对规律。而实际上,我们的前辈医家在写书阐述症状规律的时候,有的时候是在说理,这个理反映到实际应用就灵活多端。现代人从小学科学,并不适应这种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的思维方式,我们习惯的是公式化思维,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于是造成了学习的困难。举个例子,比如读脉书,所有的脉书都会这么写: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然后前辈医家会给我们解释为,当冬天出现弦脉的时候,弦为春天气机刚开始萌发,所以这是正常的,同理夏天出现洪大的脉、秋天出现浮脉、冬天出现脉偏沉,这都是正常的脉,这句话就是在说理,而不是说临床运用。比如春天遇见肝郁的病人,脉弦,不能认为是正常的脉。换个角度,正常的人也不是谁都会春天现出弦脉,所以在咱们博览医书的时候,就好好想想这些话,哪些是在说理,哪些在讲临床运用。

《伤寒论》这本书好就好在,没有一句话是在说理,都是在讲运用。所以就可以把上面列出的症状当可以直接抓取的症状规律,当我们发现一个弦脉的时候,同时又出现了水饮证,经常会见到一些症状规律,就可以当水饮证来治,即便没出现舌面水滑,或舌头像注水肉一样,或者是舌下静脉那两条,就像注了水一样,舌象没有给出水饮证的信息,但是脉现出了水饮证常见的几种脉,症状也出现了水饮证常见的症状规律。脉和症状两者相参,就可以当水饮证来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则不会出错,有没有小概率情况下出错?当然有,咱们又不是神医,现在的医生都不练气机感应的能力了。咱们只能通过四诊信息来反推其内在,势必会有误差,这就是为什么同一个病,不同的医生看了会得出不同的辨证结论,至少是原因之一。因为一个病人的病情一复杂,有多个疾病,多种邪气,其表现出的外在信息就交错干扰,所以学不同流派,就会有不同的角度,先治哪个,再治哪个,早晚需要把潜在问题全都给治一遍。这同时也导致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在治不同证型的疾病时各有优势,各有优势的意思是各有不足。借着水饮病因其症状纷杂变化,来论一下这个道理。

已经说了水饮病常见的脉象和舌象。再说一下水饮病常见的症状规律。他所有的症状规律就把握住一个核心:水饮病一定伤水道。水道是什么?就是津液输布的渠道,引水入胃,流经二肠(大肠、小肠),经过肠胃的吸收、脾胃的运化、三焦的输布、膀胱和肺的气化宣布,输布全身加以利用和储存,肾主水,利用完了则通过水道排出体外。

排出渠道有三:通过汗排出去;通过小便排出去;也有通过大便排的,这就算不正常了,会拉稀、下利;也有可能通过呕吐往外排,这也算是疾病不正常。从体表出汗往外排,也有可能不正常,比如这人汗特别多、汗特别少或是水饮痰湿停留在皮肤上,出不去又化不开,起水泡等等,这些都属于不正常的往外排,排的不通畅。

抓住水在体内的运化通道(即水道),这个环节出问题了,就是水饮病。所以咱们每一次诊断多会问病人出汗怎么样?言外之意就是在判断病人通过体表排水的功能如何。

还会去问小便怎么样?小便是排水的主要渠道。

大便怎么样?有没有痰?皮肤干不干燥?这都可以直接了解这一个人津液输布运化的情况如何,这便是水道,当不正常了,就有可能是水饮病,就像五苓散中反复提到了小便不利、消渴、口渴。渴是什么原因?水输布不过来,全堵在那成了水邪,小便为什么不利?水堵在那,排不出来。

能够想到小便不利,就能够想到出汗正常不正常,有的人老出汗或者汗少,这都有可能是水饮出问题了。

提到小便不利,就能想到尿频尿多,这仍然有可能是水饮出问题,所以五苓散也能治小便太多,小便频数。同理,茯苓四逆汤、真武汤、猪苓汤,除了治小便不利外,也能治尿频尿多,因为其背后的原因都是因为水道失常,水道失常可能尿不出来,也可能尿频尿多。就像汗孔出问题,有可能表现为多汗,也有可能表现为无汗。

说了这么多,核心就一句话,通过一个人喝水进入了肠胃到把这个水排出去(当然中间还有一个水液化为津液在全身输布的过程),是否出现故障了,是则就是水道病,是水道病就要考虑到水饮。不禁想问,有没有可能这个病病根不在水饮,而是寒造成的水饮失利、水道失利;或者热造成的水道失利;瘀血造成的;甚至是外感造成的?当然有这种情况,人体各藏腑功能是协调合作的,一块出问题,另一块就有可能受其影响、受其拖累。如果水道是因为受牵连而造成的水饮,那么一定会有一个更明显的主证存在,那么水饮就不是主证,虽然有水饮之象、水饮之症,但不是主证,但是这其实并不太影响治疗。

既然已经有水饮,不是主证,也可以把饮给清理掉,虽然光清水饮治不好另外的主证,但是水饮减轻,人体的负担也会随之减轻,可以为下一步治疗创造一个条件,或者可以合方运用,加上治饮的方法。

所以咱们总结一下,水道出问题了,也是判断水饮证的一个重要规律,只需要稍加举一反三就能够理解。因为所有的症状规律都明明白白的表现出跟水相关,比如喝了水之后加重,看见水恶心,跟水道相关的功能出问题,不管是大小便、排汗,或者是更为明显的水肿,都水肿了肯定是水饮病,跟水相关的病。学习水饮病,不要忘了参照《金匮要略》中关于水饮、水气各篇的讲解。

本节最后,简单总结一下水饮证常见的脉色症规律。

脉常见弦、滑、濡、软、紧。

舌象规律:舌面水滑、舌质像注了水似的肥肥厚厚、舌下静脉像注了水似的淡淡肥肥。

症状规律则是围绕在水道上,跟水道相关的各种功能,小便的功能、排汗的功能、喝水的功能、排水的功能。这节讲了水饮病的脉色症规律、常见规律,下一节就讲五苓散的常见临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