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个案例来领悟各派思维要诀 2

透彻的分析一个医案比轻浅的看十个医案更有学习效率,更能提高临床实力。试着通过别人的经验和案例来提升自己的能力,这种学习方法、阅读案例的方法至关重要。不同的医生记录案例的习惯有所不同,咱们的习惯是把脉象、舌象、症状,抓住重要的记录下来,按照脉、色、症的次序记录。

案例:

患者女,60岁

脉象:心脉、脾脉虚像,脾脉尤其虚。肝脉和肺脉是实象,肝脉略微带紧象,血管壁发粗,跳的也紧绷。肺脉的实象表现为又滑又大。两尺脉极虚,虚到几乎摸不到。

色:舌象:舌质肥厚,颜色偏淡,舌苔白薄,不正常的薄,虽然没到镜面舌,但这种舌苔是不足的。舌象各部:舌头前段、中前段有很多裂纹,而且裂纹很深。舌头两边有薄厚不均的状态,舌根有颜色较暗的小暗点。

症状:患者主述头晕、心烦,胃部涨闷,乏力、虚弱,偶尔时不时胃里有灼烧感。

辅助信息:口干、有时会口苦;没胃口;皮肤干燥;大便干,五天大便一次;不爱喝水;不渴;尿黄;手足凉;怕冷。患者老觉得脚拇指有冰凉的感觉,经常会手心燥热。

根据她的主述头晕、胃部不适,追加了几个问题:

有没有觉得头项强?有。触诊颈部肌肉发现确实僵硬。

因为患者有胃部不适,补问肚脐上下左右按压如何?脐上按着发硬,疼,但是疼、硬的位置不固定,有时候变。

接着讲如何分析这些信息。之前讲过:脉法最好用的就是确定病位,哪实哪虚,以及脉法最能够表现当前最突出的矛盾所在。只要抓住这两点,就能保证至少眼前的这一步不会错。虽不敢说百分百不错,至少百分之九十以上,脉法提供的当前主要矛盾哪实哪虚不会错。这就给咱们的学习和治病带来极大的方便,如果人体没有这种脉象规律,那治病、诊断会困难的多,或者这套脉色症三参求证的套路就不会有了。好在咱们只需要给地球人看病,不需要考虑外星人的问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就是不但人的脉有这种规律,狗的脉也有这种规律。我有个学生是开宠物医院的,所以经常帮着他去研究和运用怎么用中医给宠物治病,效果非常好。所以中医这套技术,不但可以跨人种,还可以跨物种。

话归正题,分析一下脉的特点,心脉和脾脉虚,肝脉和肺脉实。先辨虚实,哪虚哪实;再辨怎么虚、怎么实。实脉就是那些跳动感强烈、顶手、硬指的脉象,有力、弹手、紧绷、速度快这都算实;反之不硬手、虚弱、狭窄、不明显的脉象,都是虚。实象的脉代表有邪气,虚象的脉代表虚弱。这些直接对应的信息,就可以指导临床判断病位。所以在这个案例中,即便指下分辨不出这是滑脉,但是也能摸出这个脉顶手、弹手、有力,那就代表肺中有邪。肺中的邪气是什么性质的?滑。滑的指感是一股一股的,有的是软软滑滑、黏黏糊糊;有的是一股一股顶手,都算滑。只不过顶手的滑象是实象的滑,软软的滑是虚像的滑。这就是细分是什么性质的邪。

滑在肺一定主痰饮,不管患者平常吐不吐痰,你也知道她的肺被痰湿郁住了。肺主气,当肺被痰湿郁住之后,一定影响肺司呼吸、肺主气的功能。气被郁滞住,所以才会出现气虚的象,乏力、没精神。同时再参照舌象前段和中前段有好几条很深的裂纹,舌前段对应人的心肺,说明痰湿影响了心肺,这就是脉象和舌象的相参。脉色相参,同时再以肺脉的滑,参照肝脉的实象偏紧、血管偏粗,这两个位置都是实象的脉。联系起来看,肺主气,主气机的宣布、肃降、宣散。肝也主气,管气机的升发调达。一个管升气、一个管将气。这两个位置,肝脉和肺脉都是实象,说明气机一定是升不起来,降不下去,于是你就能很自然的理解,为什么出现那些气虚的象,乏力、怕冷,没有胃口。因为气机升降不通,被堵住了,这就是因为实而造成的虚。同时也能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脐上发硬,按着稍微有点疼;同时胃部经常闷胀,觉得胃里特别虚的慌,因为左升右降都受阻,中气必然痞塞不通。再参照她的脾脉非常的虚弱就能理解了。这是一个虚实夹杂的毛病,左路、右路都堵,中土虚,不足以把血液、气血提供给心,所以心脉也现出了虚像,于是心脏没有足够的力量往全身输布热量、输布血液,于是造成身体的损伤难以修复。所以仅凭着脉象就能构建起要补哪、扶哪,攻消哪,于是攻补的策略已经定下来了,接下来只需要确定要攻什么、补什么。

通过肺脉的滑大知道一定要攻痰湿,攻痰湿离不开攻脾的痰湿,因为脾是生痰湿之本。可是她的脾脉又是虚的,大攻大伐的药会伤身体,所以必须要攻补配合着用。再通过舌象那么多的裂纹知道,其受损就如同舌象的裂纹如此之深一样,受损日久、日深,于是知道这不是一个好治的病。为什么说不是好治的病?还有更多的信息可以看出来,接着往下说。

患者主述以怕冷为主,以阳虚的症状为主,手脚凉,怕冷。咱们知道:阳气刚开始受损的时候,大便会容易拉稀,不成形,粘滞,然而患者是大便干燥,五天大便一回,还记得咱们在课上不止一次说过:阳虚证出现下利、便溏比较轻,阳虚证出现大便干燥、便秘,这病情要重的多。因为疾病的链条不断恶化,从一开始单纯的阳受损,到因为阳损而造成阴也跟着损下来,阴阳两伤,这时候才会出现阳虚证的大便干秘,同时还兼见皮肤干、口干,这说明她的阳气不足以化生津液,不足以把这些津液往全身输布,说明脾的运化力非常虚弱。如脉所显示,不但有这些阴阳两虚同时存在的问题,左路、右路都堵,肝升不起来,肺降不下去。心阳的根本从哪来?从肾上来,肾储藏的元阳化为心阳,当肾阳大损的时候,心脏阳气就不够了,那往全身供应气血、热量都会变弱,表现在当前的脉象就是心脉特别弱,因为没有足够的阳气去吸收水谷精微,所以不想喝水,饭量也差,那又如何能制造津液、制造血?所以津液也虚,血也虚,阴阳两虚的格局,这就是典型的虚损病。咱们在临床中会遇见大量这样的病,都是找西医治不了,找中医也不好治的。其症状错综复杂,阴阳两虚,虚实夹杂。

如果以六经的系统看,头项强痛,脖子发硬,怕冷,这都可以归类为太阳。胃脘痞塞不适,可以归类为阳明。头晕,口苦口干可以归类为少阳。不爱喝水、不渴可以归类为太阴。手足冰凉可以归类为少阴。睡眠也不好,左路升不上去,右路降不下来,升降失司,阴阳不交,可以归类为厥阴。这么一看,从太阳一直到厥阴,全都有问题,该如何着手?

再说一说以各种学说指导下的治法。先以脉色症相参的六经藏腑结合的方式来讲治法,然后再讲以纯六经方证的方式如何处理。以前说过,当把一个病情分析透彻的时候,治法随之而出。其脉象明确的告诉咱们:要疏解肝上的郁滞,宣散肺上的郁滞,要治脾的虚,要帮着心脏增强力量,以使心脏能够往全身输布血液和力量。这个脉象就告诉咱们,只要解了肝的郁、肺的郁,同时帮扶了心和脾的虚像,病情就会好转。

肝气郁久必定入血分。痰湿之邪入了血脉、心肝,必定化瘀血。肺被痰湿所阻,必定造成气机不畅,虽然患者没说她经常吐痰,那是因为她后劲不足,吐不出来。在未来治疗过程中,如果出现痰开始能吐出来,代表病情在改善。

试着组方,既能养心、又能养脾的方子,可以自己去配伍,也可以用现成的方子,比如归脾丸;同时还要加强心脏往全身输布血液、热量的能力。很容易想到桂枝甘草汤。但是这个患者还阴虚,心阴不足、津液不足、血不足,所以我们会用上桂枝配白芍,升降同用,同时再加上赤芍、红花,色红入心,心脾虚的问题用这个方法来对治。那么肝脾实的问题?先说肝的问题,肝病按照卫气营血来分,从气分到血分,各有其郁证,就是气郁会影响肝,血郁也会影响肝。按六经算,少阳、厥阴都可以是肝病,一个是三阳病,一个是三阴病。而此案例,毫无疑问不是一个简单的气分肝郁,也不是简单的少阳问题,也是厥阴病,也是血分病。如果有经验,可以自己组方。

但如果用原方,有两个方子成一对,可以复习一下。第一个是升麻鳖甲汤,出自《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篇。第二个是青蒿鳖甲汤,出自《温病条辨》。

升麻鳖甲汤

升麻二两  当归一两  蜀椒炒去汗,一两  甘草二两  鳖甲手指大一片,炙雄黄半两,研

青蒿鳖甲汤

青蒿二钱  鳖甲二钱  细生地四钱  知母二钱  丹皮三钱

这两个方子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将郁结在很里、很深的血分闭郁从里透散出来、化解开来。前辈医家所描述的邪气伏藏于里,这个“里”可以说是厥阴病,这是按六经分;也可以说是血分病,这是按卫气营血分。不同之处是一寒一热,升麻鳖甲汤药性偏热,属于热散之法,而青蒿鳖甲汤药性寒凉,属于凉散之法。一个方子偏热,一个方子偏凉,一个方子有扶阳的功效,一个方子有滋阴的功效。攻击的病位虽然是一样的,但是所使用的武器却完全不同,寒热性质完全不同。

这个患者用哪个方法?她是阴阳两伤,有些地方因阴虚产生燥热,有些地方却是阳虚寒凉。最简单粗暴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把这两个方子减轻药量之后合方运用。治这种病,切记药量不能太大,药力一旦超过了其自身的承载力、运化力,多出的力量就会对身体造成负面的损伤,这是治虚损症的一个重要要诀。量一定要轻,很难把握住最佳的药量,但是你知道药量一大,反倒损伤,所以宁可药量用小一点,让她恢复慢一点,也不要因为药量过大造成她的损伤,否则这种病永远治不好。

接着说怎么处理她的肺。肺被痰湿闭郁了气机,习惯用药是大贝、瓜蒌、杏仁配莱菔子,也可以考虑用成方。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中有一个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实四枚  厚朴四两  薤白半升  桂枝一两  瓜蒌实一枚,捣 

可以用这个方子,此方中的桂枝就是用来增强心阳。这个心阳指的是心脏往外输布热量和血液的力量。但还有少阴的阳气(真阳)不足,心阳不足的背后还有肾阳不足的问题,所以要处理少阴的问题,可以用干姜附子汤。同时在胸痹心痛短气病篇还提供了一个用在此种情况更为合适的方子,就是乌头赤石脂丸。这方子功效是心肾为阴寒之邪所伤,伤到了心脏向外输布热量和血液的功能。

乌头赤石脂丸

蜀椒一两,一法二分  乌头一分,炮  附子半两,炮,一法一分  干姜一两,一法一分  赤石脂一两,一法二分

如此一来,大家应该能体会一点咱们以六经藏腑这套学说来使用方剂,不管是经方还是时方,其中的用法思路。不同的学术流派,对于同一个方剂的认识和运用是有所不同的。

咱们做学问,不追求正宗,祖师爷离咱们太远了,谁都不可能正宗。关键是这套学说所阐述的理论、治法,首先要在理上讲得通,其次要有明确的疗效。只要具备了这两个特点,咱们就会去学习。至于争论谁正宗,谁不正宗,打破脑浆的事不参与。与其跟同行不断打嘴炮,不如让患者认同。人们总是希望把自己的脑子装到别人的脑子里,真正做事的人,没那么多心思打嘴炮。中医做事就是看病,如果一个临床中医,发现别人的方法比自己的方法有更好的效果,第一反应绝对不是在理论上辩子丑寅卯,而是把他拿过来自己用。如果发现好用,那就成为了自己的能力。如果发现自己用着不好用,那一定是在理解上有问题,需要继续研究,哪有功夫打嘴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