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三、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八四、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八五、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痉。
八六、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八七、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八八、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从条文八三到条文九一,一直说的都是因为误下伤了正气,有的是伤津液、有的是伤血、有的是伤阳气。条文九零还特意提到是先下还是先发汗,顺序会弄错。条文九一给了例子:误下之后什么情况,应该怎么处理。宋本伤寒论后面还有专门讲发汗、攻下的篇章,其中绝大部分内容就是《伤寒论》的原条文。
条文八三“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根据条文安排的位置,能看出此处的咽喉干燥是津液亏。津液亏再发汗伤津液,说的是汗出更伤津液的情况。看条文一定要看背后的前提条件,假设患者是因为感冒造成的咽喉干或者咽喉疼,这种事也是能遇见的,感冒药中难免就有发表剂,有的人吃了发表剂难免就会出汗,所以凡事都有例外,一定要揣摩这个条文背后的条件是什么。
“八四、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说的是津液严重不足,继续倒耗阴津,结果就动血,没出汗改出血。像这种错误,现代的医生犯的并不多。祖师爷非常郑重的放在条文里,可能在那个时代经常有错治。因为现在的时代有输液,直接在血管里补充水分,避免脱水,所以条文八四也算个时代病,现在的年代不太会有。
“八五、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痉。”痉就是肌肉僵硬。说明这个疮家(外疮)不断地流汤、流水,严重伤了津液,这时候他的疼痛显然是因为津血不能濡养体表肌肉,所以身疼痛。可以再现一下条文的情景:病人身上长疮,不断的流脓、流水、流汤,一直治不好,流了很久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八六、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老流鼻血,引申一下就是有出血证的人。本来就血虚,再发汗伤津液、伤阴,津血大伤,肌肉不丰;阴虚不得涵养心神,阴虚化热,所以失眠、烦躁,所以脉跳的特别有力,绷手的有力,称之为脉急紧。眼睛也出问题“直视不能眴(shun)”。“眴”就是使用眼神,也念“xuan”,念“xuan”的时候指头晕。不过发音不重要,即便念对了,往前推两三百年,也不是这个发音。条文说的“额上陷”肯定不可能是前额,前额有骨头撑着,皮又薄,不可能下陷。“额上陷”说的是太阳穴,额头两侧。当人的气血充盈,太阳穴两侧就丰满,当人的气血亏虚,太阳穴两侧就下陷。这也是咱们判断这个病好治和难治的方法之一,或者治好之后,以后复发的可能性大还是小;或者以后生活质量如何。金庸的小说里经常提这些,内功深厚的太阳穴饱满。
“八七、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这一条要更严重一些。亡血的第一步:因为阴虚会化为燥热,会表现为热象。就像条文八六说的“脉急紧,不得眠”;条文八三说的咽喉干燥,热象、燥象。可是这个“亡血家”再发汗、伤阴,已经出现了寒栗,怕冷、发抖、寒颤,说明他因为伤阴、伤血,已经反过来伤阳,已经是一个阴阳两伤证。如果这种亡血是骤然发生的,时间并不长,那也需要相当长时间去调理;如果是长久积累的毛病,这个病就会非常难治。阴阳两伤的病远比单伤阴或者单伤阳的病要难治的多。因为他恢复的会特别慢,治疗的过程要调阴阳平衡,令其经脉通畅,患者自己也要注意饮食、休息,生成气血才能恢复过来。不可能有什么方法,直接让气血增长,所有补血的药都不能直接把血增加,中药做不到直接药变成血,所以这也有一点时代病的特点,现在能输血。突然造成的大伤血,古人没什么好办法,慢慢去养,损伤也已经形成。直接输血就不至于造成长久的损伤。所以咱不是西医的黑粉,只是如实的说。中医擅长的不可否认,西医也有擅长的方面。
从条文八四介绍了淋家,淋家就是小便异常,主要表现是小便困难。临床中淋证很多都是痰湿证,或是有形的痰湿;或是气分的痰湿阻滞了水道,造成小便不利,这种淋病更多见。条文八四中的淋家,有种含义就是津液已经亏了,有阴虚。因为连着几个条文都有共同的属性:津血亏,阴虚,发汗进一步伤阴。条文八七不但发汗伤了津血、伤阴,还伤了阳。所以讲了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汗家。
汗家就是平时就汗多的人。已经汗多伤了津液、伤了阴,再重发汗,于是变成条文八八“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为什么会出现小便后生殖器疼?因为伤阴形成了虚热,而且虚热势头越来越大,热伤水道,于是小便疼。为什么心乱、心恍惚?同理,伤阴之后,肾水不能上交于心,心就有虚热,于是就烦躁、恍惚、心神不宁。这一条关键性的知识要点在于:即便是虚热积累的足够多了,也能表现为实热的症状。什么是虚热?这个热是因为虚出来的,津液亏。阳气亏也有可能产生虚热,本条文显然说的是津液亏产生的虚热。禹余粮丸的方子已丢失,但后人考证,找到了白云阁秘本,上面有禹余粮丸。
方子是:禹余粮四两、人参三两、附子二枚、五味子三合、茯苓三两、干姜三两,右三味,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
看这个方子,如果要把本条解释成汗家,汗多伤阴也伤了阳,同时也伤了津液的输布利导,然后用白云秘本的禹余粮丸,从理上也说的通。因为临床中确实有这种汗家同时伤了阴阳和水道的疏利,确实可以用禹余粮丸治,这算是一种解决方法。
还有另外一种解决方法。前辈医家还有别的解决方案,比如可以搜到这么一个方子,刘渡舟老师曾经讲过:“禹余粮、龙骨、牡蛎、铅丹、茯苓、人参共研为末,粳米为丸,朱砂为衣,丸如绿豆大,每次服一二钱。”
龙骨和铅丹,敛降、重镇、安神,治恍惚心乱。禹余粮有收涩止敛的功效,帮着治汗出。牡蛎和人参镇水、补津液。茯苓通调水道。这么看这个方子也很合理,也可以作为一个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