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针灸 四逆汤证 上

上一节讲到了桂枝汤的两种用法及针灸取穴的方法,治外感、治脾虚。其中治脾虚的方法和原理在之前的条文中细讲过,如果没有印象可以翻之前的课程。学习中医忘了很正常,无论学什么都得适应经常忘记的情况。人脑就是这么被设计的,如果什么都记得住,人会疯的,所以大脑只对反复刺激的信息加以牢记,认为这是重要信息,或者人会对非常感兴趣的信息比较容易记住,这就是逼着学和主动学,学习效率差异巨大的原因。

最容易忘掉的就是那些没有联系、单独存在的知识,比如针灸,最容易忘的是取穴的穴位位置。好在这些知识是最好学的,就在书上随时都可以翻。现在还有很多APP小工具,比如“灸大夫”,上面还有动画视频教怎么取穴,忘了就看一下。其实每忘掉一次,在潜意识中就已经留下印象了,忘一次翻看一次记住了,再忘一次再看一次,经过三到五次反复之后,这个知识一般就忘不掉了。而且经过忘掉的知识再学会记住的,这类知识就特别容易转化为能力。

以前说过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是知道该怎么做,能力是到时候能反应过来,成为一种自然反应。就像是中国武术现在为什么不能搏击了呢?因为不练实战、对打、厮杀。就算是自由搏击的选手,把他送到战场上也不行,因为不练厮杀,只练博弈。不练什么就没有什么能力。忘了又记住本身就是一种练,中医能力的练就是不断在脑中思维、记住、忘了,得在脑中反复推敲与不同的知识进行联系,这种联系格外重要,已经不止一次强调这种思维方式非常重要。思维方式决定了运用这种知识的方式,决定了能力。当这种思维方式渐渐形成并固化之后,就会不知不觉的用这种思维方式解决同类事物,会拿中医的理念、观念、思维方式去解决世间的问题,这当然需要很长时间的熏陶培养。

比如说最近关注度特别广的张扣扣事件,为母报仇,灭人满门。同一个事件就有他的多面性,尊重法律意识的人对这种行为肯定是持否定态度的,毕竟犯了法。可是尊重孝道人情的人,又认为他这种行为有情可原,没有伤寒其他的人。喜欢武侠的人又觉得这是个真英雄、真汉子。不同的观念有不同的解读。如果用中医的思维,怎么解读这事?放在和平年代,这种行为肯定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但如果放在战争年代、动乱时期,这种能为母愤而报仇的人,一定也能为这个国家投身抗敌。他就像一味猛药,用对地方就能救命,用错地方病情就会加重,所以在什么情况、什么环境下,运用某味药是正确的或者是错误的,取决于那个环境。没有绝对正确的药物,也没有绝对正确的穴位,只有用对的药物和穴位,这就是中的思维。虚了就要扶、补;实了就要攻、伐;寒要用温热法;热了就要用寒凉法。咱们不会单纯的用一个角度去判断这个事物,这便是中医养成的思维方式。

不但药物如此,天气、季节也是这个道理。春天万物复苏,天地转暖,有些人的身体就渐渐好起来了,可是有些人却在这个时候更容易发病。同样是治寒证,表有风寒可用桂枝汤,但是里有风寒,桂枝汤就不行了,就要用四逆汤。

四逆汤的道理之前讲过,此处不多说。三味药:附子、干姜、炙甘草,主要是来温热少阴、进而温热太阴用来治寒。用针灸取穴怎么治里寒呢?有两种办法:

第一种是用艾灸,灸神阙穴、关元穴、足三里穴,尤其是直接灸神阙穴和关元穴,这股热量可以直通少阴。艾草的力量本身就具备透散之力,再借助燃烧的热量,直接针对少阴治里寒,这是临床最常用的方法,简单直接。

第二种:通常咱们会在艾灸的同时加一些通行的力量。寒主凝结,天冷水会结冰,在人体也是这个象。过于寒的地方气血不畅,所以会辅佐有助于通行的穴位,这种穴位非常之多,可以根据情况来选。比如这个患者少阴寒证表现的主要是胃家的一些症状:胃疼、肚子疼、腹痛、腹泻,那么就在脾经或者胃经上加一个具有通行力量的穴位。

还记得上一节提到过五俞穴,井荥输经合的经穴具有通行的力量,这种通行的力量是持续、缓慢、长效性、长距离的通行。与之相呼应的是井荥输经合中的荥穴,荥穴也管通行,是短距离快速,类似于爆破性质的通行。所以经穴和荥穴都有通行之力,但是两者的属性又有区别,打个比喻用于理解:要开山修路、清理垃圾,用爆破炸石头,或者用高压水龙头冲洗污泥,这是荥穴的功能:定点、短距离、高压开散之力。爆破碎裂的石头渣,需要用车拉走,这就是经穴干的运输:长距离通行,或者把他比喻成水渠,长距离输水。如果用一条河流来比喻,荥穴就是瀑布,压力很大,激流冲刷直下;经穴就是缓流段,水势平稳,慢慢流通,但流的长、流的远。

可以根据荥穴和经穴的特点来选择用什么方式解除寒邪的瘀滞。同时人体有十二正经,十二正经各有自己不同的特性,也可以利用这个特性来选择,以修复哪个藏腑,恢复哪个藏腑功能为主。比如少阴证,四逆汤证,寒证,以影响小便或影响生殖能力为主,那肯定要选择肾经上的穴位,肾主生殖、肾主水,或者膀胱经的穴位,膀胱和膀胱经也主水。

另外,如果四逆汤证的患者表现的是腹泻为主,选择胃经和脾经上的穴位,或者选跟脾胃相关的募穴、俞穴、近取穴。明了这些道理就可以灵活取穴加以治疗。经脉疗法(刮痧也是经脉)针灸,确实比汤剂易学易用。

举个例子来融会贯通。少阴主藏,受寒邪时间久了之后,极容易影响肾主藏的功能,藏而待发,受损之后藏的是邪,发又不顺利,心肾相交必然受影响,所以少阴病时间久了一定失眠。这样一个少阴里寒的四逆汤证同时加失眠的病例。

一说失眠就跟神志相关,既然跟神志相关,那要选心经的穴位。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心经有很多穴位,选哪个?看在有里寒的同时有没有上焦虚热,如果有就要把虚热收敛回来,最合适的穴位之一就是通里穴,因为通里穴是心经的络穴。络穴可以沟通阴阳表里二经。看名字:通里,能往里通,自然能把上焦的虚热,把神收回来。为了增强安神的效果,再加一针心经的原穴神门穴。

原穴的属性是这一经的经气会在原穴先停留注入、后通过,因为先停留注入所以就有加固这一藏腑功能的效果。刺任何一经的原穴,都能加强巩固这一经所对应的藏腑功能。同样的道理,因为在原穴经气停留、注入、通过,那么原穴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这一藏腑的虚实情况、有没有病。比如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手按下之后,指下松、软、绵、无力,肌肉萎缩,瘦削,这肯定是肾虚。反之按下后里面有疙瘩,代表肾里有邪气停留。发现这种情况,可以再诊断一下后背的肾俞,如果肾俞同样有异常,确诊无疑。只是平常不用穴位来诊断,主要是操作不便。

前辈医家教了一种配穴方法,就是原穴和俞穴配一起,俞原配穴法。所依据的原理就是这里说的。各藏腑都有其后背的背俞穴,又都会有其原穴,这两个穴位合用,势必会很强的激发这一藏腑的功能或这一藏腑主管这条经脉的功能。临床配穴不仅是同一藏腑的俞穴、原穴合用,也可以不同藏腑的俞原组合。

比如想让肾水涵养肝木,就有很多种组合方案。肾经的原穴配肝经的原穴,可以达到水生木的目的。肾经的背俞穴配肝经的背俞穴。或交叉组合:肾经的原穴配肝经的背俞穴、肝经的原穴配肾经的背俞穴。

这种背俞组合配穴的核心思路就一条:井荥输经合是有五行生克属性的,如果你希望有生克制化的功效,就选五俞穴的井荥输经合。有五行生克的属性就有补泻的属性,所以当咱们想要明确的补或者泄的时候,多会加入五俞穴,考虑他的五行属性。而后背的背俞穴没有井荥输经合这么明显的五行生克补泻的特点,更多的是即能补又能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