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条文96~104 小柴胡汤的证治运用(3)

九六、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岑,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鞕者,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服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九七、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九八、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九九、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一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一0一、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证而下之,若柴胡汤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一0二、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一0三、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一0四、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柴胡加芒硝汤方

柴胡二两十六铢 黄芩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切) 半夏二十铢(本云五枚,洗) 大枣四枚(擘) 芒硝二两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上一节讲了小柴胡汤的配伍理法,说了理法就得说药物的考证。因为抓药的时候,势必会遇见一些问题,比如方里的半夏,使用姜半夏还是生半夏?生半夏药店是不卖的,因其性质燥烈,水半夏经常被用来冒充干半夏,咱们用的是旱半夏。到药材市场转一圈,会发现大量的姜半夏或者法半夏都是用水半夏炮制的,而不是用旱半夏。

半夏

旱半夏跟水半夏区别是什么?

第一个区别是价格,旱半夏会贵很多,可是咱们更在意的是药性,水半夏没有旱半夏那么强烈的燥性,燥力不强。可是咱们用药用的就是这股燥性,也因其燥性太强,药店都不让卖。这是因为旱半夏一旦用错,很伤津液,可出现伤到咽喉部的粘膜,伤的轻了,用生姜、干姜使得津液一回来就恢复了。伤的重就有可能真哑了。不过大家不用担心,这种吃半夏变哑巴的事只在书上见过,我在现实中没见过。不过用半夏后嗓子出现不舒服的事还是遇见过的(这种情况很少),但基本半天到一天,最多两天就自行恢复了。水半夏没有这种燥烈性,所以不会有这种副作用。

第二个区别:燥烈性不同,开散性也不同。旱半夏有非常明显在气分上开散的功效,虽然也能治有形的痰,但主要功能还是通过燥热开散,治气分而化掉有形的痰,总结一句话就是以气化而化有形,这点是跟水半夏最根本的区别。水半夏长在水里面,本身就能抗脏、水、污,泥,所以水半夏更倾向于直接化有形的痰湿。气分开散、气分肃降等气分功能,水半夏都没有。

所以最核心的区别就是,如果想从气化的方向来治痰,用旱半夏;如果想直接攻消有形的痰,用水半夏。因为这点的不同,所以在临床治证上遇见恶心、呕吐、头晕,处理这些症状的时候,旱半夏功效远优于水半夏。水半夏即便有功效也非常弱,也是间接的。但是如果想化解顽痰、老痰、有形之痰,水半夏更合适一些。把有形的痰化掉之后,不再阻滞了,于是不上逆了,那么头晕、恶心这些症状就下去了,这是他的间接功能。这是为什么有些人用姜半夏治恶心、呕吐也会有效的原因,因为除了水半夏通过治痰反过来间接治疗恶心、呕吐之外,炮制中还放了生姜,对于有水湿的恶心、呕吐,生姜也是有效的。

旱半夏是圆的,白色,平均像小拇指甲盖大小,最大的有大拇指甲盖那么大。所以凡是个头太大的,肯定不是旱半夏,要么是天南星,要么是水半夏。像这种冒充还算有良心,因为药性大致相同,至少都是化痰用的。所以说如果你想把病治的相对有把握,所有的药材还得自己备置,直接去药店抓,会遇见各种各样想不到的因为药材造成的毛病。现在各行各业都有分工,大环境如此也就只能随行就市,但这些道理要知道。当出现问题的时候,至少要考虑是不是药材造成的,所以这一节就着重说下药材的考证。

天南星冒充半夏,分辨的方法特别简单,天南星个头很大,最小的天南星也比半夏大。从外形上看,天南星明显发扁,又大又扁。而旱半夏又小又圆。

再补充一个知识点,如果实在因为半夏烦扰,也不知道药店抓的质量好不好,索性就用浙贝替代半夏。我在临床中反复试验过,浙贝在气分开散方面不如旱半夏,但也有点功效;在降逆肃降的功效上,浙贝跟旱半夏差不多。浙贝也有化痰的功效,尤其不会出现半夏伤到咽喉这种情况,没那么燥烈。所以只有一种情况不好代替旱半夏,就是:要的就是这股强烈的燥烈性,浙贝的燥性不够,除此之外都可以用浙贝来换旱半夏。这种替换的本质其实就是放弃一定的疗效来追求安全性或者广谱适应性。一个小技巧,供大家参考借鉴,不能照搬。都是先明白道理再去选择,而不是生搬硬套,照搬着用经常是无效的,即便有效,你也不知道背后原理如何。

柴胡

柴胡的产地特别多,药行还分为南柴胡、北柴胡,后来还出现了银柴胡。势必会面临一个问题,到底是用南柴胡还是北柴胡?肯定不用银柴胡,银柴胡是清热的。经过这些年淼叔把各种柴胡用了一遍发现,只要不是银柴胡,南柴胡、北柴胡都可以。所以必须向你的供应商问清楚。有的时候药行的称谓跟医行是不一样的,而且貌似不同的药商,他们之间的称谓也并不统一,所以尽量找两三个固定的药物提供商,更容易交流。

至于咱们医行,北柴胡和南柴胡哪个更合适?各有各的说法。我个人更习惯用北柴胡,但有的同行更习惯用南柴胡。因为南柴胡的药性相对比较平衡,而北柴胡如果用错了计量或方剂,有时会出现一些疏泄过度的不良反应,比如拉稀、腹泻。因为疏泄过度会拉的更厉害。本来开柴胡汤是为了治腹泻或恶心,疏泄一过度,反而吐的更厉害,拉的更厉害。虽然在医生的角度说,加强疏泄可以帮着尽快排邪、疏通,这属于一种正邪相战的反应,可是患者却会因为症状加重了不高兴。所以医生会不知不觉的选用一些更安全的方法,哪怕慢一点,这也是被患者反逼成这样。十个患者里总会有两三个因为不理解而跟医生闹事,久而久之,医生越老胆子越小,行医十年之后,肯定越来越偏向于稳稳妥妥的慢一点、稳一点见效,别出现强烈的正邪相战反应,弄的医患关系紧张。

关于柴胡的应用,我个人的建议是如果你用某种柴胡,就永远用某种柴胡。因为他的疏泄力确有不同,导致你的用药剂量就有所不同。淼叔说的所有关于柴胡剂量的运用,都是指北柴胡。想来是因为北方比较冷,气候环境不如南方好,各种干旱、寒冷、大风,所以北柴胡的药效更加彪悍,就像北方人更加彪悍一样;而南方风调雨顺,气候湿润,相对温暖,所以人跟药一样都相对平和。

如果要是图便宜,用柴胡苗都可以,但用量就要加大很多。

人参

肯定不是东北参。三阳证本身就不用那么补的人参或者西洋参,用了也不对。只是帮着巩固中土,目的不是为了往里补,只是巩固一下,防止柴胡、半夏升散过强而消耗中土的气和津液,所以就不选择明显有入里、内补倾向的人参或西洋参。

现在临床很多都是用党参来替代人参,因为党参没有人参那么强的内补性,但党参仍然是内补的,有往里、往中土巩固的倾向。所以临床中会发现,如果党参用量特别大,遇见郁滞体质的人,会加强他的郁滞,不管是腹胀还是两胁胀。不过正是因为党参这种微弱的内补性,才是咱们要的力量,药效微弱加大用量就可以。可是最近党参,十年来价格涨了十倍。十多年前党参经常能买到几十元一斤的,现如今动辄上百。那大量用党参替代人参的做法就不经济了。

说的人参指的东北参,习惯说人参的时候默认是东北参,以后出现的时候都这么理解。当然心里要知道,东北参不是《伤寒论》里的人参。

有没有一种参可以替代人参、党参?因为毕竟有些人不需要用这种具有内补性质的药性。比如有内热和内郁的,不管是气机内郁、还是痰湿水饮的内郁,遇见这种情况就用沙参来替代。沙参具有补津液和些许清热的功效。

淼叔说到沙参通指北沙参。还有一种南沙参,有点驱痰的功效,可以像桔梗一样刺激肺、气管排痰。现在很多同行在白虎人参汤中就用北沙参来替代原方中的人参,效果可以保证。因为白虎人参汤的人参就一个目的:补充津液,这时候如果用了东北参就要坏事。本来就是白虎汤证,阳明内热炽盛,再用东北参往里补,可能都会吐血或者烦躁不安,更甚至热盛扰神而影响神志。

炙甘草。用生甘草替代也可。

。不论产地、大小,按剂量算就可以。枣是将津液固摄到肌肉 藏腑的细胞组织里,是有固摄作用的,所以当某些病情偏于郁滞的时候,枣的量不能大,否则一边想开散,一边又固摄,两边有冲突。小柴胡汤里放枣是防止把津液给散的太厉害,伤到津液,所以枣在这里就是后援补充的功效,不能成为主角。如果枣的量放的特别大,对于某些患者的体质可能就打不开、开散不了,所以有用完之后患者腹胀的情况,那就知道枣的用量大了。

我遇见过一个患者,她如果当归四逆汤中不放枣,吃完就烧心、烧胃,或者全身烧的慌,加上枣就没事。就是因为枣能把身体组织细胞里的津液给固住。但是这只是个案,并不是说所有的患者只要不加枣,用了细辛都会燥热。

考证说这么多,不花太多精力,临床遇见问题的时候再去找原因。有的同行在考证上花了很大精力,咱们就把他的临床结果拿过来借鉴就可以。咱们不去做这么细致的工作,因为人的精力有限,经常能遇见考证的结果也不能百分百确定,甚至没法考证出真正的结论。药书、《伤寒论》上这么多药,一一考证的话可能一生都得搭进去,所以咱们去查资料,找那些有环境优势的同行考证的结果。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一个年轻的世家中医,他考证旋覆花汤中的“新绛”是什么。现在的中医基本用茜草来替代,但是显然茜草跟新绛不是同一种东西,从用量就知道不是同一个,用刀刮点沫,少许就有活血化瘀功效,茜草不可能有这个功效。经这个同行考证发现是一种脂类,叫“降真香”。并且做了很多临床试验,发现临床效果非常明确。而降真香在市场上当做装饰品卖,就像琥珀,琥珀也当装饰品卖。像这种考证,咱们就可以借鉴。

还有些考证意义不大,比如在方后会看到“㕮咀”二字,有人说是用牙把大块药材撕碎,有的人说㕮咀是斧头和案板把药砍碎。考证后发现,不管是牙撕还是斧头剁碎结论没什么区别。

还有些同行,常年的经验告诉他怎么能提高疗效,这些是可以借鉴的,就比如麻黄去节、麻黄先煮。去节是因为节那点不好煮。把节点去掉后,麻黄的截面是空洞蜂窝状的,药效更容易煮出来,所以去节的考证是把节截断,更容易煮透。不管这种考证是不是书中愿意,但是他的这种做法是行之有效的,可以借鉴。按照同样的逻辑,需要去皮尖的,不是真的把皮尖扔掉,而是把皮和尖都凿碎以方便煮透,所以杏仁去皮尖、桃仁去皮尖,桂枝去皮就是给弄碎了,让皮肉分离,这样更好煮。看完之后,不管说的是不是原文中祖师爷的意思,但是经过他多少年验证过的,是有效的处理方式。咱们一切以效果为前提,而不是考证学问。咱们不是做学问,而是去解决问题。做学问要刻板严谨,解决问题要提高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