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条文96~104 小柴胡汤的证治运用(4)

九六、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岑,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鞕者,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服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九七、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九八、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九九、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一00、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一0一、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证而下之,若柴胡汤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一0二、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一0三、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一0四、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柴胡加芒硝汤方

柴胡二两十六铢 黄芩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切) 半夏二十铢(本云五枚,洗) 大枣四枚(擘) 芒硝二两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这节讲一讲学习中的方法论。学习和临床能力不一定是一回事,得注意其中的方法论,因为咱们现在的学习方式,不像过去跟师学习7~10年,学习既是临床。咱们是通过看书、听讲来学习临床能力,实际上就有点纸上谈兵,而且咱们还必须学会:怎么从纸上谈兵学会兵法。这就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论。

怎么把书中的知识、老师讲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临床实际能力,这中间有一道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功的跨过去。淼叔这些年的教学经验是:教学成功率大约十分之一。这还是淼叔很认真的教学生,并且收的学生少,从不上大课。像那种老师在上面讲,下面几十个学生,人手一套教材的大课模式,教学成功率就更低。因为完全忽略了知识和能力之间的鸿沟,并且非常不幸的是,几乎没有任何教材讲这条壕沟的存在以及度过的方法。一句话,怎么把书上的知识、别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这便是方法论,是必要的练习。

这个课跟下来的听友和学生应该并不陌生,咱们一直强调要在脑中反复推演和思考。不断的推演和思考,当熟练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形成自然而然的应答反应。看到脉、症,大脑立刻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这种能力的形成,要么跟老师7~10年,不断在临床中去学;要么就是自己反复思考、反复推演。咱们着重讲的就是推演的过程。

怎么通过小柴胡汤的条文来学习其运用?这跟临床是不一样的。不同之处:

看条文的时候,先知道这是小柴胡汤。临床的时候,把方子得出来已经是最后一步了。

读书的时候,书中所列的是其规律性的或典型的症状规律,包括脉色症,临床中遇见的是不那么典型、杂乱无章的、各种病混在一块,各种病向外表现出的各种症状,条理需要自己去梳理。

讲课或者看书的时候,书上每次只讲一个问题,一个证治,一个方剂,一个条文。现实临床中患者得的病可能是多个病。

大致捋一下,就能发现读书、教学和实际临床之间的壕沟,真不太容易跨过去。这些学习的方法之前零星的讲过,这次借着讲小柴胡归总一下。

首先,学条文的时候,先知道是小柴胡汤,然后再看条文写的什么症状,所以先必须讲清楚原理所在。知道了原理,又知道了这是小柴胡汤,那么在读条文的时候,更多的是在品悟他的诊断。为什么小柴胡汤证会出现这些脉象、症状和色诊,进而不断的反复思考,直到临床实践中遇到这些症状的时候,立刻就能反应:根据咱们的理论,这就是小柴胡汤证。

这个道理类似于当代武术家的实战能力不行了,为什么不行?因为不练实战。为什么不练实战?当代社会的法律容不得街头斗殴,所以武术的功用就不再是防身和御敌,而是表演、健身,因为没有实际运用的需求了。可是中医不是,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中医的实际运用需求才是他实际生存的道理所在,中医不能变成表演。

先前的课程,淼叔主要是把这套整体观中医的理法向大家讲清楚。知识量相对密集,所以有些听友反应不太容易懂,那后面的课程就略微调整一下。还是讲整体观理法运用,但是加进去更多辅助理解的东西。对中医的理解,不要局限于书本,看天、地、人、人情世故、社会,其中都有中医的理,这些理都可以拿过来用。然后通过中医的学习反过来影响你的处世观和思考方式。

以前有位老师跟我说过:上大课才会一本正经的只讲知识、只讲医;而对身边带的学生则是无所不讲。就是通过这些天、地、人身边的事物来慢慢品味中医的理。私下授课讲的内容很杂,很多不适合在公开课上说,比如说算卦,算卦中用的很多思维方式和技巧,中医也是照样用的。比如风水,风水用的原理跟医家的原理几乎是一样的,算命也是。什么原理?淼叔在这里简单说一些,更多的东西以后有机会再讲。

人体健康,如果总结一下,有这么几条:

气血得通畅,简称通畅。

各脏腑之间的阴阳水火要平衡,简称平衡。

在通畅和平衡的前提之下,才能做到稳定,进而稳定的、通畅的、平衡,这就是健康。

按照通畅、稳定和平衡的标准拿去算命,好命就是这个标准,好风水也是这标准。诸如那些横发横破、大起大落,一时富贵在外人看来羡慕的不得了,可是以医家的角度看,那些突然爆发的其实是种病,只是这种病爆发在让他发大财了,横发基本就避免不了横破。

什么是好命?什么是好的身体健康?一点一点、逐渐的成长,成长的过程中符合平衡、通畅、稳定,这样才能缓步的增长,缓步的增长才能较长时间维持健壮,健康。健壮一段时间也会衰老,然后再缓慢的衰老,这就是我们追寻的真正的健康,这个原理可以放之于四海皆准。不管你是做学问、做人,还是工作,下到治病,中间治家、治公司,上到治国,都是这个标准。不能横发,横发必横破。

所以大家想一想,那些宣传几天之内能学会的,能让你技术突飞猛进的,几天学不会就如何如何的,自己品味品味,咱们不多说。到现在为止,多少人还相信能一夜暴富,更何况追求学问呢?当然希望快,迅速的学成医术、迅速的发财。想一想那些横发的中医,特别出名,天天上电视的,后来有几个没横破的?

咱们可以非常负责的说,下足功夫,三年左右,可以治一般的常见病,这就已经很不错了。这指的是你还没走太多的弯路,并且非常用功。因为还有一个文化熏陶的问题,这是没法一蹴而就的,还需要练习条件反射似的应答反应,这也没法一蹴而就。甚至可以说从学校中学到的那些学习方法,任何一个方法,都不能拿来学中医。当你完成了文化熏陶,还有条件应答反应的训练,自然而然就成了。

咱们解读《伤寒论》,不是为了解读而解读,而是为了贯通从理论到诊法和治法三者的融合。你对条文上的症状、方剂、方药、药味的解释,一定是建立在你的诊断上,而诊断和治疗一定是建立在你的理法体系上。但这问题又来了,不同的方法论会诞生出不同的研究方法。中医有这么多流派,对《伤寒论》的注解非常多,不是统一的方法论。可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又很难去选择到底以哪个传承,哪个老师的思想做为贯彻始终的理法。咱们势必会遇见这些困难,所以淼叔的课程,一开始着重于理论的讲解与讨论,一开始可能不是特别懂,或者即便懂了也不太会用,所以后面的课程更多的去进一步讲解这个理以及怎么用。如何用这个完整的理论去统一和贯彻所有的疾病,而不是就一个病学一个病,那一辈子学的也都是零零散散的东西。

当然,并没有去贬低零零散散知识的重要性,知识永远是零散的,关键要把这些零散的知识统一成一个整体,就比如大家熟悉的胡老的六经方证,就是通过六经把零散的方证统一起来。少了六经的统御,就是日本的汉方。日本人已经在细节处下手了,下大功夫研究细节,所以他们在细节上又能有一些相当好的研究成果,咱们直接拿过来用就行。因为你有了理法的统御,一看就能会,并且会了就能用。

咱们也会时不时的提两句、讲两句六经方证的东西,但是淼叔最想讲的是脉色症三参求证的套路。这是淼叔十多年的总结心血,并非淼叔独创,咱们的前辈就是这么用的,但是他们没给讲清楚,或者说他们的讲解不太适合咱们这些学科学长大的人。而淼叔干的事,其实就是把这些前辈的思想转换下语言,按照如今的大白话,当代人的思维方式再阐述一遍。

这节聊了一些条文外的题内话。下节开始一条条的说条文,有了前几节理法的铺垫,再讲这些条文就很容易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