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条文96~104 小柴胡汤的证治运用(6)

接着看条文九六的方后,方后很重要,应该怎么学习?以方测证、以药测证。通过给出的症状、药味的变化,反过来推敲是个什么病。然后脑补出脉色症都可能出现哪些情况。临床中每个人的症状因人而异,但是不出此范围。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岑,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鞕者,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服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 上面的条文提到过胸烦,心中烦,此变化是烦证为主症特别严重,什么原因变严重?不知道。

看药味的变化,把半夏、人参去掉,加栝蒌实。言外之意就是告诉读者病机是什么。需要分析一下半夏、人参、栝蒌实的药性。

人参:去掉后,巩固中土之气的力量弱了。因为胸中烦,说明邪气不在胃,在胸。祖师爷说胃用的是“心下”。

揣摩了病位,再考虑病性。把半夏去掉加栝蒌实(全栝蒌),祖师爷的习惯是有痰湿水饮造成的恶心呕吐,喜欢用半夏,自然是痰湿水饮犯了胃才会吐。在治肺证的时候,也是可以用半夏的。去掉半夏,可能此证的主要病机不是痰湿水饮,或者半夏性燥,此病不需要那么强的燥性。栝蒌实的功效主要是开散,开散力比半夏强。半夏是以燥力治痰湿水饮,而栝蒌实是以开散性治痰湿。

所以这方子去了半夏和人参,首先药力减轻往中土走。加栝蒌实是为了加强开散力。不用半夏要么是在避免半夏的燥性,要么是没有痰湿水饮。可是栝蒌实本身是治痰湿的药,所以此证还是痰湿,只不过不需要这股燥力。再引申一下,不需要燥力,很有可能这个患者伤了津液,而栝蒌实有润性。

这么一捋,思路就清晰了:此患者有痰湿结住,津液还不够,结的部位在胸中,到底在肺还是在心?如果号脉就能号出来是左寸还是右寸。但是在条文这里,就没有必要往下说了,因为不论在肺还是在心,都可以用栝蒌实来解,因为栝蒌实性开散。为什么不用追究在肺还是在心?可以参照《金匮要略治胸痹篇》,里面有很多栝蒌实配半夏的组合,而那些方子在临床中经常用来治心脏病,也经常用来治肺病,因为心肺一体。痰湿结住了肺,会影响肺给心脏降温的功能。痰湿影响了心,会影响心脏给肺增温,蒸腾津液的功能。而从去掉半夏,防止燥性来看,可能是心火偏盛,造成了肺家津液不足,所以去掉燥性的半夏。

通过三味药的变化,去掉两味,增加一味,就能分析这么多东西。这种分析方式被称为以方测证或以药测证,是研究中医、学习《伤寒论》必须掌握的思维方式和技巧。

再拓展一些知识运用。刚才说如果号脉就能很轻松的判断出是心脉异常、还是肺脉异常。如果是心脉异常,心主血,心主热,那就加一味丹参,加强心血供应,活心血。或者用蒲黄。因为心脉现实象,不是有瘀血就是有热。

如果确定是热更明显,比如舌头特别红;再结合上脉跳的特别壮实;还口干口渴,热证非常明显,可用苦参或者黄连来清心火。黄连这个药不能久用,久用会将热敛于里,本来就结住了,再往里一收敛,热陷于里,很麻烦。这时候加活血的药,像丹参、蒲黄,只要保证心脏的血不断的加强输出,热就结不进去。这些顾虑都是有道理的,一定会遇见这种顾虑落实到某人身上的情况。用药永远是以偏治偏,方法都是偏的,所以要求你的理要合乎中道,称之为“中”,中医这个词特别好,虽然是近代的词。

接着拓展思维,思维方法比知识本身重要。这种加减变化,是在小柴胡汤里加减变化,所以脉象极有可能带弦象,柴胡证、少阳证脉弦是高概率脉象。补充一句:不是小柴胡证、少阳证只能见脉弦。就比如这段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如果是心火炽盛,很有可能现出脉实、脉大、脉洪或脉滑大。注意:咱们在讲脉法的运用。脉色症三参求证,脉是放在第一位的,脉会明确的告诉你,当前主要需要治哪,哪里是虚的,哪里是实的;该先治虚还是先治实,治哪里的虚、哪里的实。

接着往下拓展思维和运用,这是在教大家怎么去思考。以后不可能每个条文都这么拓展,只是做个演示,以后要自己去拓展。

同样此证,如果现出了肺脉的异常实象,肺主津液,肺的里头能存痰,这种实象一定是有痰的。前提是去了半夏和人参,去半夏主要是避免燥性,之所以去掉燥性,肯定是伤津液了。用又能润、又能化痰的栝蒌实。

经方有一边润,一边化痰的方法,就是半夏和麦冬的组合。这个组合一定是麦冬的量要远远大于半夏,如果是一比一,吃完还会燥;甚至麦冬两倍于半夏,都显得燥,所以这个量不太好控制。麦门冬汤里麦冬和半夏的比例是7比1。

如果这个方法用不好,也有别的方法,放杏仁、或大贝、或天南星、或水半夏。

天南星也是化痰的,但是燥性没那么大。

水半夏没那么燥。在水里长的,所以本身又能抗水。尤其水半夏化解凝结的痰,效果优于生半夏。

所以可供选择的药物就非常多。比如肺脉现出滑大、滑实之象。肺里有痰,又伤津液,又结住了。要一边润,一边化痰,就可以用水半夏配栝蒌实。还有个经常用的化痰药兼有润性,就是川贝母。浙贝母称之为大贝。所以此证也可以用川贝配合上栝蒌实。这就把脉和药结合起来,就是把诊断和治法结合起来了。

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口渴,把半夏去掉,这用意很好理解:半夏性燥,这个渴肯定伤津液了,所以加上了人参,在原来的量上加了点变成四两半,加栝蒌根。经方中的人参是能补津液的,栝蒌根也经常用来补津液,所以这段特别好理解,是伤津液了。病位是什么?人参用四两半,就知道是中土的津液亏了,因为跟中土相关,那就是脾上的问题。肯定不是东北参,这种情况用北沙参是最好的,用党参都不太好。因为北沙参有很好的补津液的功效。

接着拓展思维,还是这句话,如果没有后面“栝蒌根四两”,只有“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那就有了第二种可能性:是因为中土中气虚了,运化不开而产生的口渴。如果是这种情况,可以用东北参补气。

大家想一想这时候会有什么脉?中气虚,同时还有少阳柴胡证,最容易想到的脉是弦中带弱,弱而弦的脉。病位在哪?人参都用到四两半了,最容易想到的脉位是右手关脉,这就是把脉法结合起来思考,不离这个思维框架。说起来都特别简单,用起来其实也是简单的东西。咱们的学习就是把这些简单的知识学会灵活运用,就这么简单。

接着说脉,左关肝脉弦,右关脾脉是一种虚像,也符合这种脉症。

再进一步思考,就可以自己整理出脉色症的运用,像方证一样的公式化套法。比如号到一个脉,如刚才所说,脾脉是弦中带虚,一看舌象是虚象。气虚肯定是虚象的舌头:色淡、苔白,但不应该太厚。舌苔可能会比正常的多一点,因为脾太虚运化不开,湿气化不开就会表现为一层较满的舌苔,但不能厚,厚了就是痰湿。

虚满的白苔、颜色淡、脾脉虚弦、同时症状口渴,这就是小柴胡汤去半夏加人参四两半,也可以把栝蒌根加进去。方证对应的套路就是这么来的。每一代、每一位的方证大夫就是在不断总结这样的公式化运用,然后传给学生,这样的技巧越来越多,形成了方证的简便化运用套路。

咱们的脉色症相参的套路也是这么来的,再怎么变化,表面看着很不一样,内核其实没什么不一样。

若腹中痛者,去黄岑,加芍药三两;腹痛又去黄芩,黄芩是寒凉性的,但不是寒证,因为加芍药三两,芍药是治虚的,是一个虚痛。这里给出了小柴胡汤治疗腹痛的一个临床常用技术。不禁有个疑问,既然是虚痛,用了芍药,为什么去掉去热的黄芩?芍药是补阴虚的,有了阴虚,人更容易现出虚热,有了虚热,加黄芩应该是对路的。答案往往就在问题里,这个问题本身就给出了答案:阴刚开始虚,还没形成虚热,如果形成虚热了,一定要用上清虚热的。或者刚形成了虚热,这个虚热还不需要把他清掉,只需要把阴虚解决了,虚热自己就收回去了。在研究《伤寒论》的时候,是不是经常没有思考到这种深度?实际上,思考到这种深度也没多复杂,看咱们这么一步步分析下来,也很简单吧。

若胁下痞鞕者,去大枣,加牡蛎四两;用牡蛎去除胁下痞硬,显然是牡蛎的功效。《本草乘雅半偈》有句话:敛水之融,摄山之结。牡蛎可以敛水、敛阴,固摄阴、固摄津液,固摄津液的同时能把津液里的郁堵给清掉。后世称之为咸能软坚、软坚散结,叫做“摄山之结”。所以胁下痞硬是痰湿水饮影响了少阳。倒过来说有可能是少阳郁堵之后,把水道堵了,形成了痰湿水饮。这两种不同的角度,治法都一样。同一个事物的两面。

为什么去大枣?大枣能固水,这里是要去水的。咱们以前说过大枣跟甘草的区别是:大枣能固摄细胞中的水、组织中的水,肌肉、藏腑里的水。显然这里不能固摄了,所以要去掉他,因为里面已经堵上水了。

接着问一个问题:甘草也能固摄水,怎么不把甘草去掉?在学《伤寒论》的时候,多去提问,自己去找答案,你能问出足够多的问题,就能找到足够多的解答,水平就能得到足够多的增长。答案就在小柴胡方的结构。人参、甘草、生姜和大枣的作用是后勤补给。甘草配上大枣是要补固津液,现在津液多的瘀堵,影响了少阳的正常功能,所以大枣去掉,只剩下甘草,那么整个方子的平衡性就发生变化了。半夏本身就能去水,而且以其性燥著称。生姜也能去水,能去胃肠道的水。现在力量不够,又加了牡蛎软坚散结攻水,整个方子去水的力量明显加大。这个水是水结,是用茯苓那种慢慢疏导的方式解不开的水结,可以理解成堵的更厉害。这么强的攻水药,会不会伤到津液?有这种顾虑,所以甘草留着,巩固一下做反佐,本质上还是后勤。意思就是一个部队,后勤是必须的,但总不能用太多的资源搞后勤,战场上的兵就不够了。

文中给的是心下痞硬这个症状,拓展下思维,当少阳、三焦被水饮堵住了,而且是水结之饮,还有可能犯在什么症状上?循经犯两侧,胁下痞硬。如果堵在正面的胃里,胃部的肌肉就有可能发硬。既然是堵在水上,最容易犯的是水道。跟水相关的,水道才是他的本职工作。有可能会小便不利,就得利水,加茯苓。因为堵的不是膀胱,所以不用加猪苓、泽泻、车前子,非要加上也可以,只是量别太大,量要低于茯苓,否则效果会减弱。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茯苓四两量不少。当半夏和茯苓组合的时候,利水力量就会被半夏的燥力加强,半夏本身就有一些开散力,更强的是燥力,所谓燥湿利水。

而当半夏跟牡蛎组合,牡蛎是开结的,半夏又是开结的,所以开结的力量就会被放大。如果又需要开结,又需要利水,就把茯苓跟牡蛎组合。如果犯膀胱水道,表现为前列腺的毛病,加上更加能够开结水道的石苇、瞿麦。之前讲水饮病的时候提到过栝楼瞿麦丸,就是这个套路。这样知识就联系起来了。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服微汗愈;这是太阳表证,这个组合就是柴胡桂枝汤。实际上临床遇见这种病,用柴胡桂枝汤来解,之所以条文加这句,是帮助咱们理解道理。通过加桂枝知道外有微热是寒造成的,所以加桂枝。如果在表发热是受的外感热邪,自然会搬出温病那套方法,诸如桑叶、薄荷、连翘、竹叶。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因为学过小青龙汤,以小青龙汤的基本核心药组:干姜、半夏、细辛、五味子,这时候再看加了干姜、五味子,原方中有半夏,很容易联想到这个咳嗽有寒痰或寒饮。既然是寒饮,没必要用人参去补,越补越不容易去掉。同样,入中土的大枣、生姜也没必要加,如果要加上,量不大也可以。但是咱们要知道祖师爷的习惯,小青龙汤里也是不用大枣,有甘草,原因上面说过,大枣可以巩固细胞组织中的津液,现在细胞里有痰,不能巩固。

凡事都有例外。葶苈大枣泻肺汤就是要用大枣,又是什么道理?联系一下,想一想,给大家出个小问题去思考,想不通了就翻翻之前的课程,我记得讲过,在肺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