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柴胡条文搜索九

上一次搜到了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同样用咱们的思维公式总结了一下,就是哪一经的什么证影响了哪一藏腑的什么功能。某一经或某几经的什么证,这是六经方证。影响了哪一藏腑的什么功能这是藏腑学说,所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六经,第二部分藏腑。其实单独的一部分,就已经可以治病了,但是咱们把他结合到一块,在辨证的整体性和细致性上就可以起到相对的坚固。这当然是好处了。

凡事只要有好处,就一定有坏处,有光明就有黑暗,有阴就有阳。坏处就是你要掌握的这套技术学说,所花费的精力,不是两倍,有可能是十倍,关键是值不值得花十倍的精力做这件事。答案是值得的。因为只有将六经和藏腑结合之后,才能做到化繁为简。言外之意就是藏腑学说偏于繁杂,很难把藏腑学说单独化繁为简,他本身的形势就是繁。而六经学说的特点就是简,很难把简的东西丰富起来化为繁。表现在学习形式上,如果只用藏腑学说,就极容易陷入藏腑之间这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而失去层次。不知道当前从哪个角度治,是最为突出的矛盾点,从哪个层次深度去治是最合适的,因为整个藏腑学说显得更加在一个平面上,是平整的,表达深浅层次这方面确实不足。不像六经或者卫气营血,有一个深浅层次的把握,但是藏腑层次在一个平面上可以做的非常细腻。不知道该抓住哪个矛盾点是当前的突出矛盾点,怎么解决,就用六经或者卫气营血,这是六经学说的擅长。如果只学六经,不学藏腑,会变成什么情况?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病治好了,无法解释为什么好的。没治好的时候,也不知道为什么不好。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最终就会变成什么方子治什么病,什么方对应什么症,什么症状组合治什么病、用什么方。所有的学习都只在这一个极其简单的思维框架里。就是解释人体的模型太简单了,难以拓展性的思维,难以更丰富的解释这个病的来龙去脉。所谓六经的应对方式,不解释来龙去脉,哪一经有什么病用什么方,有几经的病就合几经的方,最后合出一个方,就像套公式一样,任你千变万化,我就这一招鲜。

诚然,对付绝大多数疾病,这种方法是没问题的,可是遇见那些虚实夹杂、错综复杂的毛病,用这种方法去治,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按起葫芦起了瓢,然后就不停的按,不停的起,心里就会发慌、发毛、不知所措,尤其是这些需要长期调理的病人,不是片段性的找你治疗。所谓片段性的治疗,指的就是门诊这种形式,来治什么病,我只管把当前的病症消除,之后的情况不用管。言外之意就是如果是门诊大夫,最合适的就是六经方证。如果不得已要做随身大夫,这个病从头到尾要管很多年,比如自己的家人,比如给自己治,给自己非常亲近的人治,就很快会发现六经这套学说的不足之处。

其实这么一来,无论哪门学说,都不是面面俱到的。学一门学说的时候,咱们做的事是能不能把他的优势和自己的优势相结合。这种学习方法,也不可能无限拓展,因为每融入一门理论体系,所要耗费的精力,不是一加一加一再加一,而是每融入一门,是成几何级数的困难倍增,时间消耗的倍增,所以无线的拓展,也是条死路。还是那个理,什么东西都不能太过,太过和不足都是病。所以咱们的整个理论框架是以六经和卫气营血这套学说相互结合来确定病位的深浅,以藏腑学说支持咱们更加细腻的去辨证。咱们可以去处理那些错综复杂、虚实夹杂、按起葫芦起了瓢的那些问题。咱们能看清楚,能够分析的清楚的就能治。一气周流学说做为一个动态的视角去审视病情,研究医术条文。

重要的东西咱们会以不同的方法和视角反复说。现在咱们在搜索条文,所以咱们就以搜索条文的方式举例怎么使用这种学习方法。

上一节搜索了柴胡桂枝汤和柴胡桂枝干姜汤,按照这套公式,咱们捋了一遍,比如犯胃、犯肺,这当然是已经确定是少阳证,少阳证的什么证犯了胃、犯了肺,为什么要去判断是犯胃、犯肺、犯膀胱水道、犯心?有什么用?怎么用?现在以脉的单一角度去讲述这个问题。

每次就只能从一个角度去论述,用嘴说话就永远有这个毛病,只要说出来就是不全的。举一反三,我讲了脉的道理,那你们自己回去整理望诊,比如舌象什么反应;问诊,症状上会怎么什么反应。因为我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事无巨细的全推理一遍,那咱们这个课程讲十年都讲不完。即便讲完了,那些知识也会变得非常庞杂、零散,然后真的就弄不清楚怎么回事了。因为人类的思维规律,必须先把握一个线索,把握一个框架,才能思维。这局限于咱们这种三维空间生命大脑形式的瓶颈所在。所以大量的思考推演工作是要自己做,自己总结的。老师可以给演示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框架,但是真正生产加工的活还得自己干,光凭听是听不会的。尤其是咱们这个课,不是文化普及、中医普及的大众传媒的课,普通爱好者听这个课就有点深了。当然咱们也会在课上加上一些文化的、哲学的东西当做调剂一下,因为纯粹的学术是很枯燥的。比如每节课就一板一眼的专讲专业知识,那这节课听起来就会特别累。

直接讲运用。就说小柴胡汤以及各种变化化裁。当犯胃了,需不需要加上些入阳明或太阴,就是入中土的药?在看小柴胡汤原文条文的时候,好多是不加的,单用小柴胡汤就解了,那你怎么知道单用小柴胡汤就能解掉犯脾胃的症状?最省事的方法就是看脉,看右手关脉脾胃脉的位置有没有明显的异常。有一个明确的少阳证、柴胡证的症状规律,需要用柴胡剂,这点已经确定。不能确定的是犯胃的一系列症状,会不会因为用了柴胡剂自动就好了。当号脉发现脾脉的邪气非常盛,那就预示着很有可能单用柴胡剂解不掉脾胃的毛病,尤其当脉象独显的时候,独显之处即为异常之处。比如右手关脉特别滑大、紧,肺脉、尺脉都没有,就脾脉极为异常,那就预示着单用小柴胡汤可能解不掉脾胃上的毛病。反之,右手脉的肺脉、脾脉、肾脉都有异常,异常的还都不那么严重,这往往预示着可能单用小柴胡汤就能解掉脾胃上的症状。因为分散开了,凡是邪气怕的就是抟聚,散开了反而轻,这个原则不但可以指导用脉,也可以指导望诊。而且使用望诊看这些抟聚更为直观。

就像我上周治的天疱疮案例,她的前胸后背都是一个个圆的、边界分明、非常红的疮面,第二周来的时候边界变模糊了。边界清楚代表抟聚。边界散开代表邪气不再抟聚了,不是成为一个强势凝聚抱团、特别团结的邪气。此案例用的也是柴胡剂的变方。已经不是简单的小柴胡汤证了,是结在血分,就是咱们上一节讲的热入血分,伤寒论叫“热入血室”。但是关于血室更加丰满的理论运用解释却没有了,所以这时候不得不把温病派的卫气营血学说拿过来进行整合,因为卫气营血学说有完整的病位层次。

这个患者的脉象是左手肝脉呈现一种弦中带紧的象,而且很沉、偏内倾。内倾就是往手腕中间两根大筋的方向,往中间倾,这种脉象代表邪气闭郁的很重,而且偏于里。或者换个角度,从正气的角度说,正气被压制,肝气的升发被压制的很深,还偏里、偏内,有一个术语叫做气机内陷。这个词咱们用的少,因为单辨出气机内陷还不完整。但是辨出肝的气血有热,这个热把肝气闭郁的很深,令其不得升发,郁而化热,郁的热传给心,心也变成热了。这种热显然是郁出来的,不是实热,不是会大烧的热,是憋出来的热,其深度还在血分。为什么说到血分,不是简单的营分?营是血液的运化这个层面,血是根本生成血液的能力,因为有明确阴虚的象,造血机制就很差了。肝还郁而化热,热还传到心。阴不足,血肯定就不足,供养心的血肯定也不足,所以心脉也现出一种偏沉、偏紧的代赭石象的脉,但是又明确带有虚像。因为心脉的正位应该是在中取和浮取中间的位置,现在跑到偏于中取和沉取中间,代表心也受到了压制,心一被压制,必定是兼虚证。因为要往全身输布血液和热量,这功能必定受损,所以怕冷,明明是阴虚化热证,还怕冷,这太拧巴了。

这就叫错综复杂,单用六经对着症状规律开方子,这病就很难治。因为用哪个方子?当然可以套方,比如可以这么套:

有少阴阴虚,四物汤;

还有血瘀,桃红四物汤;

血分有热,发在太阳,表现为皮肤病,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散);

然后再套小柴胡汤,疏解少阳。

这么合方一定百分之百有效,问题是还有怕风怕冷,难不成再加上桂枝汤?病人经常容易冷,主要表现在上半身更容易冷,下半身稍微好一点。冷的再厉害些,手脚都凉,下半身也凉。四逆、四肢凉,难道再套上四逆汤?这不就乱套了吗?

这些方用在这个病上,只要加桂枝、附子,病情就一定加重。别看病人说手脚怕凉、怕风、怕冷,加上热药就一定好不了。只有在整个框架、整体观下才能知道这个怕冷是因为心脏常年缺血,没有力量往全身输布热量出现的怕冷。而心脏没有力量,一是因为阴虚,不能提供足够的血,所以医院查出心肌缺血,而且很多年了。

心脏的异常功能是因为脾、太阴不能生成血,久而久之肾阴也虚了,肾阴虚时间久了,肾阳也拖累的显得不足。肝还闭郁,升发不起来,闭郁化热,这个热还郁结到血分,血分的热又传到心脏。如果没有整体思维框架的建立,对于整体病情的分析,只是对着症状开方,就很容易开出来:怕风、怕冷桂枝剂;四肢又凉附子剂,那这个病能治坏。又看出了有少阴阴虚,把四物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都开对了,只要加上附子,这病就治不好。加上桂枝多半都治不好。因为在表表现的是天疱疮,来治的也是天疱疮,可是天疱疮的这点热怎么来的?疮面是热证的疮面,非常红,可是患者又怕冷、怕风,整个夏天热到什么程度都不敢开空调,到底是寒证还是热证?只是以六经症状规律去对应方子,这个病将永远治不了。最可怕的是治不好还不知道为什么治不好。

这个患者的脉象,表现左手脉偏沉、偏郁,郁中带虚。右手脉整个都是虚的,又沉又弱,尺脉几乎摸不到。按照简单的脉和药、脉和方对应的方法,右手脉这么虚,是不是要加上人参?不行,因为左路的瘀滞非常严重的情况下,加了人参极容易出现郁而化热,气根本补不进去,反而瘀滞被加重,因为人参的性质偏补。要补不是不可以,而是一定左路脉的郁象明显改善;心脏缺血的情况,往全身输布的情况明显改善之后,如果还有明显的虚像,需要用人参才能用,当前这一步是不能用的。右路脉说明什么问题?说明在当前这个时刻,如果单凭脉和药的对应开方,也会开错。这就是为什么这个病人,她自己就是医院退休的,医院资源能接触到,中医也能接触到,但是这个病治不了。她就找不到能治这个病的大夫,好中医太难找了。对于患者来说,她不知道哪个医生能治这个病,碰到了命好,碰不到算倒霉,那么多得天疱疮的。正常的西医说法是这病基本没得治,得用激素,用很贵的营养针,一针好几万,虽然能报销但自己也得出几千,五年稳定下来才算治好,这种解释的言外之意就是西医治不了这个病。

我一看她这个情况,阴阳两虚,心肝郁而化热;血分瘀滞有瘀血;气分,阳气这块因为常年的瘀滞而消耗,也大虚;阴阳两虚加瘀滞都是难治的病。这个病能不能比较如愿的改善就取决于阴虚的短板能不能快速的改善。如果经过一次到三次的治疗,阴虚的情况明显好转,这个病就好治。如果阴虚的短板始终补不起来,这个病就难治,甚至不治了。这个患者还好,女性55岁,刚退休,平时倒也注意锻炼身体,身体情况看来还不那么差,所以阴虚较快的见改善。

第二次号脉的时候,左手脉已经不是又沉、弦中带紧的象,脉位也恢复正常,肝在中间、心在偏浮的位置,不是那种邪气瘀滞的脉象。右路的脉也不是虚到几乎摸不着,反倒是脾脉现出了明显的郁象。这个脉象就是明显改善,之前是太虚,虚到连瘀滞都反应不出来。而左路的脉,肝脉的瘀滞没那么明显了;心脉的瘀滞还有,只不过不是那种偏沉的瘀滞,而是在本位出现了一种滑而偏大的脉,本位就是浮取和中取中间的位置。滑而偏大就说明心有热,本来就心有热,只是上一回来的时候,因为瘀滞的太狠,心脉的热象都看不出来,在脉象上没有反映出热象的脉。这回有热了,心脉滑大,本来就应该心有热,因为天疱疮跟心火、心的血分热证是相关的,是病因。只是前一次病情错综复杂使得本象不现于脉上,这回本象现于脉上了。伴随的表面症状就是有一个硬币大的疮面颜色变淡,不红了,边界也开始模糊,整体疮面往回缩。

这人运气还不错,这个病我都没打算这么快能见效。我甚至打算用半年、一年给治好。因为一旦成为阴阳两虚加上虚实夹杂、错综复杂的毛病,就很难预测是好的快,还是好的慢。但咱们给治两三回之后,两周、三周后大致能知道好治还是难治,就能把底细摸清楚。显然这个患者属于不算太难治的,不过话又说回来,极有可能治好后又复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她天生的体质就是不爱出汗,加上后来阴虚后就更不爱出汗了,她的体表已经形成了一种顽固的习惯,老是闭郁的状态,这是最容易得皮肤病的体质。再加上初诊的脉象,心脉和肝脉都是瘀滞的,而且是无力的、虚弱的瘀滞,这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群体,问她查出心脑血管的问题没有,回答没有,刚检查完。只是查出了血粘稠,而且血粘稠查出的时间不短了,那这个血粘稠距心脑血管堵住有多长时间,也不好预测。只是按照西医的逻辑,血粘稠也容易犯心脑血管,是高发群体。只不过西医是从血粘稠判断出来的,咱们是通过脉象、通过望闻问切判断出来的。咱们带着眼睛、三个手指头、带着嘴就能判断,西医得用几千万、几亿的设备来判断。所以朱良春朱老就说西医不会看病,他们看病其实是科学家、工程师在看病。但是这话是不是朱老说的我也不确定,网上看的帖子,网上传的东西不一定是真的。

天疱疮的这个案例,是一个极度复杂的案例,而咱们伤寒论条文上讲的都是化繁为简的渐进方式。不可能在医书上,伤寒论上讲这么复杂的案例。可是再复杂的病情,也可以把他剖析成简单的结构去加以处理。所谓的复杂,其实就是一大堆简单的东西凑一块,就变复杂了,本质其实还是简单的。咱们说中医的本质就是简单的。不像西医,西医的本质就是复杂,怎么复杂怎么来,复杂到人力不可为了就上设备,千万级的设备不好用就上亿级的,亿级的不好用就几十亿的。就像我有个病人,正在搞质子加速器,是用来治癌症的,那一套设备就几十亿。

所有深重复杂的毛病都是由简单的毛病不断恶化,不断简单积累,治的时候自然也是把他恢复成简单的问题,数个简单问题的叠加,加以处理。因为咱们没有办法让损伤的细胞直接恢复,最终还是靠人的自愈力,就是给自愈力创造一个能恢复的环境。

琢磨一下这个事,中医治病都是创造环境让他自愈,何况学医的过程。咱们根本不可能把这套知识、技术、学问填鸭式的填给学生。老师讲的再好,能不能学成有一半因素是取决于学生自身,老师只是给创造了一个利于学习的环境,提供了方法论。咱们在学习的时候讲的是柴胡桂枝干姜汤,但是在运用的时候,理差不多,但是实际要解决的问题却复杂的多。比如柴胡桂枝干姜汤,并没有说血分瘀滞该怎么处理,可是祖师爷给暗示了,柴胡桂枝干姜汤上面一条是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汤上面几条讲的就是热入血室,这种条文安排就是告诉咱们这个热是能进血分的,但是进了血分该怎么治呢?至少在这个条文附近,祖师爷没讲,那就得联系别的条文。这种联系得不停的联系,联系的越深、越广,水平越高。

对于这个天疱疮的患者,她有少阴阴虚,少阴阴虚久了把阳气也给阻滞消耗了,所以阳也不足,这么复杂的情况,也不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原文所体现的,可是在你研究伤寒论的时候,研究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时候,所领会的治证法则,却能指导着你去治类似这样更复杂的病,尤其是把他跟藏腑学说结合之后,肝血郁了,柴胡剂加活血剂,入血分的药。血中有热,热郁于表发不出去,要发散太阳,发散太阳的热,还要清在里血分的热,血分的郁,这不就是结构的构思问题嘛。柴胡桂枝干姜汤太阳有表证,少阳枢机堵着,太阴也郁堵。天疱疮的这位患者,太阳有热堵着,热源自于血分;少阳枢机不利,表现为肝脉异常,用藏腑学说解释就是肝的血分郁住了,气分也通不了,用六经解释就是少阳,再加上少阴在阴虚的,阴虚久了把阳也拖累了,当前这一步不能治阳,先要治阴虚,不能用热药。治少阴阴虚的所有方法都离不开太阴,最终的气血是太阴生化生成的。《黄帝内经》管这个道理叫做“少阴之右,太阴治之。”这些拗口的条文语句,内经上的一些道理就可以落实到实用上了。虽然柴胡桂枝干姜汤原方治不了天疱疮,但是从柴胡桂枝干姜汤中里领悟的方法却能指导着你治这种类似的复杂毛病。

这一节讲了很多理念的东西,知识点并不多,好好琢磨一下。所以这一节虽然时间长,但是不难懂。我一般控制好这个节奏,如果这一节知识量大,难懂的话,我就少录点、少讲点,像这种容易理解的就多说两句。就是咱们本节一开头说的,哪些理念知识是用来直接治病的;哪些是可以间接帮你提升对医道的理解的;哪些知识帮助咱们丰富心灵、丰富文化、拓展哲思的。不同的理用在不同的地方,千万别把那些拓展思维、文化哲学的理说成好像能靠他治病似的。理论也分为实用理论和非实用理论,所谓各安其位。各安其位就是本份,本份了就可以令事物良好运行,这是咱们华夏文明儒家一个比较核心的玩法,之所以说是玩法不说是核心思想,是因为儒家的这套东西非常有利于统治阶级统治万民,非常有利于社会的整体进步、整体发展,但是显然是压抑个性的。个性的发展可以带来创新,也可以带来毁灭,本份的、束缚的这套东西,会压抑个性,难免会压抑创新、压抑天马行空。彼此配合的好的时候,可以让社会稳定运行,不会太过于冒进,也不会太过于死气沉沉,发展不好就是死气沉沉,整个华夏文明偏于压抑个性。咱们感受一下从小长大的社会历程,这一压抑就好几千年,所以整个社会也会反弹,于是这帮零零后、九零后就极度的扭曲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强调自我,其实这是一种集体文化潜意识的结果。因为当今的社会毕竟更加宽容了,允许这帮零零后、九零后表达自我了,如果换咱们小时候试试,两巴掌就上来了。过度的追求自我、放飞自我,所受的祸害也是不久就能看见的,那也是一种失衡。

整个地球,所有的文明,凡是能够发展好的,都是能够平衡这两者。西方文明就是以希腊文明、罗马文明的延续,他们靠的是法律、制度,靠的是权力的制衡来控制自我的过度泛滥,当然还有宗教。华夏文明靠的是儒学讲究的本份,关于本份的运用。所以咱们拿眼睛一扫,地球上的各种文明,能发展起来的,其实只有西方的希腊、罗马的传承和儒家的传承,包括周边的日本、韩国都是儒家文明圈。儒家咱们现在想学都没地方学,只能从古书中自己去品味,因为那些权威著作讲解儒家的东西,看完之后仍然不知道是什么,有点像是中医的教材,看完之后还是不知道中医是什么。然后古人对于儒学的实际运用完全断了,没人教了,只剩下一些空谈的理论。儒家的学子、儒生们一边在强调本份,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安本分。同时儒生们也相信一个道理,皇帝不行了就换,这不就是不本份吗?所以你看儒家也是有种平衡的。这种平衡,如果咱们只是从表面看,不深入思考就给人一种感觉两头话都说了。本本分分是儒家,皇帝不行给换掉也是儒家,这不就是极度的不本分嘛,其实如果更深一点看,这就是华夏始终在追求的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