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柴胡条文搜索十一

一六五、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看条文会发现原来大柴胡汤也会有“心中痞硬”,就是类似于痞证,又貌似有点像结胸证。咱们上一条刚讲,痞证按着不硬,但满不硬。结胸证是又硬,又疼,可能还又满。但结胸证是以疼痛拒按为主证。本条清晰的表达了是大柴胡汤,有明确的大柴胡汤证的症状规律,然后有心中痞硬的症状,那就按柴胡证的套路来。所以你看祖师爷的写书方法,条文一六五实际是对条文一四九的注解、鉴别,一下跳了十多条才讲,要是不用这种搜索的方法,如何整理呢?即便把整个伤寒论条文都背下来了,仍然跨着十多条,相互联想起来也不容易。

二二九、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这一条是个阳明病,怎么最后用小柴胡汤?讲到这,听友应该多少有点概念了。这是个以郁为主,郁而化热。热是被郁出来的,不是主证,但是却表现出一个挺明显的热象来,少阳一通,热就解了。还是那句话,怎么判断这个热能不用寒凉药清掉,少阳一通热自解?前两节咱们刚讲完,用脉是最方便的,如果这时候现出的是洪、大、有力、顶手的脉,那恐怕单用小柴胡就解不掉了。可是一派热象,条文上说的是“阳明病,发潮热,”其他热象的症状就忽略不说了,让自己脑补,热象俱足。此时号脉,脉象不支持是个热证,脉象支持是个少阳柴胡证。

二三0、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说的还是这个情况,看着特别像阳明病。“舌上白胎者”就是在提示咱们,你也可以通过舌象来鉴别,舌象不支持是个热证的舌象,是白苔。条文的后半段继续解释“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这话的意思就是津液没怎么被伤到,热证肯定伤津液。需要条文二二九和二三零结合着看,能看出一个门道:能通过脉来鉴别,也可以通过舌象来鉴别。得出的结论是不支持是个阳明热证,证据不足,反倒是少阳证的证据更足。

其实祖师爷这么写书,就是在明确告诉咱们一个道理:症状有的时候并不可靠,明明是个小柴胡汤证,却偏偏写在阳明病的篇章之中,就是在告诉这个道理,看着是阳明病,其实是少阳病。不要把他解释或理解成是少阳、阳明并病,所以写在阳明篇,因为这么解逻辑不通。条文明确告诉咱们,可以与小柴胡汤,没告诉咱们小柴胡汤加石膏、加大黄、加芒硝。所以就细细去品味祖师爷写书的方法,为什么少阳证放在阳明篇里,为什么少阳证表现出来像阳明病?当然,这个小柴胡汤证,如果放着不管,到时候可能就真变成阳明病,那时候就按着阳明治就可以。到那个时候会有明确的阳明病的症状、脉、舌象。当然也有可能放着不管,过两天自解,可能性也有。每个人体质差异太大,咱们临床只能大概知道这个病可能会治的时间或长、或短。只能知道这个病好治、难治,但因个体差异、生活环境、生活条件差异、性格差异,没法准确判断这个病治多少天好。几乎每个病人都会问我同样的问题:这个病得治多久?我说我不知道,只能给个大概时间,经验上告诉我,如果这个病治多久还不能明显见效,那我可能治这个病真是水平不行,那您可以另请高明。

二三一、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这真是个阳明病了,条文叫“阳明中风”。解释一下:太阳病有中风,阳明病也有中风。按照直线思维,中风这个毛病既能中太阳,也能中阳明。这个思维也不能说错,但不利于你的理解和运用、治疗、辨证。这里的阳明中风实际用后世医家的一个解释更清楚:“风热相型”,不但有热,还有一股风,可以理解为风热相型、风热相扇,或者可以理解成本来就有一股热证,现在又有一股风邪。或者理解成这股风邪入了阳明,阳明本来就是热的,风热相扇。治这个病不要想着息风,为什么说“中风”这两个字容易让人误解呢?就不要想着什么方法把风给止住。太阳中风桂枝汤证用的也不是息风、止风的方法,是把阳气和热量带到体表,体表涣散那股气,那股邪气就消失了。阳明的中风治法是清热,把热清掉,风也就消了。

这个条文很有意思,没说用什么方药治阳明的热。因为条文发展到二三一条的时候,前面已经讲了各种治阳明热的方法,方剂已经有了,这里就不用方剂,改用针刺。针刺治完见好,称之为“刺之小差”。但是还有些表证解不了,给出两个方法,一个是小柴胡汤,一个是麻黄汤。所以下一条的二三二,其实是紧接着条文二三一的,不是两个条文而是一个条文,但是在宋本上就分成两个条文了。要不说要参照康本,在康本上是一个条文。就是阳明解了之后,还有表证需要再解一下。特别有意思的是,阳明病好了之后,居然还有可能出现麻黄汤证。其实这个不多见,这股热阳明解了,太阳没解,更多的还是热证。所以更可能是越婢汤、麻杏石甘汤。

条文这么安排,自然有他的道理,显然是阳明病刚好点,又得了麻黄汤证,是两个病,又得的。不太可能一边是阳明的热证,一边还有个寒邪闭表的麻黄汤的寒证,外面是寒证,里面是热证。这种情况,也不能说没有,有的话肯定不是这么解,就直接用大青龙了。可是条文给的不是大青龙汤,显然说的不是表有寒闭,里有热闷着。所以把这个条文,咱们理解为阳明病好了之后,体质弱了,因为发烧后伤了正气,太阳功能也受损,稍微吹点风得了麻黄汤证。后面就自己脑补,有可能得麻黄汤证、也有可能得柴胡汤证、也有可能得桂枝汤证,甚至麻杏石甘汤、越婢汤,在临床中都有可能。祖师爷就举这么一个例子,剩下的到临床随证治之。所以思路最重要,有了思路,千变万化不离其宗。再复杂深厚的毛病,不外就是简单的毛病拖久了,病变深厚了,病上落病,变复杂了。拆的时候只能挨个拆,不可能同时解决所有的问题。病如果太多了,在咱们辨证有很多个问题,虚实夹杂,错综复杂不可能同时全治的。如果同时全治,这个套路我试过,验证了几年,验证的结果确实不是最优方案。大多数情况下,把方子开的特别繁杂也会有效,因为只要大方向对了就会有效。可是毕竟药力分为多路,效率会降低。

可能有的听友就会问:病情这么复杂,患者又不可能两三天回来复诊一回,我是不是还得用这种大方子?那没办法,如果病人只能一周或者半个月来一回,只能这么治,这是效率差的办法,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是一个现实问题,不是医学层面的问题。如果可以的话,这样的病人能不接就不接。这种行为的本质,就是给他治病设置障碍,他就是那种不配合治疗的病人。如果效果不好,他也不会反思自己的问题,以为是医生的问题,所以能不接就不接。如果不能不接,单位工作没选择的余地,或者开诊所不能拒客,那就只能糊弄了,双方都糊弄,最后的结果就是这个病治不好,他损你两句坏话就不来了,不来就消停了。我最不愿意听到病人跟我说:我就不能如何如何……你让他别吃凉的,少吃肉。不行!我就得吃凉的,就得吃肉,就得喝酒。那您继续喝吧,咱们别互相打扰,命是你的,诊金也是你的,想去哪花都可以,就是别从我这花。临床什么病人都能遇见。就像这种不把自己的命当命能遇见,特别把自己的命当命的也能遇见,成天战战兢兢、担惊受怕的,这病也特别难治。他的忧虑和担心就会使得他的病比别人的病难治的多。但如果这个病人能配合医生,那也行,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做心理建设。这就不是纯辨证施治的问题了,还得当个心理医生,只要病人配合你,费点劲也行。还有一种情况,真是一点招都没有:病人真想配合医生,可是真不懂怎么配合。你跟他说的护理方法,他完全无法理解。比如说小孩正在治病期间,一定不能给吃饱,可是孩子刚好,要吃东西,一高兴就给孩子吃多了,他自己不认为这个量会给孩子吃多了,因为平时就是这么吃的,可现在正是生病期间,平时那个量现在就不行,他不懂。遇见这种病人,得耐心给讲,看他能不能接受,慢慢的给孩子加饭量。别觉着冷了才是受寒。对于太阳卫气不足的人,不冷照样受寒。以前讲过一个案例,治过一个肺癌,治了一周,身上肿消了,尿也通了,能站起来在院子里溜达,特别高兴。结果一变天,赶上正好交节气,人就没了。我已经反复说了,不能受凉,可是患者本身燥热,不觉得冷,家属更不可能具备这种专业护理的知识,说了也没用。医生说了不能受凉,他不知道怎么叫受凉,因为他根本不觉得冷,觉得小风吹着挺舒服。

 二六六、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这一条是个典型的少阳证的症状规律,包括: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等等,但是有一句“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告诉咱们小柴胡汤证有可能脉沉、脉紧。这就奇怪了,少阳证的脉不是弦脉吗?这一条实际祖师爷给咱们讲脉。弦是什么脉?郁滞。紧是什么脉?也是郁滞闭郁。闭郁的狠了现出紧脉;闭郁的没那么狠现出弦脉,但总归都是堵住了,堵的轻了不那么沉;堵的偏里了,偏沉一些。所以条文明明确确告诉咱们,单凭脉、症状,都有可能出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始终强调要脉色症三参,必须用合参的方式,说到脉沉紧,为什么?第一种可能性,堵的偏重,脉就偏紧;堵的偏深,脉就偏沉。还有一种可能性,这个人平时正常状态脉就偏紧、偏沉,得了病自然是偏沉、偏紧,比平时更沉、紧。因为脉象在对比是否浮沉、虚实的时候更多是自己跟自己比,不能跟别人比。可能某部脉跳的力度,在别人身上是偏虚的,换到他身上就可能是个实证。显然这种人,本来身体就有一些问题了,这个问题造成他的这个脉象成了常态,就是有潜藏问题,虽然没暴露出重大疾病。所以说在医生的眼中,大街上跑的全是病人。

三七九、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单看条文语境,就是一个明明白白的柴胡证,可是却放在厥阴篇。咱们从两个角度来解释条文:

第一:临床中只要见到呕而发热的,就可以直接用小柴胡汤。套公式的用法,就是少阳病。

第二:在厥阴篇中出现了小柴胡汤。这说明厥阴是人体阴阳交接的功能,厥阴病没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症状规律。仔细看厥阴病的提纲,那些症状其他五经都能有。不像是其他五经,都有自己的一个典型规律的症状,厥阴没有。那怎么治?实际就是通过调其他五经来调厥阴,自然有可能是要调少阳。

三九四、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条文语境的意思是病好以后,又开始发烧了,而且这个发烧烧的莫名其妙,没有明显的症状规律,没有麻黄汤证、桂枝汤证、柴胡汤证等等明确的规律,让你莫名其妙。这教给咱们一个方法,如果临床遇见莫名其妙的发烧,又辨不清楚是哪一经,是寒、是热、是虚,还是其他,就用小柴胡汤来探路,用完小柴胡汤之后,或者好了,或者没好。如果没好,那么更真实的象会被激发出来,到了那个时候,很有可能他的症状就明显,就典型规律了。这是一个小技巧,介绍给大家。条文三九四的后半段“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就不说了。还是那句话: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到这,就把《伤寒论》中所有柴胡的条文全搜了一遍。下一节,再用些时间把《金匮要略》上所有柴胡汤搜索一遍,总共也没几条。再之后就是咱们说的,把远公学说的柴胡剂用法加以补充。

现在又有几个听友想要交费学习,没法见面学习,就在网上教。大致会是做成音频或视频的材料发给学员。最重要的就是问答,以及根据学员的学习基础、学习倾向,为他设计自身的教学方案。每个人的教学方案都不一样,都是单独设计。因为每个人的诉求是不同的,所以教学方法肯定不一样。讲大课成材率太低,而且学完之后钱白花,学不到什么东西,所以在淼叔这就放弃上大课的方式。什么是大课?就是一百个人使用这个教材,一千个人还是使用同样的教材。这种想要学完之后自己上个台阶,怎么可能?而且这种教材网上太多,我也不需要再加一大把。

课程安排是:必修课肯定是必须学的,包括理论课、诊断课、治法课。选修课一大堆,可以选学。所有内容收费都一样,学多少教多少,学多学少都是这么多钱。因为我制作的大课教材,谁来了都一样,所以收费都一样。不过真正最耗心思的是设计属于每个人不同的教学方案,其实学费主要是在这一块,而不是教材。教材只要有耐心,大家都能找到免费的。至少在教材录完之前,都是免费的。录完了再考虑收费,所以都是有机会听到免费部分的。平台课也是要讲完的,所有的知识要点,都会在平台课上讲出来。跟收费课的区别就是针对不同人的教学方案、以及问答、提问很重要,针对于个人的回答也很重要。为什么要找老师?就是因为可以提问。如果老师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设计更适合他的教学方案,那这样就更好了,成材率会提高。

收费的学员不要觉得这些教材别人免费拿了,吃亏了。因为真正耗费我精神的是给每个人设计属于他的教学方案。因为学习诉求不一样,有的人想学习给自己治病;有的人就想学给自己的父亲治病,其他乱七八糟的病不需要学那么多。有的学员根本也没打算把自己培养成具有执业能力的中医,是当成一个文化、爱好,当成一个平衡自己人生的一门学问,学习诉求完全不一样,这样的学员很有可能对那些非核心的课件更有兴趣。比如中医各个流派都有什么特点,都说一遍,还是不会治病。但是目的不是想学到能治病,想当大夫,还有那些命理、占卜、风水,儒释道,反倒这些更感兴趣。这些学生,肯定不会安排太多的理法方药、理论联系诊断等这些课程。对于那些目的特别明确,就是想学会治病的,咱们更偏重于临床技法这方面。如何用理论指导临床技法,实用这一块。培养的方向就是医匠、匠人的思维,这是一门实用技术,少讲那些文化、哲学、宗教。所以说学习诉求不一样,教法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