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条文109 肝传肺

一0九、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本条跟上一条对比着看,就了了分明了。注意体会祖师爷条文排列的用意所在。通过条文之间排列的顺序,对条文进行区别和对比,能够领悟出很多东西。

肝邪传脾,名曰纵;肝邪传肺,名曰横。“横”,解释为藏腑的传变。木本来是传土的,它就该传土,所以木上的邪传土,称之为顺克。祖师爷称之为纵。反之,肺金是克肝木的,可是现在肝之邪传到肺,形成逆传,也就是逆克,祖师爷称之为横。

“横”和“纵”不是关键,关键是理解藏腑之间的顺克和逆克。以藏腑学说论,顺克的病比逆克的病好治,相生的病比相克的病好治。可以参照《难经》的五十三难。这可以形成用藏腑学说判断病情进退的技巧。如果逆克治成了顺克,代表病转轻了;克传治成了生传,也代表病情减轻。当然,要整体判断病情的进退,单靠这一个判断体系还是不够的,还要加上六经的判断体系,还要加上基本生命常态的参照体系。

六经是越往外层的病越轻。生命常态的参照体系就是饮食、二便、睡眠、精力、体力、情绪。因为有些病非常难治,需要治很久,一点一点的改善。那些一剂知二剂已的,都是少数的、好治的病,都是三阳病。真正找到你治的,都是久治不愈(换了好多大夫,无论中医的还是西医的),不好治的病。面对这种疾病,你就不能以症状改善为标准。因为这些症状一定会周而复始的循环出现。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他这些循环出现的症状,还呈一定的规律。此时你面对这么复杂的病,怎么判断病情的进退?症状不可能快速的消失,脉象、气色、舌象也不可能快速的改善。他会每一个六日,正气增长一点;每一个七日,邪气退掉一点,出现数次循环。如果你不会分析,就会感觉像按下葫芦浮起瓢,捅了马蜂窝似的。

怎么分析?就是咱们说的,三套参照体系:六经、藏腑、基本的生命常态。再结合诊断的技巧,脉色证相参。单一的改善都不确切,无论是单一的脉象改善、舌象改善、还是症状改善。用藏腑学说的规律来判断病情的生传(顺生、逆生)、克传(顺克、逆克)。如果不够用加上六经,还不够用加上基本生命常态,再加上脉色证,就肯定够用了。

鉴于平台课的特点,咱们不能把这些知识,事无巨细的完全展开。得控制每节课10到15分钟。深入了解这三套参照体系,可以加群,有个群资料库。加群的条件就是,听过一遍平台课。那些不适合在平台课上,掰开了揉碎了讲的东西,以及我个人的领悟和观点,也不适合在平台课上讲。这种公开的平台课,咱们讲的所有东西都必须有出处。

回到条文,从肝乘肺,咱们引出了藏腑传变怎么判断病情的进退,也引出了六经系统和基本生命常态系统判断病情进退的方法。

109条和108条做完相互对比之后,咱们还会发现这两条所处的位置,正好是那些小柴胡汤条文的后面,祖师爷用意何在?

注意条文的开头:“伤寒”二字,指向的不是某一经的病,凡是“伤寒”开头的条文,背后的意思就是——这个病不只是一个经的问题,其他的经或者几经都有可能出现。

比如,109条显然是个寒证。木的功能本来就是疏泄,现在疏泄被寒闭郁了,闭郁之气犯肺(啬啬恶寒)、犯脾(腹满)。犯肺(啬啬恶寒),肺的表证,有可能是太阳病,也有可能是太阴病,如果是太阴病(肺的里证)会出现咳嗽。条文中没说,没说的要能脑补到。肺主津液的宣布,脾主津液的生成和运化,被木气之寒所闭郁之后,造成津液运行不利。所以当津液重新得以通行的时候,即汗出、或小便出(代表津液能排得出来),会其病欲解。言外之意,其病不解就是要么无汗(啬啬恶寒,津液被闭郁),要么就是小便不利。

除了这一层意思,你还可以领悟出更多的意思来。如果肝之邪属于疏泄过度之邪气,那本身就会表现为尿频,或者汗多。那时,应该是汗止、尿频止,才会其病欲解。因为当津液运行混乱之后,可能表现的是闭郁(津液堵住了),不出汗、不小便;也可能表现为津液运行混乱之尿多、汗多、或者口水多、或者拉稀等,因为津液运行失调。津液应该运输到的地方,运不到就津液亏,于是就口渴。这个病属于水饮病。本条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津液被闭郁住了,化为水饮。同时有寒,还闭郁住了,津液运输不到,则口渴。喝水也没用,因为不缺水,而是津液输布的能力有问题。使劲喝水,还不出汗,小便还不利。

这么一来,大家就能理解此病,太阳病有可能出现,少阳病有可能出现,太阴病也有可能出现。因为是多经都有可能出现的病,所以以“伤寒”二字开头。

祖师爷把这两个条文放在柴胡证的后面,就是给出一层隐喻,少阳病是有可能出现这些症状的。所以肝乘肺有可能是少阳证,但它又不只是少阳证,所以以“伤寒”二字开头。如此一来就可以引发出咱们理论框架中的一种核心理念——六经和藏腑的结合。藏腑失和如果以六经的角度看,不是哪一经,而是多经都有可能出现。就像此条的肝乘肺,可以是太阳,可以是少阳、可以是太阴,甚至少阴、厥阴也有可能。

换个角度,如果以六经的角度来看。假设同样是少阳病,有可能出现肝乘肺,也有可能出现肝乘脾,自然还包括其他藏腑之间的传变。由此大家就能体会一个道理,单用六经的系统判断,或者单用藏腑的系统判断,都是有盲点的。

比如109条的肝乘肺,到底是太阳病?少阳病?还是太阴病?甚至是少阴病?厥阴病?治法是不一样的(同病异治),或者说,治法是一样的(异病同治),但是治完之后,症状、脉色证会发生变化。怎样的变化代表病情减轻了?自然是六经症状规律从里往外走。如果治着发现六经症状规律从外往里走了,就是加重了。所以说六经给了藏腑一个立体的结构,藏腑给了六经一种细腻的角度。

按照条文语境,肝乘肺、肝乘脾,是以肝的角度来论述、治疗这个问题,都是刺期门。因为源头都在肝,无论是传到肺,还是传到脾,甚至传到心,源头在肝,就治肝。这暗含了一种传变的线索和源头。

补充一点,在临床诊断中,当病人的病机错综复杂时,经常很难捋清楚这个源头到底谁是因?谁是果?谁是中间?如果他的症象、脉色证不那么错综复杂,还容易整理出来,但是很多时候整理不出来,怎么办呢?那就因果一起治,也不用分孰因孰果。就像本条肝乘肺,就肝肺同治。结果一定是顽固的病根好的慢,被牵连的地方好的快。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自然就能够分析出孰因孰果了。

毕竟咱们看病就靠三个手指、一双眼、一张嘴,要求中医百分百不能误诊,这是不近人情的。中医行的人,也别掉进这个坑里去。不要向患者或者民众,宣传自己百分百无误诊,而使得民众对中医产生错觉,好像多重的病,都能顺利治好。那种误导对中医的发展是不利的。咱们只是普通的医生,不是神仙,大多数人甚至不具备感应气机的能力。

如果总是对外宣传一剂知、二剂已,那别人自然就这样要求咱们,可是又做不到,这不就是自己给自己挖坑嘛。所以真正的中医是不会打保票的。因为有太多的情况,你竭尽全力了,仍然治不好。咱们追求的是——言不能治,皆因不知其术。意思就是,只要知道这个方法了,咱们什么都能治。这是咱们毕生追求的,但是可以肯定这一生也达不到。达不到,仍然追求。

西医是分科的,一个科的医生,一辈子就研究这一个病,其他科的他不擅长,甚至治不了。中医是全科,要求你什么都能治,还得什么病都得能治好,那怎么可能呢!清醒清醒吧,一生研究医道,可以在一个或几个领域擅长就不错了,不可能全领域擅长的。

之所以说这些,是因为现在中医处境尴尬,一些不信中医的,不断抨击中医。中医为了表明自己能治病,就有意无意的夸大了自己的能力。于是陷入了一个特尴尬的境地。给大家一个参照的数据,品一品——当西医开发一种药物或治疗方法的时候,如果能有百分之三十几的有效率,就可以作为一种临床手段而运用,只是百分之三十几。所以作为一个中医,别把自己架的高高的,因为架高了之后,下面点火烤,就特别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