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案书练习

学习一个医案,还是老办法——不要试图从医案信息中求得确诊,因为这不可能。除非那些专门为了教材整理的医案,否则绝大部分医案都不可能在医案信息中求得确诊的。关键就在于通过医案整合、自洽自己的理法系统,通过医案发现诊法知识上的启发,以及治法上的思考。

这个医案出自《医林误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作者:贺学泽)342页,医案215例。在说医案之前,先说说为什么推荐这本书。

既然是误案,就是说此书里记录了错误的变化情况。先记录如何错治,再记录如何正治。这种讲病情变化的医案,与那种一个医案对应一个方子,就治好了的医案相比,更能帮你整合自己的理法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它也更贴近临床的实际情况。再好的医生也做不到百分之百精准。但是出现诊治偏差之后,通过其变化,你能够知道哪里出问题了,能及时调整过来,这就是不错的医生了。千万千万不要以为临床这些医生,像咱们都能做到普通医案记录的那样,开完方子,吃完就好,没那么神。医案记录的绝大多数都是成功的案例。而失败的案例,以及记录失败之后如何处理的医案书很少,其中一本就是《医林误案》。

永远要记住,你的诊断能力、理法自洽、用药经验一定是在错误中不断减少错误,最终越来越熟练的。这也符合这世界的一般规律——人不可能直奔成功而去,一定是感受各种挫败,从而成长。表现在学中医,怎么犯错呀?就是在你学习阶段、思考阶段、读医案阶段,这些阶段尽量去犯错。找到理法之间不能自洽的地方,这种方法能大量的减少临床错误。只是大量减少,而做不到不犯错。因为这是一个读医案的普遍误解——认为自己的临床状态就是医案的那个状态,所以必须把这些话提前说清楚。

这个医案说的是:一个男性患者56岁,右臀和下肢后侧疼痛,之前的医生用了治湿热下注的药,没什么效果。用的是当归拈痛汤。

当归拈痛汤

羌活、甘草、酒茵陈各15克,防风、苍术、当归、酒知母、猪苓、泽泻各9克,升麻、白术、黄芩各3克,葛根、人参、苦参

此方一多半力量都是风药,如羌活、防风、苍术、升麻都有升发、疏风的力量。那就知道此方是以疏风力量除湿的套路。

方中还有利水药,猪苓、泽泻。一边疏风,一边利水,分别用了两种治湿的方法,以风胜湿和利水利湿。苍术配白术以燥化湿。知母、黄芩、苦参、茵陈有较强的寒凉性,用于清热。整个方子显然是奔着清热去的。一边用风药,以风胜湿;利水药利湿;一边用苦寒,治湿热并结。

方中还有两味药,葛根和当归。葛根可以升提津液,显然是针对湿热淤滞造成的津液不布。当归,善入血分,显然是考虑到湿热影响了血分。但是当归不是这个方子的主药,仅凭一个当归还不足以把诸多风药和利水药完全带入血分。所以这不是一个以血分湿热为主的方子。

以方测证,把方子一构建、一解析,就大致知道这方子治什么了。

此案例用这个方法治湿没效果,没效果到底是什么原因?还得往下看,现在还不知道。反正是疏风,略加燥,再加上提升津液、苦寒、利水这种套路,没把病治好。

再诊发现有咳嗽、黄稠痰、纳差、口苦、尿黄而少、脉弦、舌质淡红、苔薄但舌根部苔腻。作者接着分析,用当归拈痛汤无效,是不是跟肺有关?莫非是肺失宣降、湿热痹阻不得宣散?于是他就用了宣痹汤,用了宣痹通络这种方法。

宣痹汤

防己、薏苡仁、杏仁、滑石各五钱,连翘、山栀、半夏、晚蚕沙、赤小豆皮各三钱

三剂之后,发现疼痛减轻,咳嗽好转。可是再吃五剂,没有什么明显效果了。为什么用了宣肺通络这种方法之后,咳嗽好转,但是疼痛只是减轻,再吃五副却没用?

显然咱们得出结论,此疼痛跟湿热闭郁有关,但湿热闭郁还不是一个主要原因。或者说这个疼痛还有一个其他原因,不完全是湿热闭郁阻滞了经脉。此时,编者又接着思考,根据痛点固定不移,怀疑是瘀血。按照血瘀治,加了活血治瘀的方法,结果显然这种推演是正确的。加了活血化瘀的药后,用了五剂,疼痛就好的差不多了。

看到这里就知道,患者的疼痛有两个原因:

  1. 湿热闭郁
  2. 瘀血闭郁

两个原因造成的疼痛,只消减一个,就会吃三副减轻,再吃五副无效。于是再加上活血的方法,痊愈。

这种情况才是更为真实的临床情况。有些病错综复杂,不好辨证的时候,咱们经常是先拆一路,看看好全了没有,如果没好全,再拆另外一路。看到这,整个案例的套路就理清楚了。

这时候,咱们用自己的理论体系来去分析它,看看从中能有什么启发。

比如说,如果治的时候,能不能一开始就通过脉色症看出来,此人肺气闭郁,而且是肺气的湿热闭郁。

再比如,瘀血阻滞了胆经和膀胱经造成的几处疼痛是瘀血疼痛,能不能找到迹象?

还有如果是你自己治这个案例,你会开什么方?

因为咱们更习惯使用经方,或者远公的治法。不一定先用当归拈痛汤,再用宣痹汤,再加活血药。你要治用什么方子最顺手?每个人所掌握的方剂和用药的习惯都不太一样。方子是应用的工具,每个人习惯用的工具都不一样。

先看看,能不能一开始就知道,他有肺家湿热闭郁。

这个不难,症状有咳嗽和黄粘稠痰。这些信息可以基本指向:当治肺。如果你能从脉象上再确定肺脉的异常,就更加确定无疑。就能确定当前这一步最突出的矛盾点。

医案上说,舌质淡红、脉弦,这个信息没有太大用处。舌质淡红,再加上苔薄黄、根部腻,这些舌象没提供舌象应提供的信息。脉弦,哪部弦也没说。

这就是咱们说的,不可能通过医案来确诊。医案提供的信息,不足以支撑你的确诊。所以咱们一定要改掉,想从医案中确诊,来学医案的思想误区,那样是学不到什么东西的。医案是帮助你打磨理法、诊法、治法,使之自洽的。然后还要对医案做一些脑补,这些脑补不一定是事实,多半不是这个病人的情况,但是这种脑补可以帮你丰富临床的诊断能力。每看一遍医案,脑补一回,迟早在临床上会遇见。你补充的脉象是根据你的理论推演出的大概率脉象。比如湿热闭郁了肺,肺脉会出现什么脉?这是通过理能够推出来的。

华夏文明,源自于道文化。道文化是可以形成一个闭合系统的,可以以理驭法,极度实用。因为中国这几千年,生存压力都很大,所以完全没用的东西,在华夏的几千年传承中一定会失传。所以一定得有用,而且这个用的背后一定得有道。

就比如脉弦,再加上环跳穴附近固定不移疼痛,能否想到是瘀血阻滞了胆经?

再比如,舌质淡红,咱们不好还原他定义的淡红是一个什么样的象。但可以假设,如果舌质淡红里带着热象,那方中那些连翘、栀子,还有当归拈痛汤里的茵陈、苦参、知母、黄芩,这些寒凉药是否对证呢?如果对证,为何无效?如果这里的舌质淡红,指的是没有热象的淡红,那么一个湿热证,为何舌象不红?是不是因为以湿闭、瘀血闭为主,而热不是他的主要病因,不需要清热。只要把湿的闭郁或瘀血的闭郁通开,热自然得化。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些寒凉药,加上去是否必要?

如果仅对这个医案来说,咱们无法还原它的真实情况,但是这种思维反复锻炼,却能提高你的临床能力。因为这是一种练习,用的足够多了,形成足够强的应答反应、思维刻痕,当临床上遇到这种病的时候,就能反应的过来。

举个例子,前医以湿热下注予服当归拈痛汤无效,这个前医有没有看到咳嗽和粘稠痰?有没有诊断到肺脉的异常?如果是咱们自己能不能抓住这些信息?再强调一遍,咱们不是在还原这个医案的本身,更不是在评价这个医生的长短。而是通过这个医案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自洽自己的理诊治体系。这正是这本医案最好的地方。试想如果是那种先介绍一下症状,大致的舌象和脉象,然后给出一个方子,就好了。这种医案,是没法做出前后推理的。

最后,再思考一下,这个案例以咱们自己的理法体系该怎么处理?

比如,口苦、脉弦、环跳穴疼痛,是否能帮你确定少阳病位呢?

有咳嗽、粘黄稠痰、舌根苔腻,能否确定有痰湿犯肺?

你确定了少阳证痰湿邪气犯肺的病机后,已经可以开出方子了。

介于已经知道痰湿瘀血的谜底了,所以准确的说,这是一个少阳痰湿瘀血证犯肺,阻痹经脉的疼痛证。该开什么方子?这就很容易了。

最后,再脑补一下,他委中、承山二穴也疼,痛如针刺,固定不移。这两穴在太阳膀胱经,但又没提供特别明确的太阳证的信息。于是不解太阳,从少阳论之。少阳证痰湿瘀血犯肺论之。而如果对咱们这套六经结合藏腑(六经虚实正邪各证所犯何藏腑)的模型还不够了解的话,不用着急,咱们后面的条文都是按这样的思路来讲解的。

也可以去加群,群里反复讲这套理法体系。并且在柴胡证各个条文,用的都是这套六经所犯何藏腑的理法体系,这是一个简化版的运用模型。

这些年淼叔在教学中不断的总结,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教学困难,最后总结出两点:

  1. 一定要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当然仅有完整的理法体系还不够。一套复杂而完整的理法体系肯定不好学、不好用。可能学两三年还不一定会看病。这种事完全有可能,因为有的人学了十年,还不会看病呢。理论体系越复杂就越难实用,整合它,使之成为临床能力的难度就越大。所以得需要第二条。
  2. 得有一套简便的运用模型

理论体系和运用模型之间必须是相兼容的,而且还得有扩展性。因为不希望咱们的这套理法体系只能用来开方,不能指导针灸。

以后会不定期的讲点医案。通过医案把条文融汇贯通,当成练习。或者换个说法,通过医案来学习怎么拿条文灵活运用。如果是初学,学习医案推荐曹颖甫先师的《经方实验录》,还有赵绍琴赵老的医案书。

赵老的医案书读起来有一些困难,不要紧,可以先对他的理论有一些熟悉感。熟悉感的过程就是练习的过程。对这些医案进行深入思考,就像以上咱们解析这个医案的思维过程,就是进一步加强的过程。

为什么要这么学习,因为咱们不能拿人做实验。也没有能力跟师跟十年八年的。跟师就是看着师父怎么手把手的教中医的理论、诊断、治疗。没有这个条件,所以这种以理驭法、理法自洽的学习方法,几乎就成了唯一的方法。这绝对不是最优的方案,但是这是唯一可能方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