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条文112 救逆汤

一一二、伤寒脉浮,医者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牡蛎五两(熬) 蜀漆三两(洗去腥) 龙骨四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此条文很简单,史上各家无争议。火迫劫之伤了阳,接着伤了心阳。这里“伤”指的是心阳或阳气过度消耗。在特别热的环境里、或者用了特别热的治疗方法,使得阳气过度消耗,从而集中表现在心阳不够。心阳不够了,于是惊狂、卧起不安。

从这段,能学到一个情志病的治法——某些心惊慌、惴惴不安的状态,包括某些心理问题,其实是因为心阳不够。如果只是心阳不够,可以用桂枝甘草汤。

但这个方子又加了署漆、牡蛎、龙骨,显然说明还有别的问题。什么问题?就看添加这三味药的比例,显然以牡蛎为主,指示了条文的寓意所在。牡蛎配上蜀漆到底是治什么的?这么一看便知道了。

蜀漆是一味开痰结的药,能治痰的闭结。查药书发现其功效为祛痰、截虐,用于症瘕积聚。这么一看就明白了,当有痰湿闭结,形成顽固淤滞的时候,可以使用蜀漆(常山苗)。

牡蛎用来软坚散结,同时还加了龙骨,如果不加龙骨,说明问题就仅限于心阳伤了,同时还有痰结。在《伤寒论》里,当龙骨、牡蛎一起用的时候,其目的显然是为了敛涩固脱。如果只有牡蛎,不加龙骨,那基本是来治痰的,尤其是牡蛎又配上蜀漆。

在这个条文又学到了一个方根组合——牡蛎配蜀漆治痰结,其效力会加倍。

说到治痰,这个条文中痰湿是怎么来的?两种原因:

  1. 火迫劫之,大量的热把津液熬成痰。
  2. 大量丧失津液,造成水变的越来越浓,越来越粘稠,于是化为痰湿。

从条文语境看,更倾向于前者。大量的热把津液给熬成痰了,越熬越浓。这里的火迫劫之可能是用了某种火疗法,还有可能是天气太热造成中暑,还有可能是火灾之类的,在火灾现场被火烤了。反正一定是外部原因造成的,不是内热。如果是内热,不可能用桂枝,还把芍药去掉。

说到内热和痰相结,痰热有可能伤心,出现惊狂、卧起不安、烦躁不安等伤神志的症状。所以当读到这个条文的时候,要联想式的想到,如果是伤阴,出现阴不足显得阳盛,或者原本就是内热造成的痰结伤心,该怎么治?既然道理都分析出来了,治法就出来了。中医的治法就在诊断之中,就在分析之中。咱们绝对不可能使用一个后面没有诊法和治法的解释方法,那不是传统文化的解释特点。如果是痰热造成的伤了心神,既然分析出痰热了,照着痰热伤心去治,肯定会有效。而本条不是,本条是心阳不足,同时有痰结。所以一边用桂枝甘草汤,一边加上化痰的,同时辅以震敛固摄的收敛性,收其心神。

条文以伤寒二字开头,就说明这里可以是太阳病,也可以是非太阳病。以六经视野从太阳一直到少阴,都有可能用到此方,或者是此方的加减化裁。这次不做深度展开了,只做一个启发式的讲解。

如果是太阴病,本来太阴的津液就不太够,或者火劫逼迫津出汗伤到了太阴,同时他还有亡阳(心阳)、痰结、心神外越。就是病位在太阴,伤到太阴津液了,其他的病机都一样,该怎么治呢?其实本方中已经有了大枣、甘草这种巩固津液的药,但是当伤到太阴津液的时候,显得略有不足。怎么办?把白芍再拿回来,让桂枝的量大于白芍,同时加上北沙参。这就是从条文中推演变化运用的思路。

蜀漆这味药,以前我在学这个条文的时候,老师告诉我,常山有毒,用不好了容易让人中毒,呕吐。导致我之后一直避免使用蜀漆(常山苗)。用的越少,对它的理解就越弱,越不用就越不会用。所以导致到现在,我都不会用蜀漆这味药,也从来不用常山这味药。

不要误会,我绝对没有埋怨老师的意思。因为老师嘴里说出的话,再传递到我的耳朵里,已经不是原来的意思了。老师绝对没有说,不让我用这味药的意思。他只是非常中性的表达了一味药的药性。当然这个信息到了我这,出现了一定的扭曲,以至于对以后使用造成影响。所以这是我要表达的一个意思——信息在用语言传递的时候,说者和听者之间会出现含义的折损,以及某种误解。而这种误解,还有可能长时间影响咱们。这一点在学习过程中,至少要有一个心理准备。尽量合乎于平衡之道,中庸的理解一件事。以不同的角度,从利、从弊、从适用范围等角度多方理解,尽量减少理解偏差。咱们也只能说尽量的减少,而不能彻底杜绝。因为大脑的这种理性思维是最后才进化出来的,功能不是很强大。人比猩猩就多那么一点脑皮层,于是就有比猩猩强太多的理性思维,而且这种理性思维还得后天训练,不训练也不好用。所以非理性的判断方式,充斥着咱们这个世界。理性这个东西,如果不经刻意的训练,是不会自然形成的。

进一步延伸的意思是学习中医的方法,如果不刻意的训练,这种学习能力是不会自然生成的。不会因为咱们学了大量的知识,而使得学习方法自然出来。所以学中医的过程就是整理自己方法论,整理自己价值观的一个过程,而不能仅仅是知识的堆积。

再从宏观调成微观思维,如果不用蜀漆这味药,遇见这种痰湿伤了心该怎么处理?当然有别的方法了,全瓜蒌配上皂角刺、菖蒲,开痰散结的力量就交给皂角刺,开散痰湿的力量交给全瓜蒌。菖蒲也是一味化痰湿的药,并且能入心,把化痰湿的药力引到心,同时配上本方中的其他药。我不用蜀漆(常山苗),就得有别的方法能够替代。或者说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预备两种后备的治法。

《金匮要略》里的瓜蒌实,你去买药的时候要说全瓜蒌,你要说瓜蒌实,经验不足的学徒就有可能不知道。就像买瓜蒌根,你得说天花粉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