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学案书 阴虚虚热证少阴之右太阴治之

  学习一个医案,方法依然是以咱们自己的理论框架体系重新解构医案,看看能从中学到什么关于理论、诊法、治法上的能力。

这个医案可以结合条文113看,可以视作条文113的延伸。案例出在《医林误案》343页,医案261:

五藏俱虚,忽视先补脾胃

徐某,女,34岁。半年内头晕、心慌、失眠,同时十天内还伴有严重的口渴多饮,随即住院。

医案给出的诊断是,因为生育过度,体质很弱。是因为体质较弱,生育过度而出现的头晕、心慌、乏力、睡眠不佳,所以辨为虚证。这个判断显然是正确的。为什么病情加重十天呢?因为十天前,刚生完双胞胎,症状加重,同时出现大渴狂饮。给出了一个饮水量,一天喝水5、6暖瓶。大渴的同时还烦躁、汗出、肢体麻木、五心烦热、失眠易惊、耳鸣目涩、胃口很差。当然之前的神疲、气短、乏力等这些症状都加重。

尿多、大便干,说明喝的水直接就尿了,并没有参与生成津液、生成血,所以产后无乳。

医案又提供了一些望诊信息:精神萎靡、面色晄白(少血色)、形体消瘦、动作无力、乳房干瘪、舌体瘦、舌质红、有乳岁白苔。说话声音很虚弱,稍微一活动就会喘息。脉象细数无力。

给出的诊断结果是心肝肾阴血不足,兼有脾肺气虚,治疗以滋阴补血、养心为主,佐以益气、清虚热。

这个判断没什么错误,所以按这个方法治也有效。但是医案并没说吃了几服药。医案中也没给出用了什么方子。这点就少了一个学习和判断的主要信息。如果给出方子,咱们可以从方子中判断,为什么吃完药之后,有了这些改善;为什么还有很多没改善的。

既然没方子,咱们只能继续往下看。二诊的时候,她的头胀、心慌、烦躁诸症略减,但是仍然食欲全无,只想喝水,胃口差,精力、体力都很差,而且更差了。这就让人担心是不是治错了。因为看她不想吃饭,这事大,所以改成健脾益气、养胃生津之法(仍然是没给出方子)。一调整思路,立刻见效了。饮食增加,胃口改善了。其实表达应该说是食欲增加,因为她本来饮水就很多了,如果饮水再增加,其实是一个不好的消息。所以他想表达的是食欲改善。领会意思就行了。饮水减至每天3暖瓶,所以饮水是减量的。心慌、烦躁明显改善。精力、体力也见改善。又吃了三剂,情况就又好转。心慌、烦躁基本消失。喝水量降到1暖瓶,说明喝的水已经能够被身体利用,制造津液、血液了。最后补一句,用清新莲子饮加减调理,症状消失,病情向愈。

整个医案没给出方子,但是给出了方法。这样虽然不能研究药,但是通过治法的思路的变化,可以整合理论。因为咱们读一个医案,要么是在理上的整合有所收获,要么是在诊法、要么是治法。

比如说诊断:舌体瘦小、还干燥少津、面无血色、乳房干瘪这已经百分百肯定津血亏虚。如果以六经论,已经伤到少阴,并且太阴也不足了。就是后天已经虚了,脾已经虚了,脾没法吸收水谷精微,继而转化为津液和血。不能够生成,就不能够藏,所以少阴主藏的功能也虚了。这个时候如果跳过太阴,直治少阴的话,就会运化不了那些药。所以,一诊的时候用滋阴养血的那些套路会有效,但是效果不明显,是因为太阴不行了。太阴只有一分力量,这个药也只能发挥一分的效果。脾没有足够的力量承载并使用这个药力,所以药力效果有,但是很差。咱们常说的一个六经理论是——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少阳之右,阳明治之……当你读到这样的医案的时候,自然是对之前学过理论的一个验证。

如果此医案有方子,你就可以通过方子来整合你的理论,推演出来之后该怎么用。同时案例中还列出这么多症状,就可以通过症状,来学习一个点上的诊断知识。虽然不完整,但是一个医案学一个点就可以了。比如这个医案,舌头瘦小,乳房干瘪,舌头干燥,直接可以指向阴虚无疑,而且虚到少阴。同样可以分析脉象信息,脉象又细、又数、又无力,指向少阴。如果进一步思考理,同时有五心烦热、大烦渴不解,可以得出结论——这个虚到厥阴了。因为厥阴的功能就是把热降下来,用于温里、生脾胃,进而由脾胃生成气血津液等等后续工作。或者是把气机藏到极处的时候,把藏升发起来,升极而降,降极而升,这是厥阴的功能。本案例显然厥阴出问题了。一边五心烦热,一边大烦渴不解,一边大便干燥,说明热都没去干正事。因为这点热不能回头,阳极不降,阳极不能生阴了,所以也有厥阴问题了。

此案诱发原因是生孩子造成的,而分娩之前就已经开始阴虚了。说点题外话,其实这个病,一般医院会输血的。输了血之后,这些症状都会明显改善。可能是当时没输血。当然这不是咱们的考虑范围,咱们考虑的是怎么用中医的方法来治。

回到题内,脾的功能不恢复,不能生成津液、血,热在外飘着,五心烦热、大烦渴不解、大便干。这时候用地黄、黄精这些滋阴药,脾干不动活,所以也没什么太大效果。再联系条文113——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再看此条文的时候,就很能理解其中意思了。当然,此条说的情况比这个案例的情况要轻浅。毕竟还能通过汗出而解,说明这个阴虚没伤到根本。而本案伤到根本了,同一类病,有深有浅、有轻有重。113条说的是比较轻的情况。

再结合一下六经学说和藏腑学说的理论框架来分析一下此案。案例的原作者初诊辨为心肝肾阴血不足,治疗以滋阴养血补心为主。同时案例后面有个解析,说此案症状较为复杂广泛,既有心肝肾阴血不足之证,又有肺脾气虚之证,可谓五藏气血俱虚。注意体会这里藏腑的思路,是不是有点乱?重点在哪?当前的主要矛盾应该治那一步呢?如果只用藏腑学说就容易陷入这种迷惑中。但是如果把六经加进来,太阴少阴辨清楚了,立刻就知道该治哪。表面看是个少阴的问题,但是要治少阴,必须得太阴足。太阴不足,少阴的虚证治不了。因为所有的虚证,根本都是太阴慢慢养起来的。吸收水谷精微、消化饮食、生成气血津液是太阴主管的功能。所以当你用六经结合藏腑相互构建的时候,问题就会更加清晰。单用藏腑就会出现本案的情况,先治心肝肾,发现效果不佳,再治脾。加上六经,就能确定一开始就治脾。但是以六经的语境表达,不称为治脾,称为治太阴,背后的意思明白就行了。

解析还说,治这个病,因为“上下皆虚治其中,并用轻灵平淡之药调理中焦脾胃功能”。注意这里的“轻灵平淡之药”,意思是太阴弱,脾特别虚,大补肯定受不了,补不进去。大攻肯定更不行。就是咱们说的缓法微调。药量用猛了,补得狠了,反而无效,还有可能让更虚的太阴被滞住。

如此一来,咱们把这个医案重新一解构。通过这个案例咱们可以在理上,有一点整合的功效。在诊断上,也可以加强、固化一些脉色症的规律。

比如,怎么知道是少阴证?发现她有一些神志上的问题了——烦躁,心慌、影响了睡眠,这些功能归少阴管。

怎么指向少阴阴虚?看舌象瘦小、干燥、乳房干瘪。脉都变细了,又细又无力。这些关于脉象的理解,可以加强你的诊断。比如,五心烦热、大烦渴不解、大便干燥,如果辨为湿热,不可能出现脉细数无力。脉细数无力是一种虚象的脉,而表现一种貌似实象的症状,不是真的阳明证,而是少阴证。如果当阳明证去攻,有可能会有性命之忧。

还可以继续思考,阴虚也能出现乏力诸症。当然,乏力更容易出现在阳虚上。但是阴虚、血虚严重了,照样会出现乏力,背后是什么道理?课上反复讲过,这里就不再更多的深入展开了。

可以从中领悟很多东西,或者整合很多以前学过的知识。比如,无论是哪个流派,中医首重脾胃之气,就是能吃饭。伤寒学派称之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有的学派称之为中气、中土、后天之本。不同的表达背后的意思是一样的。

还有关于舌象的体现,舌体瘦、质红、乳碎白苔,就是一种碎苔,其实就是光板舌上面顶着一些碎苔,是脱苔,脱苔指向伤阴。光板舌,尤其发红的光板舌,是有极高指向性,指向阴虚的。如果不是那种发红的光板舌,不一定指向阴虚,有小概率指向别的问题。但是基本上光板舌指向阴虚的概率很大。当然得看兼象,比如此人光板舌上面舌苔肥厚、舌质肥厚,那除了阴虚之外,恐怕还有痰湿之类的毛病。

还有的光板舌是某处有一小块舌苔,其他的地方光板舌。那就根据这一小块舌苔的位置,大致确定阻滞在哪。比如舌头中间——堵在中土;舌头根——堵在下焦。一般不会出现舌尖堵一块苔。不能完全说没有,但是少。

再看症状信息,面色晄白(无血色)、口唇色淡(亦无血色)。那你就能知道,少了血之后的面色是什么样的,唇色是什么样的。那你自然就能联想到她手色是什么样,肯定血色很差。但是她舌头是红的,照理说既然都没血色,舌头也应该没血色,可是舌头为什么是红的?因为热。所以她的舌象把她的热给表达出来了。同时完全有可能舌象表达的是她的虚,每个人表现是不一样的。如果舌象正好表达的是她的血虚,那舌头的颜色也会淡。

咱们可以从一个医案整合出很多知识来,绝对不是这个医案所列症状用什么方子,病就好了。要是这样学医案,真的没有太多收益。因为每个人的身体情况都不一样,所以同样的病所表达出来的外在脉色症信息不一定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如果只看外在这些信息来学习中医,就会觉得中医诊断如此之难,因为这些东西不规律。但是如果背后有一个理论来整合这些信息,就会发现中医挺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