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经微言》肺金篇

原文:

少师问曰:肺,金也,脾胃,土也。土宜生金,有时不能生金者谓何?岐伯曰:脾胃土旺而肺金强,脾胃土衰而肺金弱,又何疑乎。然而脾胃之气太旺,反非肺金所喜者,由于土中火气之过盛也。土为肺金之母,火为肺金之贼,生变为克,乌乎宜乎?少师曰:金畏火克,宜避火矣,何又亲火乎?岐伯曰:肺近火则金气之柔者必销矣。然肺离火则金气之顽者必折矣。所贵微火以通熏肺也。故土中无火不能生肺金之气,而土中多火亦不能生肺金之气也。所以烈火为肺之所畏,微火为肺之所喜。少师公曰:善。请问金木之生克?岐伯曰:肺金制肝木之旺,理也。而肝中火盛,则金受火炎,肺失清肃之令矣。避火不暇,敢制肝木乎?即木气空虚,已不畏肺金之刑,况金受火制,则肺金之气必衰,肝木之火愈旺,势必横行无忌,侵伐脾胃之土,所谓欺子弱而凌母强也。肺之母家受敌,御木贼之强横,奚能顾金子之困穷,肺失化源,益加弱矣。肺弱欲其下生肾水难矣。水无金生则水不能制火,毋论上焦之火焚烧,而中焦之火亦随之更炽,甚且下焦之火亦挟水沸腾矣。少师曰:何肺金之召火也?岐伯曰:肺金,娇脏也。位居各脏腑之上,火性上炎,不发则已,发则诸火应之,此肺金之所以独受厥害也。少师曰:肺为娇脏,曷禁诸火之威逼乎?金破不鸣,断难免矣。何以自免于祸乎?岐伯曰:仍赖肾子之水以救之。是以肺肾相亲,更倍于土金之相爱。以土生金,而金难生土。肺生肾,而肾能生肺。昼夜之间,肺肾之气实彼此往来,两相通而两相益也。少师曰:金得水以解炎,敬闻命矣。然金有时而不畏火者,何谓乎?岐伯曰:此论其变也。少师曰:请尽言之。岐伯曰:火烁金者,烈火也。火气自微,何以烁金,非惟不畏火,且侮火矣。火难制金,则金气日旺,肺成顽金,过刚而不可犯,于是肃杀之气必来伐木。肝受金刑,力难生火,火势转衰,变为寒火奚足畏乎。然而火过寒,无温气以生土,土又何以生金。久之火寒而金亦寒矣。少师曰:善。请问金化为水,而水不生木者,又何谓乎?岐伯曰:水不生木,岂金反生木乎?水不生木者,金受火融之水也。真水生木而融化之,水克木矣。少师曰:善。

陈士铎曰:肺不燥不成顽金,肺过湿不成柔金,以肺中有火也。肺得火则金益,肺失火则金损,故金中不可无火,亦不可有火也。水火不旺,金反得其宜也,总不可使金之过旺耳。

《外经微言》卷三肺金篇,篇中的每一句话,在临床上都有它的分支运用。它不是一个绝对的单一意思。

先前咱们讲了很多关于理论框架的问题。无论运用怎么千变万化,它的核心总是一个简单的思维方式、简单的理论框架。《外经微言》是一本理论书,就是把这简单的理论框架用复杂的理论描述表达出来。因为核心的知识,过于简单没法直接拿来用,必须是千变万化之后才能拿来用。反之,千变万化的东西如果没有一个简单的核心,你则无从把握。这便是宏观与局部、整体与细节之间的关系。既要能离远了宏观地看,又要能深入进去,从细节、局部来看。这是咱们的核心方法论之一,当时时铭记。

序言说完,开始正文。肺金篇没有必要逐字逐句的去讲。咱们讲道理,把道理讲明白之后,大家自己逐字逐句的去看,自然能够看懂。

整篇讲的就是肺和其他五藏之间的关系,有相生的关系,有相克的关系。有正气相生的关系,有邪气相生的关系;有正气相克的关系,有邪气相克的关系。相生和相克同时存在,组成了咱们这个世界一个平稳的运行法则。

发病之后,则表现为一种失衡的生克关系。比如开篇讲的是土生金的关系——“肺,金也,脾胃,土也。土宜生金,有时不能生金者谓何?”。这是远公前辈的一种个人表达方式,所谓土不能生金。其实土肯定是生金的,只是不好好生了,生出一股邪气。或者邪气相生,或者失衡的一种相生关系,一种病态的相生关系,称之为“土宜生金,有时不能生金者谓何?

什么情况导致土不生金,或者土乱生金?分这么几种:

1.土有邪气,把邪气生给金了。

2.土太虚弱了,无力生金。

3.金太弱,土去生它,却生不起来。

简单这么一区分,不管是分成几种,不外乎两种情况:

一种是因为虚。造成土生金不顺,可能是土虚,可能是金虚;

还一种是实。有邪气了,要么邪气在土,要么邪气在金,反正这俩不好好干活了。

如果脾胃太弱,就没有力量去生肺金。不管是偏阳的这边,还是偏阴的这边。偏阳的这边主要是土给金提供能量;偏阴的这边是脾胃给肺提供津液、水分、血。

如果是偏实的情况,就是有邪气。要么邪气在脾胃,要么邪气在肺。如果脾胃中有邪气,就会把邪气传给肺。如果肺里有邪气,那脾胃给它生的这点资助,不够它消耗的。比如肺金有热,脾把津液调过去,还不够它干烧的呢,就没了。如果是脾有寒,脾把津液给了肺,这点津液因为肺寒,化为痰湿水饮了。如果脾也是寒的,肺也是寒的,病到一块儿去了,就是条文里举的例子——“脾胃土旺而肺金强”,两边都是强的,都旺,邪气都盛。毫无疑问得两边一起治,把两边的寒都给去掉。所以当你诊断出来的时候,治法也就出来了,治法出来的时候,方药也就出来了。找那些能够入脾、入肺的温热药,用热把寒给清掉。这里说的是寒,热也是这个道理,湿也是这个道理,郁也是这个道理,就不一一复述了。

说完实证,再说虚证——“脾胃土衰而肺金弱”,又如何?其实刚才已经提到了,脾气虚,生金力量不足,肺也是虚的。两个都虚到一块了,就得一边健脾益气,一边养肺气、补肺气、补脾气,土金一起治。气不够了就得补气;热量不够了就要增强热量,所谓扶阳;疏泄力、通行力不足了,得增强疏泄力,就是增强木气;燥力不够了,还得增强燥力。这都是偏阳一边的问题。反之,偏阴一边的问题,津液不够了。脾家津液都不够了,肺家津液怎么可能够呢?治这种肺家津液亏的病,就不能只润肺。脾的源头不够,润肺药用了,往好里说顶多是润润肺,脾还是阴虚着。往坏了说,这点润肺的滋阴药可能就郁堵住,化为痰湿了。因为脾的运化力不行了,脾一虚运化力就会弱。或者是脾阴虚,而显得阳盛,这点滋阴药只是来润肺的话,生的津液很快就会被消耗干净。会发现怎么滋补津液,津液也不回头。为什么藏腑学说难学、难用?就是因为这个,没把源头点找到。那治起来时而有效,时而无效,阶段性有效,时间久了又无效,就变成这么一个局面。治病务求其本嘛。

本条讲的就是脾家津液亏了,肺家津液也亏的同时,只治脾可能还能好,因为脾足了能去生肺,只是好的慢。只治肺,源头脾一直弱着,很有可能治不好。当然这只是说理,现实是很多药既入脾也能入肺。可能你用这个药目的是为了润肺,实际上它连脾一起给滋润了,病人也就好了。这就是咱们常说在治法的层面上,比理论要容易。治法难就难在药太多,方子太多,你得大量记忆。知识量大,但是本身简单。这个世界就是这法则,深刻的东西往往简单,肤浅的东西往往复杂。用药的层面相对于医理的层面要浅,所以它简单,但是方、药无穷无尽,一组合则无量无尽,学不完。

后面的条文开始说火和金之间的关系。如果脾胃有热、有火。那么土生金的过程中就会把这个热带过去。就是所谓的母害子,肺金被脾胃中的火给伤到了。这里大家肯定能联想到麻杏石甘汤,或者说麻杏石甘汤可以治这种情况,就是阳明的热把肺给伤了。当然麻杏石甘汤肯定不止这一种用法。脾胃中的火能伤肺金是相生的关系。那心火也能伤肺金,这是相克的关系,肺金篇的条文把这叫做“火为肺金之贼”。以前讲过,肺和心之间的关系是,肺给心降温,心给肺提供热量。这个关系得平衡,如果失衡了,比如心火过于旺盛,就不止是给肺提供热量,而是热会伤肺。或者是肺家的水饮证、痰饮证、寒饮证太强了,那肺里的寒就会伤心火。不但相克之间得平衡,相生之间也得平衡。

有句老话“皇帝以五行治天下”,就是把各个势力、各个衙门、社会的各个群体,让他们力量大致均衡。这样就可以相互制约、相互平衡。如果某一个部门过弱,或者某一个部门过强,就会使整个五行系统失衡。如果这个失衡还不能纠偏,就会造成整个体系的崩塌。反映到人身上就是小毛病、简单的毛病变成大毛病、深重的毛病、不可治的毛病。

表达肺和心的能量要平衡,条文是这么说的——“金畏火克,宜避火矣,何又亲火乎?”。意思是金怕被火克,本来应该避着火,为什么还要和火亲切,又需要火了呢?远公怕咱不理解又做了一段注释——“岐伯曰:肺近火则金气之柔者必销矣。然肺离火则金气之顽者必折矣。”这是个比喻,意思就是肺如果离火太近了,肺金的柔和之气就被火给伤到了。可是要是完全离开火了,一点火都没有或者火非常弱,它也就变成一块顽金了。远公称之为“顽者必折矣”。

后面说的“所贵微火以通熏肺也。”就是比喻最好来点小火通熏肺。火伤肺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干咳无痰,或者干痰难以咳出来,稍微再严重一点就是肺炎。无论哪种情况,治法都是把热给清掉。如果是心火传过来的,你同时要一边清心火,一边清肺家的热,稍微再加点润津液的。无论是自己组方,还是用经方、时方,只要照这路数去治,就一定能有效果,一定会治好。

肺金和心火的之间的关系说完了,马上又说金和木之间的关系。金克木,木金之间的失和也经常犯肺炎。肺炎还算轻的,我治过的几个重症哮喘,十几年、几十年的,都有肝郁、肺郁,肺家的痰湿。当然它之所以被称为顽疾,就一定还掺杂着其他的毛病。那些毛病不处理了,单治金和木也治不好。重症哮喘主要就是一定有少阴证,不把少阴证治好了,哮喘好不了。不把哮喘治好了,少阴证也好不了。这两个互相锁在一起成为一个困局。你只能来回治,没别的办法。完全没有一用就能好了的招数。

关于金木之间的条文,远公是这么说的:肺金是制约肝木的。用咱们的话说就是肃降之力和升发之力要平衡。升发之力要制约肃降之力,肃降之力也要制约升发之力,二者得平衡。换个角度说,肝的阴阳和肺的阴阳要能够平衡相互制约。肝和肺二者某一方的阴阳失衡,即可能传导到另一方。比如,条文中马上说:肝火旺了,传到肺上,肺火继续传,又传到脾胃。

整理下思路,木气传金,金本来是克木的,现在木却招惹它的顶头上司。脾土是生金的,等于肺金被下属一顿暴打,又反过来去迫害自己的母亲脾土,整个都乱套了。

这段文字暗藏了一个藏腑学说非常重要的判断病情进退的法则。这个以前群里也讲过。这个法则出自《难经》。

五十三章 曰:经言七传者死,间脏者生,何谓也?

然:七传者,传其所胜也。间脏者,传其子也。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肾传心,一脏不再伤,故言七传者死也。间脏者,传其所生也。假令心病传脾,脾传肺,肺传肾,肾传肝,肝传心,是母子相传,竟而复始,如环无端,故曰生也。

大致意思就是,同样是邪气相传,克传要比生传更麻烦。此时咱们又补充了一种克传的形式——反克。本来应该是金克木的,现在木造反,反克金。这种反克的形式,咱们暂且定义为逆克。这种逆克就比正克就更加糟糕。正克是金克木,逆克是木反过来克金,这不符合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相互制约,一层管一层,一层制约另外一层,每层都存在制约自己的,和自己制约别人的关系。现在应该被自己管着那个造反了,所以它更为严重。

这个判断病情进退的法则怎么用?当你治病的时候,以藏腑学说来判断。如果一开始是逆克,治成了正克,说明病情就好一些了。邪气顺克,治成了邪气顺生,病情就又好一点。反之就是病情在加重。这就是藏腑学说判断病情进退的一个法则,顺着就比逆着强,生就比克强。总结起来就是这两句话。

还拿这个例子说,肺金被它的下属肝木造了反,一肚子火没处撒,去破坏自己的母亲脾土。比如,你发现肝火传到肺金,造成肺也是热的。一边清肝火、解肝郁,一边清肺热,化肺中的燥气,可能还有痰湿。随着一化解,结果紧接着发现脾脉还没完全恢复,或者脾的症状还在,但是突然又增加出肾的症状,比如小便不正常,小便难,尿频,或者水肿。不用慌,因为肝火、肺火已经让你平掉了,现在表现的是土克水。已经由逆克的状态变成正克,逆克是肝木克肺金,而现在你发现变成脾土克肾水了。土克水是正克,所以病情减轻了。

于是你再接着治,小便的问题解决了,也不水肿了。但是发现患者不停的咳嗽、吐痰。刚不水肿,又变成咳嗽、吐痰了。不用担心,他已经由克传转化为生传了。土生金,症状又回到肺金了。

这一步一步的变化,证明你的治疗是有效的。他的病情在一步一步的改善,由逆变成正,由克变成了生。如果你没有这套判断法则,就会感觉像按下葫芦起来瓢,永远治不完。病情在好转的过程中,你都不知道他在好转,同样,恶化的过程中也不知道他在恶化。

咱们还有另外一套判断病情进退的法则,就是六经法则。用六经法则判断就简单了。肯定是越往核心越重,越往外层越浅。这两套法则结合着运用,当用六经解释不了的时候,就用藏腑来判断。当藏腑判断不了的时候,就用六经来判断。如果这两个加一起,还觉得判断结果有点模糊,那咱们还有一套判断体系,就是那套基本的生命体征——饮食、二便、精力、体力、睡眠、情绪。

因为无论治什么病,一定得治到饮食改善、睡眠改善,他才能体力改善,精力改善。精力、体力改善了,才可能心情、情绪改善。人不可能吃不好、睡不好,心情却特高兴。

回到条文,远公说完了金和木之间的关系,接着说金和水之间的关系。

正气虚就是金生水力量不足,邪气实就是肺的邪气传到肾。肺家痰湿传到肾,那肾就有痰湿了。或者脾家的痰湿传到肾,肾也有痰湿。肾又主藏,这点痰湿传到肾可就难治了,治起来特别慢。五藏,藏者藏也,都有所藏,唯独藏中之藏,负责主藏的就是肾。所以邪气进了肾,最难往外排。从五藏的功能上就可以思考,心脏负责往外输血,干的就是往全身输血的活,所以它即便藏了点邪气,也相对好处理。肺要往全身输布津液、输布气机,它管的就是宣布的功能。太阴管的是运化功能。肝管的是升发疏泄功能。唯独肾管的就是收藏,一旦收进去就不好清理。这当然指的是久病久损证,要是新病、突发病、急性病,不至于那么难,因为可以大攻大伐。

金是生水的,肺是生肾的。可是肺又被土生,脾土为后天之本,后天之本很容易受伤。脾土受了伤,肺金就不足,肺金不足,生肾水就不足,这是咱们理临床中最常见的一个病气链条。当邪气伤了正气之后,一个损害的循环完成,紧接着又下一个损害的循环,一环一环走下来,病就越来越重。破解的时候,只能一环一环的解,所以病治的快不了。

比如说,脾虚生肺不足,进而生肾不足。肾不足,条文中说了,生火了,火性炎上。这火又反过来接着伤脾,接着伤肺。病情一圈一圈恶化,就是这么由一个简单的毛病,慢慢变成一个不可治的毛病。当然大多数毛病没那么快,都得几十年才变成这样。但是急性、恶性传染病可不是,它会迅速传变。

一句话,藏腑之间的相生相克是循环往复、无始无终。如果你扎进去推演可以无穷无尽。所以大家不用特别纠结于此,只需要遇见什么就治什么。治哪一组关系,都有相应的方法。把复杂的问题化成简单的问题,一一拆解。如果按心肝脾肺肾这个循环,你实在择不出来,还可以用六经来确定当前这一步治哪。除了六经咱们还提供了以脉法来决定当前这一步治哪。一层层择,把它择干净了,病就越来越少。因为各藏腑之间都相互支持,某一个功能一差,其他的一圈藏腑都受累及。

亚圣远公做了很多这样的比喻。比如说“金得水以解炎,敬闻命矣。然金有时而不畏火者,何谓乎?”像这种五行藏腑之间的关系,如果你过于陷入文字之间的循环,有时是择不清楚。

他说的道理,翻译一下,就是金生水,肾水足了,就会完成下一步工作——心肾相交。心肾相交,心火就平衡,平衡的心火就能帮着肺金宣化蒸腾津液。肺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他就能反过来生肾水。这圈是无穷无尽、绕来绕去的。如果生病了,这种循环就不正常运行,上面有火烧着,下面又有寒,寒热错综复杂。遇到这种情况,辨好病性、病位,一起治就行。安排好先治哪,后治哪,你总不能把心肝脾肺肾全都一起治,没有主次是治不好病的。怎么把握主次?凭脉,脉象可以清楚、直接、明了、准确的告诉咱们先治什么。这个反复讲过了,藏腑学说是非常依仗脉象的。

条文中还说,金化为水,而水不生木,为什么呢?肯定是肾水出问题了,要么是肾水里太热,不能好好的生木。要么肾水里有好多痰湿水饮、瘀血,也不好好生木。当然条文中只举了一个肾水热的例子,通过这一个例子启发咱们去反复思考其他没说的情况。因为思考模型给咱们了,他没说的就可以推演出来了。所以与其在这些五行的、复杂的、环环相扣的关系中迷惑,不如把它们拆解成简单的关系理解。就是生克,顺生、逆生、正克、逆克。然后凭脉判断当前治哪一步,就可以了。

肺金篇经常用一种五行之间、藏腑之间的一个复杂的生克失衡的关系来表达。实际临床中,不这么用。在诊断的时候,有时也无法做到,完全捋清楚到底是谁传了谁,谁克了谁。哪虚传过去了,哪实传过去了,什么性质的实传过去了。最终弄成了一团乱麻。

分辨不出来的时候,只要把握当前这一步没治错就行。比如,当前这步,脉告诉你心火旺盛。单凭脉不行,应有一堆心火旺的症状、有一堆心火旺的气色,或者舌象合参,那你就能确定了,必须要清心火。至于心火又传了肺金,肺金又传到了肾水,肾水又影响了木,金又影响了木……这么捋,永远捋不完。这就是化繁为简,还是化简为繁的选择。

打一个比喻,假设心火为贼,是老大。它先祸害了肺,于是肺也参与进来,再去祸害别人,最后都入伙了。你把这老大、老二处理了,后面的老三、老四、老五、老六以及后面的小弟也就老实了。就是那句老话——首恶必歼,安抚从众。无论是治病,还是打仗平天下,都不能违反这个原则。

条文中还提到这么一句拗口的话,看着可能费劲,我解释一下。“火难制金,则金气日旺,肺成顽金,过刚而不可犯,于是肃杀之气必来伐木。肝受金刑,力难生火,火势转衰,变为寒火奚足畏乎。”这话的意思是,肺金的邪气传到肝,使得肝的疏泄调达能力出问题了,一股邪气向上化为热邪,而不向里温润,所以在里有寒了。这个 “火势转微”指的是温阳入里、温肾的力量变差了。同时极有可能造成上焦心、肺燥热,而在里在下焦肾是寒的。在里肾一寒,脾土也寒了。

临床诊断没那么复杂,临床中你能清楚的看到脾、肾寒的证据,也能清楚的看到心、肺热的证据,自然清楚、明了。把心和肺的热清掉,脾和肾的寒清掉,温下阳。就不用这么一圈一圈的捣鼓,五行捣鼓一圈又一圈,永远没有穷尽。这也是为什么,平时我给大家讲课的时候,不用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极容易给讲晕。

再看一下远公的结语——“肺不燥不成顽金,肺过湿不成柔金,以肺中有火也。肺得火则金益,肺失火则金损,故金中不可无火,亦不可有火也。水火不旺,金反得其宜也,总不可使金之过旺耳。”这段话,按照刚才的思路,没什么难的,就是肺中的火既不能多又不能少。多了叫顽金。湿气太盛叫肺金不柔。肺的热不够叫肺阳受损。肺的热太强叫做热伤肺。

最后这句“水火不旺,金反得其宜也”这个“旺”指的是邪气旺,意思是水火的邪气都不旺,金就舒服了。或者说水火二气都平衡运行,肺金就得其益也。所以最后咱们亚圣说“总不可使金之过旺耳”。其实后面还需要补一句。金不能过旺,也不能过弱呀。哪一藏也不能过旺,不能过弱。远公只讲了上半句,下半句咱们自己能想到。

上面讲了很多例子,如果你看懂了,其实很简单,但是别被他的表达方式迷惑。其他的五藏各篇差不多都是这种表达方式,每个都能这么一通捣鼓。因为五行是一个圆,无始无终。只需要把握咱们说的这种生克关系,生有顺着生,有逆着生。克有正着克,有逆着克。生就比克强,顺就比逆强。用这个来判断病情的进退,配合上六经,配合上生命的基本体征。

最后再补一个知识点,五藏相对于六腑,当然是藏病更深了。无论五行怎么传,如果是由藏出腑,都是病情减轻。反之,由腑入藏,都是加重。比如说,木克金,肯定是逆克,很糟糕的情况。可是临床中你发现肝病传到大肠,改拉稀了。那这时候,反而是减轻。代表肝中的瘀毒排出来了。就是因为藏为里,腑为表,病由里出表就是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