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取经重录8

咱们讲温病,不可能像讲伤寒论那样逐条细讲,而是启发一种思路:如何用六经藏腑的体系来吸收温病的卫气营血学说,以及卫气营血学说下的一套对温热病的治法。往大里说,可以实现寒温一统,学术融合。但是在细节层面,势必会遇见一些麻烦。卫气营血的理论体系和六经的理论体系,从根上说是同源的,没有根本差异,但是分支出来的运用层面却有差异,更甚至诞生了那句“六经只能治伤寒,不适合治温病;卫气营血学说用来辨温热病,不适合辨伤寒。”咱们对这个问题的认知是这样的:不是六经不能治温热病,也不是卫气营血学说不能治寒证,而是因为有了对方的存在,自己没有必要再发展出那些分支。就比如咱们想做的这件事:把温病的方法重新解构之后,纳入六经的体系里。比如温病的桑菊饮、银翘散、杏苏散、宣痹汤分别都是六经哪一经的什么证?

毕竟温病学说诞生这么多年了,六经学说时间更长,为什么没有人试着用六经的体系去吸收温病?解构完温病后,把温病的方法纳入六经的每一个运用环节中。或者反之,伤寒的这些方法,为什么没有温病大家把他纳入卫气营血学说做一个完整的学术融合?不管是用六经融合卫气营血或是以卫气营血融合六经,都没有人做这件事。翻阅古籍,能发现一些如此尝试的迹象,却没有完整的工作,乃至于咱们都没打算去做这种完整的工作。

如果仔细的品一下中医发展传承史,就会发现其实是失传史,失传之后重建,再失传,永远处在一种急迫的状态。治病急迫、培养人才很急迫,永远没有彻底闲下来,还有大量的人才,可以做这种学术构建的工作。不用看病,还深通医道,中医的人才从来没有如此丰富过,所以这件事一直没做。学习本身就已经挺难的了,入门就得三到五年,当你精通掌握一个流派的标志就是非常了解其优势和不足,基于这套学说的不足,才想要博采众长的心理。这里面还包含这么一层道理,想要了解一样事物,比如一门学说的优劣势,必须有参照物,如果没有一个或多个参照物,也很难知道这件事物的真正优势所在和劣势所在。于是想要真正的理解六经,只学六经是做不到的,需要其他的参照物。

如果没有赵老留下的教材,咱们很难理解温病,要花几倍的精力。赵老之于温病,就像远公之于藏腑。可是当你抱着这个心理去学其他流派的时候,立刻会遇到一个问题,就像六经和卫气营血这种问题:同一个根,却分出两个支脉,在运用层面又不一样。无论是六经还是卫气营血,其本质就是阴阳的演变在运用层面的展现。六经分三阴三阳,三阳讲的是以阳的角度来论述阴阳一体;三阴讲的是以阴的角度来论述阴阳一体。卫气营血也是阴阳所化,卫分和气分是从阳的角度论阴阳一体;营分和血分是从阴的角度论阴阳一体。因为阴阳是不可分割的,所以三阴病也治其气,治其阳气,治其气化功能。治三阳病也要考虑津液够不够、血够不够、也要考虑有无有形的阻滞形成。各种郁滞、阻滞也分有形和无形。所以不管是六经、还是卫气营血,再怎么变也不出这些要素范围,只是展开的角度不一样。温病学论述的着重点确实偏于温热病,其治法也确实见长于此。那只需要再推一步,不管卫气营血,有热,或热兼其他兼症而出现的闭郁不通,这些称之为太过或实、郁滞。有实证就有虚证,不可能只有实证无虚证。卫气营血学说也不可能不讲虚证,于是它讲了虚证中的阴虚。有阴虚就一定有阳虚,卫气营血不可能只有阴虚,没有阳虚。因为阴阳是一体的,因为卫气营血也是由阴阳变化出来的具体应用方法。于是咱们以这种学习的角度,学习赵老,乃至于任何其他流派。

世事无完美,不可能了无遗憾的完成整套教材。接受缺陷也是咱们的价值观之一。毕竟学术融合这件事不是一代人能够完成的。即便完成了,它在世间的表现形式也恐怕更像一个流派。而实际上咱们不是一个流派,咱们做的是融合,而不是独树一帜。学习的第一天,就能听见“阴阳”二字,学了三十年、五十年还是这“阴阳”二字。整个学习的过程就是由简化繁,再由繁化简。不能由简化繁就无法建立起实用性。而过于繁琐的实用性也无法提纯出凝练的理论。

所以咱们以温病作为另一个参照物,看一下以这个角度如何展开“阴阳”。此时到底是以一个为主体来吸收另一个,还是把以往所学暂时放下,以全新的心态学习这个新的支脉。理论上,如果能放下固有之见,以一张白纸的状态学习一门新的东西,会学的更快,可实际上做不到。因为人之所以是人,一定会有固有之见。人很难放弃固有的思维方式。所以实际中,势必要走融合的道路。所谓“融合”就是用已知的知识去解释和联系未知的知识,用熟悉的去联系不熟悉的。构建出这种联系,自己就觉得懂了,继而能用了。联系未建立起来,似懂非懂,也不会用。放下固有之见何其艰难,所以以全新的心态学习这条路基本不通,就只能走融合的道路。

这势必又极为考验你之前建立起来的理论解释体系和你的思维方式,以及学习能力。又要求你对自身的身心条件、身心属性有深刻的了解。如果没有深入了解自己,又如何拿自己去做学问,这是一个朴素的观念。就像战士不了解武器;程序员不了解计算机;老师不了解孩子的心理成长规律、心理认知规律。好好琢磨一下这件事。经过充分训练的士兵成为“精锐”,“精锐”永远是少数。现代教育极为重视教授知识、教授生存能力,却很少重视我们用来学习的这个身心。这个身心才是最主要的东西,而从来没被重视。整个人类对身心认识也很模糊。这样的身心完全不具备培养出一个自己不具备的能力属性——原来没有的思维方式。甚至更悲惨的是——咱们的优势、劣势,自己都不清楚。就算考虑生存竞争,也得优先考虑自己的优势,其次再弥补自己的劣势,才能有更强的竞争力。但连此都是忽视的,而且至今为止是人类文明的集体忽视。

为什么咱们总说,“华夏文明就是优等文明”?咱们华夏文明建立了这套修炼身心的体系。修炼身心的前提就是了解自己的身心,因为只有先了解自己,才能在真实的自己层面上修炼和成长。不了解自身,就开始去培养,最后练出的都是假的。当假的越来越多的时候,它起的就再也不是一个良性的作用。于是对文明发展的弊端反而大于益处,进一步造成失衡、失稳、不畅。这是咱们的一个核心观念——任何吉祥的东西、有利的东西都是在整体上营造了平衡、通畅、稳定。

所以咱们学中医,好好思考一下:

咱们自己用的思维方式是不是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是不是被迫无奈的必须使用化学、数学、物理来思考中医;

是否在儒释道著述上面花过精力,以至于产生了思维的惯性,在此思维惯性的推动下学的中医;

是不是不知不觉的使用了病因学,认为一个疾病就是一个病因造成的,只要解决了这个病因,这个疾病就消失了;

是不是把中医学成了“对抗治”;

是不是把中医学成了“什么病用什么药治”、“什么药能治什么病”;

是不是已经无法把握整体和局部的同一关系;

是不是在用有害整体的方法来治疗局部;

是不是在这些思想指引下的中医学习和运用如此之难;

乃至于是不是在我说“中医的本质很简单的时候”,很多学员并不当真。他们会想“如果它是简单的,为什么我学起来这么难?”

其实在这几年的教学计划中,我最想讲的是这件事——为什么中医这么难?是因为思维方式不兼容。所以我才会日复一日的在群里不厌其烦的说同样的东西,借着各种提问、各种机缘,反复的讲整体观、阴阳观。可是不幸的是思想这个东西,当用语言表达的时候,就极为低效。而咱们毕竟是讲中医,我又不可能花大量时间给大家讲诸如“命理”、“占卜”、“风水”、“佛法”、“道法”等这些传统的东西。学员们是来学中医的,我却总给他们讲传统文化,这是多么尴尬的一件事。可是中医的土壤就是传统文化,所以也只能勉为其难的继续把尴尬进行下去。所以讲课的比例安排大致就是:平台课讲一成,群里讲六成。

这一节的最后一句总结语——“开始真正的了解真正的自己吧”。因为只有如此这般才能回到真正的起点,开始真正的前行。这个“真正的自己”是指作为“小我的自己”和作为“华夏子孙的自己”。至于“天地宇宙的自己”,太遥远,有缘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