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分四法和气分二十六法有何相同相异之处?有什么区别联系呢?区别联系就是格物,格物方能致知。但是不能随心所欲的找差异,必须在理论体系之下去找。需要建立一套理论体系,而且要不断打磨修补这套体系,直到形成完整自洽。这套学习方法咱们称之为“以理驭法”。这套理论框架便是咱们常说的“病位、病性、虚实、正邪、传变”。虚实、正邪其实是同一件事物的两种表达。病位是六经、藏腑;温病派用的是卫气营血、藏腑。卫气营血学说,咱们内部简称为“营卫学说”,这个表达不准确,纯为了简洁。营卫学说和藏腑学说的结合构成了温病学说的框架。而理解了温病学说,咱们才能把温病学说重新解构,解构到能够在六经藏腑体系下使用的程度。这才是咱们接下来区别、联系卫分四法和气分二十六法的目的。当然这也是方法论。后面的营分九法、血分九法也都用这个方法,不再累述。
病位:赵老已经给了卫气营血的病位,剩下的咱们只需要理清楚藏腑病位即可。上文说过,温病学说的理论框架就是营卫学说和藏腑学说的结合。
病性:赵老就是围绕着热证展开的。赵老虽然没明说,但其实已经把理论框架界定好了,只需要在这个框架中学习即可。整体的框架被界定出来了,细节的知识还能逃离这个框架吗?所以学起来必然是简单的。病性除了热,还包括热的兼证。诸如,和痰并结的痰热;和湿并结的湿热;和风相互激荡的风热;和瘀血相结,兼见瘀血证;水热互结;热在局部腐伤有形组织而出现的肿胀、化脓;热入血脉出现的血热。总共就这些情况。在这本《临证400法》里,提到寒证、伤阳证的条文非常少,所以这就是一部教咱们怎么治热证和热证兼证的教材。但是同时也反映出温病这个学派应对寒证、伤阳证的不足。世间不管什么道理、什么事,都是有其利就有其弊,有其优势就有其劣势,不断的在利弊之间权衡的蹒跚前行,就是人类的宿命。
文归正题,我们要区别联系,整理出一些什么思绪呢?
- 理论:理论上赵老已经提前界定好了,不用更多的整理。
- 诊法:所谓“诊法”就是这些症象规律。
- 治法:这方面更加消耗精力和时间。你愿意在温病学说上投入多少精力,就能学懂多少精微细致的东西。显然,咱们以一个取经的心态,不会像研究伤寒那样,研究温病。如果咱们仅以治病为目的,逐字逐句的研究,确实也没必要。所以就导致一个问题,咱们对赵老温病的理解,仅仅是一个大的方向(大的框架),细致程度是不够的。
正如前几节所说,我习惯的是给出大家一个这么研究的方法。是否按照这个方法去研究,大家自己决定。就像淼叔虽然知道怎么研究,但并不会在温病上花费同等于研究伤寒那么大精力。还有一点,咱们做的是学术融合,所以咱们在讲卫气营血的时候,一定会插入一些六经的解释。可是我又不可能完全展开,把赵老的每一个条文都转化为六经解释。因为这样讲,就会没完没了。所以仍然做一个方法的演示。大家可以按照这个思路,逐渐自己整理。
归纳一下,在学习之前就制定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学习方法。绝对不要没有目标的、散射式的学习。那样学习效果会很差。除了学习、吸收知识,更要花大量的时间(十倍、几十倍的时间)去整合这些知识。就按照上文的那个理论框架,这种整合的工作量几乎是无穷无尽的。真的是学海无涯,但是你做一分就有一分收益。
之前几节课提到过,卫气营血不仅仅有热证,这套体系也可以用来整理和思考寒证。那么在这本《临证400法》里,赵老极少提到伤阳和寒证。于是这就需要在你学习的时候,构建这套赵老没讲的东西。就是那些用卫气营血解读伤寒的东西。只有这么学才能学成你自己的。中医的成长之路就是这样,所以每个人都不太一样。同一流派、同一老师教出来的学生,都有差异。自古以来,优秀的中医都无法批量生产。以理驭法是咱们的方法论,而这个方法论其实是结果,是你具备这个能力的结果。但是这个能力不是一学就会,它需要你慢慢构建。构建出来的理,才能以之御法。
那么咱们在读条文的时候,你就要思考这个理,构建这个理。比如,“卫、气、营、血,分别定义是什么?”。这个定义如果我提前没给大家,需要由你自己构建,你该怎么办呢?直接从文字上找来的解释,无法让你彻底理解。于是你就只能在证治条文上,通过实用层面,反推这个理。咱们不妨照这个思路展开,试一下:
比如研究卫分病:卫分病包括——卫分四法。与卫分病相关的有:气分二十六法里的20条和22条;营分证治的第四法;开篇的感冒五法;咳嗽八法里面有两法……在书中,逐条搜索卫分病,作为你的研究对象。从这本书中找到这些条文,然后再逆推出卫分受损之后表现出来的规律。通过这些规律再逆推卫分的功能是什么。也就是通过卫的失常态反推卫的正常态。只有做了这些工作,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卫分,乃至于气分、营分、血分。只靠看理论的文字解释,是看不懂卫气营血的。必然是怎么看怎么迷惑。就像是咱们的课程,我把卫、气、营、血的定义给出来,大家仅仅是貌似懂了。真正的懂是做到能用,而且知道哪好用,哪不好用。
我把古人的说法转化为现代语言的时候,给你的感觉是懂了,但那只是个感觉。这涉及一个心理认知的层面。人们对于不懂的感受其实是陌生。对于一个不陌生的东西,人们会以为自己懂了,其实有可能完全都不懂。但是就因为不陌生了,所以会以为懂了。仔细琢磨一下这种心理现象是不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都在嘴上说着,甚至运用着自己并不懂的道理。只是因为人们对那些词汇很熟悉,就误以为自己懂了。验证“懂”、“不懂”、“真懂”、“假懂”,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拿它用一下,试试灵不灵。这事在中医上的反应就是能不能治好病。完全没有模糊地带,病治好了就是好了,没治好就是没治好。表面治好了,体质更差了,也能诊断出来。反之,通过治疗,体质改善,症状加重,也能诊断出来。你自然知道,这种体质改善,症状暂时加重,整体必将走向好转。反倒是那种症状改善或者消失,而体质变差的患者,暂时好转,也必将复发,不发此病也发彼病。所以咱们说学中医时间久了,学的就不是一门单纯的技术了。它会改变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方式。一定会培养出相应的价值观来。因为如果没有相应的价值观,就没法把中医学好。这句话的另外一个意思是,你的价值观一定限定了你的医学层次。按古人的说法就是“道德学问”。这些东西比知识的本身更加重要。大家慢慢体会。
话题回到卫分病的症状规律,由此来反推卫分的功能,继而定义卫分病。卫分病的症状诸如:
- 容易出现怕冷,哪怕是热证也会怕冷。
- 发烧。
- 汗出异常。有的是无汗,有的是少汗(a.汗比得病前少b.彻底没汗);有的反而汗多。反正是不正常,不是汗多,就是汗少,甚至无汗。
结合这些症状一起思考,卫分功能呼之欲出:
1.卫分第一个功能——调节汗,进而调节体温。因为汗具备调节体温的功能。体温高时,通过出汗降温;体温低了,就不出汗。如果这个功能异常了,就会表现出一系列汗的失常。比如,患者已经很冷了,可还在出汗,显然就不正常了。因为冷了之后,卫分的功能本应该是令皮毛紧凑,起鸡皮疙瘩。人没有动物那么多毛,只能起鸡皮疙瘩。人这种生物,该长毛的地方不长——体表没毛;不该长毛的地方长毛——鼻子里长鼻毛。什么动物长鼻毛?就算最接近人类的灵长类也不长鼻毛。这说明人这个物种,体表卫气天生就弱。长毛的目的当然是为了保温。但是要是从排汗的角度、或者体表降温的角度看,没毛反而有好处。这就是卫气的功能,调节体温。所以卫气失常,要么会发热,要么会怕冷。于是因为人体表没毛,所以人更容易被寒邪所伤。受热邪时,正常人可以通过出汗排热。“人为什么没毛?”据生物学家说,是因为人没有尖牙利爪,跑的又慢。所以只能通过长跑累死猎物来捕食。所以必须进化出能够长跑的能力,为了在长跑中出汗降温,毛就没了。这种说法逻辑上能自洽,但是否是真理谁也不知道。
接着说卫分症状规律,归纳一下调节体温功能的异常——出汗异常。要么本该保存体温、不该出汗的时候,却出汗;要么是该出汗散热的时候,却没汗出。
- 卫分病第二个规律——舌苔。卫分病的舌苔不会出现深重的厚腻。如果得了一个卫分外感,同时还有深重厚腻的舌苔,一定不仅仅是卫分病。所以赵老书中凡是卫分病讲舌苔的时候,都是舌苔薄。“卫分第一法——辛凉清解——苔薄白”、“卫分第二法——辛凉宣肺——苔薄白”、“卫分第三法——清润宣降——苔薄白”……这个道理咱们以前讲过,因为舌象在反应内在情况的时候,最直接与之相依的其实是脾胃的情况。外感证的卫分病表现在舌象上就是一层苔,此苔比病人健康的时候显得略多,但是不会现出明显的厚苔。这就导致了咱们正向的使用舌苔来判断外感不太好用。但是咱们可以反向应用舌苔来判断,也就是舌苔薄白指向没有沉重的里证,所以结合其他症状就可判断为外证。按照这个思路,从卫分病的薄白苔就联系到了咳嗽。卫分病是有可能咳嗽,但是咳嗽这个症状几乎什么证都能出现。《黄帝内经》上讲“肺为娇藏”。当咳嗽发在卫分病的时候,又不是一个明确入了肺的肺家病,苔就是薄白的。
注意一点——此刻咱们讲的是热证,热证初期舌苔也可以是薄白的。所以“见苔白就对应寒,见苔黄就对应热”这种想法,此处赵老就加以否定。咱们反复强调过一个概念,医书上写的内容,有的是在讲具体的使用方法,有的是在讲背后的道理。这句“苔白是寒,苔黄是热”讲的是道理。如果生硬的把它当技术使用,那出错的比例就大多了。所以读案例书要时时刻刻联系理论,绝不能脑子里只有案例,忘了理论。学理论时候,也绝不能脑子里只有理论,因为没有案例(治法和诊法)的支持,理论也没法用。
回到正题,当舌象仅仅是舌苔薄白,而没有其他复杂病象的时候,此时出现的一系列的咳嗽、头疼、发热、打喷嚏、流鼻涕……这些症状就是卫分病。到气分病的时候,病象至少舌质的颜色会表现出来,也可能在舌苔上表现出来。再强调一下这个思路:一个信息可以正向使用,也可以反向使用。再举个反向使用的例子,舌下静脉反应瘀血过于灵敏,从这看瘀血反倒不好用。因为有点痰湿、瘀血,这里就反应的特别明显。当前要不要治瘀血,单看这里并不能判断。但是反向用,原本就应该发青的两根血管,现在非常淡了,显然就是血虚;变成了白色条状的两根血管,就是痰湿。这就是反向使用,多思考,多推演。这个思路可以覆盖到所有的诊法上——本该是什么样,现在不那样了,就是异常。比如咱们说脉,知道了常态脉是什么样,那么凡是非常态的脉就是病脉。
- 卫分第三个规律——脉浮。虽然不能说脉浮一定是卫分病,但是反过来说,卫分病见到脉浮的概率极高。边境上本来不需要那么多资源,如果边境上出现了那么多资源(也就是表现为脉浮),一定是有原因。而且这个原因就出在边境上(卫分主管的这个边境功能)。人体边境的象就表现为脉浮。最常见的脉浮,肯定是两寸脉最容易浮,因为它们的本位就偏浮。
- 卫分病第四个规律——皮肤。卫分既然是主管边境的(在最外层),所以皮肤上的问题也归它管。于是好多卫分病会表现为皮肤病。不管是血流到这里出现不通,还是气到这里出现不通,热邪、水饮、寒湿等各种邪气阻滞于此造成不通,都可能表现为皮肤病。注意咱们的表达是“到这里出现不通”,所以之前肯定是从里面跑到外面来的。所以治这种皮肤病,不能一味解表。同样的道理,治复杂的卫分病,也不能一味的解表。所以赵老后面给了咱们一个一个的加减变化,应付那些复杂情况。
- 卫分病第五个功能表现——诸窍。赵老还在气分第二十法中提到了,卫分病还可能出现牙齿肿痛、喉咙肿痛、口鼻干燥、耳鸣、目赤。这些症状出现的位置就是咱们中医说的“诸窍”。“窍”是人体内外沟通的小通道。所以内外沟通也是卫气的功能之一。此处的“外”指的是身体之外,而非表里的内外、或藏腑的内外。显然此处卫分的这些症状是因为气分的热烧出来的,燥热化火,上攻清窍。从这你就能理解一个道理——有些卫分病是外邪引起的,有些卫分病是内邪外出。在理上是这两种,治法却没太多差异。比如热,无论是里邪外出的热,还是外邪入里的热,总要处理这个热。此热在卫分,就治卫;在气分就治气。热总要治热;寒总要治寒。所以到了治法层面反而简单了。
卫分二十二法的大头瘟,现在几乎没人得这种病了,因为此病和卫生条件不良有很大关系。“痄腮”现在小孩常得,每人都得长一次、两次,就是西医说的腮腺炎。如果痄腮长一边,下回另一边还得长一回;如果两边一起长,那就长一回。长完之后,基本上就不会再长了。不管会不会再长,反正治法是同时解气分、卫分的温热之毒。
此处讲一下这个“毒”。咱们常说“温热之邪”,为什么此处说“温热之毒”?咱们医家的习惯是,当把热称为“毒”(区别于邪)的时候,是因为开始形成了一些有形的病理产物。虽然是气分病,但是开始形成了有形的病理产物,却还不是营分、血分病。但因为它是有形的,所以这种毒特容易感召营分、血分。虽然此条病位在气分、卫分,通过解气分、卫分就可以解此毒,但是仍然加了一些更能入里清热的药,比如黄连。又因为不是在里的病,所以不能加太多这种药。加黄连的目的是防止此热真的往里走。换个说法,卫分气分的热有点往营分、血分走了,可又没构成营分病。所以营分是被牵连的,稍微处理一下就可以,不是主证。
咱们再回头看一下这本《临证400法》,赵老本来是要讲温病的,可是开篇的第一条却是在讲风寒。可以看出老人家的用心良苦,他是讲温病的,但是人体得病是有风寒的。因为他擅长温病,但提醒大家,他不讲的东西现实中也存在。感冒和卫分病之间的关系大家理清楚了吧。通过前面的学习,再看感冒五法就容易理解了。来回来去都是这点症状。比如周身酸楚,是因为体表被敝郁住了,咱们在伤寒上讲的挺清楚的。所以这感冒五法咱们就不讲了。
咱们的课不是逐字逐条的讲温病,只是给出一个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如何把法和理融合的一个演示。有了咱们讲的这套课程,自己再去看这本《临证400法》,应该不难了。就算难,至少也有能力费力的看这本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