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取经重录13

后面几节,咱们以病性为线索整理思绪。病位的整理,赵老已经整理好了,《赵绍琴临证400法》温病证治这一篇,就是以病位做为结构目录的:卫分证治、气分证治、营分证治、血分证治,再加上焦湿热证治、中焦湿热证治、下焦湿热证治,这就是有结构的书。其他的各篇都是从疾病的角度来论述:内科证治、妇科诊治、儿科证治。

再复习一下咱们说的五个环节:病位、病性、虚实、正邪、传变。无论哪个流派、哪个病,把握住这五个环节,就能有的放矢。五个环节其实是四个环节,虚实正邪算一个,因为是一体两面的问题。正气虚了是病,邪气实了也是病;正气充足叫健康,邪气退了叫病祛。所以虚实正邪是同一个问题,两个不同的切入角度而已。

赵老在目录中就给了大体病位框架:卫气营血四个层面,上中下三焦。当然还要具体细到藏腑病位,从条文中,看出犯的哪个藏腑的病也不困难。三焦五方是对藏腑定位的粗分。粗分和细分各有各自的好处。

虚实正邪方面:赵老写的温病书里,邪或者实都偏重热邪,或是与热邪相关并结的其他诸邪,比如痰湿、瘀血、血热。虚,赵老偏重于讲不同层面、不同病位的阴虚。

如此一来,就可以勾勒出接着要讲的以病性为线索的几节课。会讲这么几节:

  • 简单的热为线索。简单的热说明没有并结明显其他的问题
  • 阴虚为主的线索。
  • 瘀血或血瘀或者兼血热,以血证为线索。
  • 痰湿为线索。
  • 气机闭郁为线索。这是最简单的,单纯的气机闭郁是很轻的病。一般常见的气机闭郁是因为其他问题造成了气机闭郁,以多病机并现的方式呈现。

以病性为线索,基本就这么点东西,所以咱们把它归纳总结为线索的时候,就很简单。如果单看条文,一条又一条,就显得特别凌乱。在理论框架之下,就能产生思维线索,有了思维线索,就可以把知识联系起来,联系起来的知识,在用的时候就不至于凌乱,就不会出现理上明了,临证出错。之前说过,只要把握好病性和病位,六七成的病就会有效,简单的病都能治。如果进一步把握好虚实正邪的传变,剩下那些三四成难治的错综复杂的病,就都能治了。

接下来,就开始从病性、各个线索进行梳理。先讲热,最简单的热,尚未跟湿热、痰热、血热、瘀血相并结,也没有明显的阴虚伤津液。按照卫气营血四个层面,分别找出一法。

卫分证治(一):辛凉清解,以退其热。

风热之邪,侵袭肺卫。发热,头痛,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或汗出不彻,咳嗽,咽红或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或数。用辛凉清解法以宣肺退热。

薄荷1.5克(后下) 前胡6克 银花9克 连翘10克 淡豆豉10克 牛蒡子3克 芦根20克 竹叶3克

加减法:

若身热头痛较重,舌苔薄白略腻,二便如常,咽不红痛者,方中加苏叶6克,或加荆芥穗3克。

若咽红痛重时,加盐青果6克、苦桔梗6克、生甘草6克。

若热郁较重,脉滑数,口干渴者,加桑叶10克、菊花10克、白蒺藜10克。

若口干渴较重,阵阵有汗,脉象滑数有力者,可加生石膏12克(先煎)。

若咳嗽较重,痰吐不多者,加杏仁10克、浙贝母10克、苏子10克。

治法就是通过一些温和的开散、散表,把热散出去。

这一法没有用补充津液的方法,因为没有伤津液,但用了像芦根这种调动、通行津液的方法。

同时也用了银花、连翘这种凉性的开散药。连翘有走表开散性。金银花没有明显开散性,但是能清气分和血分的热,一般主要用来清气分热。

还有淡豆豉。豆子本身能入脾,经过发酵后的豆子(即豆豉)也能入脾。炮制之后的淡豆豉具有开散性,用意显然是防止热往中土结,并且打开一种从中土往表开散的力量,以做辅助。

用来开表的几味药:

前胡,散表,同时有明显入肺的倾向。

薄荷,开表,有明显入肝的倾向。

所以这两味药,一个是入肺开表,一个是入肝开表。

牛蒡子,既能入肺、也能入胃。即有一定破结开气的力量,同时也能透表。

竹叶。味:甘淡,辛。甘淡能渗利,辛能开散。性寒凉。所以是一股寒凉性的甘淡渗利的药力,不但能走表,而且也能走水道。跟芦根配伍,可以相互配合着通调津液。竹叶的寒凉性较弱,靠其清热不行,其清热表现为把津液带过来,带着的是一股略微寒凉的清凉之液,所以药书上称为生津利尿。竹叶没有明确归为哪一藏腑的倾向,能入肺、胃、心、膀胱。所以通常用竹叶的时候,是取其性而忽视其藏腑归入。

像这些知识,哪都能查到,现在讲一遍的目的是告诉大家,这些知识是翻阅资料查到后,将之整合的一套方法。就好比吃饭得细嚼慢咽,这就是细嚼慢咽的过程。

所以整个方子有种感觉:为达到同一个目的,用了几味药来共同完成。比如用一种清凉的津液疏导过来,有芦根、竹叶。有一股寒凉的力量,又不是很强来处理热,有金银花和连翘。热不盛,用的不是寒凉折热法,而是寒凉性中以透散为主。透散又分别有薄荷、前胡、连翘、竹叶,其中每种药有各自不同的能力,实现透表的方式不一样。比如薄荷是通过疏泄木气,木气归肝来完成透表。前胡是通过宣散肺气而达到透表的目的。竹叶是通过把津液带过来,甘淡渗利,辛开甘淡的力量来辅助开表。

所以赵老用药跟伤寒用药很不一样。用一个比喻,伤寒用药就像强力的特种兵,每一味药都在里面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不可替代;温病用药就像用素质一般、比较平庸的兵,照样能打胜仗。让人想起王阳明,王阳明打仗对士兵的素质要求不高,什么兵指挥着都能打赢。再对比霍去病,用的都是精兵。

如果热盛了怎么办?后面有加减法,自己看就可以,就不讲了。赵老每个条文后面都有加减,分别针对热重、阴虚证、痰或湿比较重的,分别有不同层面的治法。

再挑一个气分有热,热也不是很重的条文——气分第五法。

第五法——宣郁折热,以畅胸阳。

热郁于胸膈气分,或气分高热已解,余邪郁于胸膈。身微热,心烦懊憹,坐卧不安,胸闷欲吐,苔薄而略黄,寸脉较大。此余热扰于胸中,胃气失于和降。用宣郁折热方法。

炒山栀10克 香豆豉12克 前胡6克 芦根20克 竹茹10克 半夏10克

加减法:

若气分郁热不解,卫气失和者,仍须疏调气机,可加苏梗10克、杏仁10克。

若气分之热较重,心烦夜不入寐,方中加川连3克、朱灯芯1克。

若舌苔浮黄,根部略厚,热郁不解,积滞不消者,当加焦三鲜各10克,或保和丸15克(包)。

栀子、豆豉、前胡、芦根、竹茹、半夏,一样的方法,就是把这股热给散出去。从这能看出,跟卫分治法极为相似,不同的是不需要加那么多开表药了。热仍然不重,如果热重的话,赵老在加减法里加了黄连、朱灯芯。朱灯芯这味药咱们不用。再联系一下学的伤寒内容,常用石膏、大黄,可根据情况加加减减。相应的加减法,赵老在不同的条文方后都有变化。所以,绝对不是这个条文的加减,只能在这个条文后面用。

再找个营分有热的条文。营分有热,就一定开始伤阴了。如果不伤阴,也不会到营分。如果进一步推演细分,营分有热,肯定伤阴,进一步表现为哪个藏腑的热,要分别处理。咱们只挑其中的一种情况,就说这营分第一法吧。

  • 清营透邪,养阴生津,以退夜热。

热邪深入阴分,耗伤血中津液。身热夜甚,口反不甚渴,或竟不渴,心烦躁扰,甚或时有谵语狂躁,或见斑点隐隐,舌质红绛无苔,脉细小且数。营热伤阴,津液亏乏,用清营透热,养阴生津方法。

生地黄15克 元参10克 竹叶卷心2克 麦门冬10克 丹参10克 连翘壳10克 马尾连3克 茅根20克

这个条文显然热在心。营分第二法赵老直接告诉咱们是肝有热,所以到底犯在哪个藏腑,赵老已经做了整理和归纳。

“生地黄、元参、麦门冬”这些显然都是用来养阴。比较妙的是加了丹参,丹参能入心、活心血,心血运转起来就能把热送走。送走的热走遍全身就不是热邪了,就能温养全身。这透露了一个治心火的要诀,不是看见心火就用黄连,不是这么直接的思维,而是要思考心火产生的原理。身体是怎么对待心火的,心火本来就该足够强,才能往全身输布。现在是过盛,而且不往全身输布了,憋在心内,所以心热。所以治心热的方法,一方面是清热,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把这股热带走,运到该去的地方,所以用丹参活血。这个技巧临床中常用。

辅助性的加了竹叶和连翘。赵老用的竹叶是竹叶卷心,连翘用的是连翘壳。咱们用药没有古人那么讲究。

元参又叫玄参,是黑色的,能清心火,同时有一定养心阴的功效。用它的时候还是多用在有心火的时候。如果心火更盛,特别严重,就可以考虑用苦参。苦参就不是养心的功效了,是攻心里的热结。还记得咱们整理药的思绪,同一个病位、同一个病性,一般备三手,分别是温和、中等、猛烈的药。

马尾连,这味药咱们不太用。但是查完之后发现,用来替代黄连,避免黄连之偏,非常好用。所以还有另外一个名字:金丝黄连。因为黄连有内敛之性,用黄连的时候是希望把这股寒凉之性往里走,去清在里面的热。但是这种内敛之性用久之后,热如果还没清掉,反而会使热邪内结而不得外透。但你看马尾连的长相,乍一看有点像细辛,这长相就说明了它本身就有一种走窜、通行之力,而且其药效跟黄连很接近,能清解热毒,也能清解血中热毒,也能跟黄连一样治拉稀,这里显然是热证的拉稀。

功效证治里显示“能治痈肿疮疖”,这些毛病显然都是因为热结在某个地方,腐伤了血肉,有种瘀滞之象。马尾连还能“去皮里膜外及筋络之邪热”,可知其是具备通行之力的寒凉药。所以对咱们学伤寒一脉出身的,如果肯花精力在赵老这本书上,能学到很多东西。

捎带提一下营分第二法。

(二)清营而透达邪热,凉肝以息风定搐

身热夜甚,口反不甚渴,或竟不渴,心烦躁扰、甚或时有谵语发狂,颈项强直,手足抽搐,舌红绛而无苔,脉象细数且弦。此热邪深入营分,耗伤血中津液,肝热阴亏,血不养筋,筋脉拘急而动风,当用本法。

生地黄15克 元参10克 麦冬10克 竹叶3克 丹参10克 黄连3克(研冲) 银花10克 连翘10克 钩藤10克 丹皮10克 羚羊角粉0.3克(冲服)

这点热在营分影响了肝。看用的药,相似的就不说了。钩藤、丹皮、羚羊角粉,用这些入肝的药。

钩藤查到的信息是久煮破坏药性。久煮破坏药性的药,肯定取的是气分的药性。凡有久煮会被挥发掉的药性,就知道这味药有通行宣散的力量、通行之力。所以当看到钩藤能够息风、平肝、定惊,便知道它的治法是通过把这股鼓动起来的风热之邪给通散开,达到息风的目的,而绝非强制的压制。这就提到惯性思维,一提到息风,就会简单理解成把这股风给按住。不是要按住,而是要让风和跟热并结的这股激荡的风邪给打开、散开。要散开这股风热之邪是有前提的,就是津液、阴得足够。人体能把过剩的风邪给平衡了,根本原因是阴够。阴如果不够,还用通行之力,就是风上加风。另外,把热去了,等于把两个相互勾结的病因去掉一半,另外一个就孤掌难鸣了。所以有时候治风热,发现有些医生没很好的处理风,只把热处理了,风也就自动降下来了,但也有降不下来的。

所以,总结一下治风或风热的方法。

  1. 本质是阴够,如果阴不够,就得从阴的根本去治,那就麻烦了,那种风证都不好治。
  2. 津液够的情况下,把津液调过来,把多余的热平掉;
  3. 把结住的热给散掉,把风热给通行开,去到该去的地方,就不是风热了。在一个地方又热、又干的干吹就是风热,让这股气能流变全身,去该去的地方,就不是邪了。这是正邪观。正邪观背后就是阴阳观。所有的病都不出这种思想观念,比如痰湿,痰湿的前身就是没能很好用到的水、营养物质,结在那里成痰湿,结的久了就沤烂了,没法用,只能当垃圾排掉。然而轻证的风热不用这么麻烦,身体的阴还不虚时,没有其他乱七八糟的毛病,你把这股热往全身均匀的一输布,就不是邪了,改邪归正了。

所以注意思维,中医用的不是歼敌务尽的思维,不是对抗思维,是二元和合的思维。大白话说就是劝人向善,而不是把恶人直接灭掉。这种文明给人一种误解,显得软弱。可是真的是软弱吗?看寿命就知道了,华夏文明5000年,新的考古证明至少7000年。以色列、大元帝国、苏联多刚强,结果呢?老子说“柔弱胜刚强”。

最后说血分的热。热到了血分就不可能是单纯的热了。要么伴随着阴虚、要么伴随着血热、要么伴随着瘀血,瘀血或者还能造成血热。有没有一种可能,血分本来就有一点热,又不是很严重,阴虚也不是很严重?除非是之前的病都治的差不多了,只剩下收尾了。就像赵老的血分第七法。

(七)滋阴以扶正,清透以祛邪

温热病后期,余邪深伏阴分,入夜身热,清晨始退,热退无汗,能食形瘦,精神倦怠,舌红少苔,脉象细弦略数。用滋阴清热方法。

青蒿梗10克 炙鳖甲15克(先煎) 细生地12克 知母10克 丹皮10克 沙参12克 川石斛10克

温热病后期”这种情况是大热以退,阴虚有所恢复,但又没恢复的特别好,还有点藏到深处的余热,用这个方法。

以前讲过青蒿和鳖甲的组合。鳖甲可以往深处走,不管是气分的深处还是血分的深处。甚至治痰湿,也有用到鳖甲的时候,其能往深处走,而往外散。往外散的力量不够强,所以需要加上其他药的辅助,用青蒿。既然是血分病,热在血分,肯定得用点活血法。根据藏腑情况来定,此条文用的是丹皮。如果热偏于影响心,可以加丹参或丹皮。加丹参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活血,丹皮显然也是这个目的,通过活血的方式,把热带到该去的地方,别在这地方老结着。

生地、知母、沙参、石斛,之前都讲过。

这样咱们就把单纯的热,在卫分、气分、营分、血分,进行了一个梳理。之后咱们再单独梳理其他各种病性。真到用的时候,肯定是几个线索纠结到一块,几股邪气相互并结。能理解其中一路,组合起来就是多路的。这当然不是简单的组合,一定得建立在藏腑学说的基础上进行的组合。就是你理解了藏腑功能的前提下,才能真正组合这些药力。就比如刚才说的活血法,为了治热,加上活血法。肝藏血,心主血,它们俩的功能一个是存着血准备用,一个是已经开始用了,往全身输布。血带着热往全身走,明白了这个道理才知道为什么加丹参,为什么要加丹皮。如果不明白此理,看见有瘀血、有热,就加上清热的药、活血的药,这么用多半也能治好,但是如果遇见病情错综复杂的,就有可能解不开。因为你不知道背后其藏腑原理,这么用也只是模仿的套用,所以咱们强调要明其理,明其理用起来就不必拘于套用。比如热在心,有所结热,照理说用丹参,可是手头又没有丹参,用红花行不行?红花色红也能入心。如果红花没有,用丹皮行不行?丹皮性偏凉,是活血药,能把肝里的血活起来,同时带着一股凉意,把这股具有凉意的血送到心,又加强了活血力,间接的也能帮助心活血,虽然肯定不如直接用丹参。这就是以理驭法,以法定方,以方选药。这多灵活,因为灵活,所以简单。那你自然能想到,如果没有丹参,只有红花和丹皮,这两味药组合模仿丹参,这样自然就灵活了。

下节捋一下阴虚。思路是拆开的思路线索,用的时候一定不是拆开的,是整合起来的。讲也只能拆开讲,没法一块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