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取经重录16

这节从血病的角度梳理下条文。还是老办法:

病位:分别从卫气营血四个层面说明,具体的条文一定还兼有藏腑定位。

病性:肯定是热伤到血。

再看用药规律。

还是挑几个条文分析,不可能完全展开。

从道理上说,卫分病,纯表证,即便是伤到血的毛病,也不用活血化瘀、凉血的办法。因为单纯的卫分病,即使伤到血也不是真正的血病,只是血被伤,为祸的不是血。或者换个说法,受伤的根本不是血。比如是热,热在体表腐伤血脉,可能得皮肤病,或是长痈脓疔疮。如果在里没有毛病,就是单纯的卫分病,这种病不以活血化瘀为主。因为为祸的根本是热,活血也只是辅助。单用活血,热退不下去,退不下去的热就不断腐伤体表的血,病也治不好。所以即便加了活血化瘀、凉血等药,也是辅助,根本还是处理热。所以温病证治中卫分证治四法里,没写活血化瘀、凉血的套路。就算在卫分第二法:辛凉宣肺,清肃止咳,方后 “若热入营分,舌绛脉细数,口干不甚渴时,去薄荷、前胡,加麦冬10克、生地15克、玉竹10克、丹皮10克、沙参10克。”单看“舌绛脉细”,貌似影响到血了,可是治法还是滋阴。虽然稍微加了丹皮,但以此为辅助,而不是活血为主。麦冬、生地、玉竹、沙参都是滋阴的药。

然而在气分证治里,就有活血化瘀的治法了。就比如气分证治第二法:清肺涤痰,逐瘀排脓,以定喘咳。

风热外袭,痰热内结,热郁于肺,发为肺痈。吐脓血臭痰喘息胸痛,舌苔黄腻,脉象滑数。用清肺涤痰,逐瘀排脓法。

苇茎(粗芦根)40~60克 薏苡米20克 冬瓜子30克 桃仁10克 苦桔梗20克 生甘草10克 鱼腥草20克 地丁10克 犀黄丸3克(分服)

加减法:

若热重脓成,脉象有力,方中加银花20克、连翘10克、黄芩10克、败酱草30克、川贝母3克(研冲)。

若热减而痰血仍多,加赤芍10克、白头翁10克、片姜黄6克、杏仁10克、三七粉3克(冲)。

若脓已排,气血不调,以调养气血为务,方中加当归10克、赤白芍各10克、川芎3克、茜草6克、苏木3克。

条文说的特别清楚,就是痰热伤到了肺家血脉,所以在方后加减法里能看到活血化瘀的方法,比如赤芍、三七、当归、白芍、川芎、茜草,这些药不是强力的活血化瘀药,此条主要的治法仍然是治痰热。因为是痰热为祸,伤到了血脉。痰热退去后,如果血脉还没恢复就活血。所以从这能看到,在气分,虽然能够伤到血了,因为气分的热和邪气可以很盛,有可能伤到血,但活血化瘀仍然是辅助或者善后。至少在此条的时候,仍然不是以伤血为主,为什么?因为真到了伤血的程度,得是营分或血分。按六经来说,至少得到太阴。

所以大致可以总结出这个理法规律:卫分和气分,即便伤到血,也不是以活血化瘀、凉血、活血为主,而是以此为辅助或者善后,因为瘀血和血热不是为祸的祸首。

在气分证治第二十三法中提到,病还是以气分为主,但是要往营分过度,开始影响营分了。治的时候还是治气分,因为主要病位还是在气分。

气分证治二十三法:清气热以解温毒,凉营血而透丹痧。

烂喉丹痧,是热毒壅滞气分,窜扰营分,消灼津液,故见高热口渴,烦躁不安。气分热毒壅滞,窜扰营分,血热充斥,弥漫肌肤,则肌肤潮红,密布细如针尖,高出皮肤,压之褪色之痧点。热毒上攻,则咽部红肿疼痛,甚则腐烂。舌红苔黄脉数。用清透热毒,凉营育阴方法。

蝉衣6克 生石膏30克(先煎) 黄芩10克 生栀子6克 连翘10克 竹叶6克 生甘草6克 银花15克 元参25克 丹皮10克 鲜芦茅根各30克。

加减法:

若热郁血分,舌绛且干,丹痧不透,可于方中加犀角粉0.5克(冲)、赤芍10克、紫草10克、地丁草10克。

若咽喉肿痛时,加六神丸60粒,每含5粒,每30分钟口含一次。

若丹痧大致透齐,可于方中再加凉血育阴之品,如生地15克、石斛10克、花粉10克。

病在气分,治法还是辛凉透散、开散、枢转。因为热特别盛,所以用石膏30克,还有其他的清热药:金银花、元参、栀子。

主要看方后的加减,里面有活血法。“若热郁血分,舌绛且干,丹痧不透……”等等,这里的“热郁血分”不是真正的血分病,只是影响到血。影响到血不一定是血分病,刚才说过卫分病、气分病、营分病都有可能。但到了营分,确实要用点凉血、活血的方法,所以这一条标题说“凉营血”。不管是凉营分的血还是血分的血,其实都是那些凉血的药。

此条文里的这些药,都是咱们平时不常用的。紫草、地丁、犀牛角粉配赤芍。这股热邪到了营分、血分后,就会真的影响血了。在营分偏重影响血的运行、输送;在血分则影响血的根本生成的功能。

凉血活血的方法,在血分证治的好几个条文里都有。赵老甚至还把常用的凉血、活血药都列举了一下。在血分证治一法方后加减法:

凉血活血之药,常可选加:鲜茅根(30~60克)、丹皮、侧柏叶、槐花、地榆、鬼箭羽、白头翁、大小蓟、茜草、醋大黄。见尿血者,常可加血琥珀末3克,装胶囊分服。

关于童便的运用问题:古人每用于血证,我们临床亦用之凉血止血,确有疗效。一般取0.5~5岁小儿之尿,常以健康男孩为佳。先给饮白糖水200ml左右,经20~30分钟后尿量即多,可取用。

鲜茅根30~60克。特意标明了剂量,其他药都没说剂量。说明要让鲜茅根起到凉血的作用,必须量大。量小只能疏导津液,给津液降温。

其他药如:丹皮、侧柏叶、槐花、地榆、鬼箭羽、白头翁、大小蓟、茜草。最常用的是紫草、地丁、丹皮。咱们非温病出身的学温病,掌握紫草、地丁、槐花、茜草、丹皮就够用了。

特别提到了用童便凉血,“0.5~5岁小儿之尿”,“先给饮白糖水200ml左右,经20~30分钟后尿量即多,可取用。”这药供给来源不稳定,所以不太用。

血琥珀也能凉血活血,这味药咱们更没有使用经验。

地榆也能凉血活血,可是咱们多用来治外伤。烫伤用地榆,效果奇好。

所以说来很简单,就这些药。咱们记住这么几味药,就可以凉血活血了。至于攻瘀血之结的那些药:水蛭、土鳖、五灵脂,是瘀血成块,结的特别重,必须用破血的方法时用。水蛭、土鳖较常用,虻虫基本不用。

讲到这,可能有些学员会产生一个疑问,既然血证从卫分、气分、营分、血分都能出现,那该怎么区别到底是哪个病位?如果大而化之、概念化的解释就是: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各有症状规律,通过这种症状规律就能判断是哪一分、哪个层面的,那就间接知道要治哪个层面的瘀血或血热。这个回答更倾向于方法论、思维方法的回答。

具体的症状、具体的辨证技巧呢?因为如果只看症状的话,会发现有热时,气分的热能出现神魂颠倒、胡说八道、乱语;血分也能影响情志,也会出现神昏、狂躁。还有像出血证,不管是鼻子出血、衄血还是吐血,乃至于便血、尿血等症状,气分、营分、血分都有可能出现。所以单凭症状,貌似不太好分辨。

在这本《临证400法》之外,其实赵老给了区别的方法:一是凭脉、二是凭舌象。从舌象更简单些。

先说原理(脉跟舌都是此原理)。这股热邪伤到了在里的功能,跟仅仅伤到了气分向外的功能,舌象肯定是不一样的。最明显是看舌质,同样是舌头比较干燥,舌质是否还润泽、鲜亮、有水分?如果舌质干瘪萎缩,那不会是气分病。就算之前是气分证,现在也不是了。舌苔更倾向于气分的显现,舌质更倾向于质分的显现,因为质分为有形。于是舌苔和舌质也可以成为一个参照的信息点,虽然不能绝对一一对应。

还有颜色,如果舌头的颜色被热烤的又干、又绛、又紫、又暗,那也不是单纯的气分病了。当然凡事都有例外,气分热一时很盛的时候,有可能把舌苔或舌质烤的暗紫。不过单纯气分的热,是一定不可能把舌质烤萎缩的。即便是特别极端的例子,迅速得了某个恶性热证,甚至迅速身亡,大概率都不会把舌头烤干瘪。用俗话说,舌头萎缩变小、变薄,说明舌头那块肉都脱水了。

于是舌质的形态,再配上舌头颜色,大概就能判断出是不是营分、血分。

赵老还教了凭脉判断卫气营血的小技巧。这个小技巧也不是绝对的,但是脉和舌相互合参的情况下,能够确诊的概率就变得非常大。赵老的脉法跟普通的脉法不一样,不是浮中沉三部,而是浮中沉按四部,分别对应卫气营血。简单的说就是,营分病和血分病的脉不会那么浮或偏浮,会略沉或偏沉。另外,也可以补充上咱们的脉法,比如脉落明显不足;脉管明显变细,这都是长久伤血的象。长久伤血一定不是单纯的气分证了。

这几种方法交叉组合之下,基本就能确定在卫气营血哪个病位层面。当然某个症状规律仍然可以拿来进一步确定。比如有热在气分,一定口渴,一定多喝水。喝了水能化得开,所以才会多喝。到了血分,渴也喝不动水。

说一个临床中用得到的小知识点。平常会遇到一种患者,总是渴,老喝水,可是又受不了大口大口的喝,喝了会不舒服,只能不停小口喝。这种喝水方式的患者,按照卫气营血学说来说,至少是营分的问题。按照六经来说,至少是太阴的问题,是太阴有热、或太阴阴虚、或太阴阴虚有热这类的问题。简单的说,病轻的时候,脾胃没有太大伤害,渴了使劲灌水也化得开。病到营分、血分,或者按六经学说到太阴重证之后,渴也不敢大口喝,因为化不掉。就会表现为老口渴,老喝水,总是小口一直喝水。

再做最后一个讨论:是不是瘀血证,就一定是营分、学分病?显然不是。这个大家能理解,气分病也能有瘀血,或者按六经体系,三阳病也能有瘀血证,并不是瘀血病就一定是三阴证。只不过形成了有形的病理邪气之后,更容易由三阳转为三阴。同样卫气营血也是,形成了有形的瘀血产物之后,更容易从气分变为营分、血分。

比如特别极端的例子——狂犬病,属于热毒伤血。热毒会形成大量的瘀血,而且瘀血与血热相结合,所以必须迅速的把热、把瘀血攻下来。用温和的药都不行,得用特别猛的药把瘀血、把热攻下来,或许能保住命。咱们能看到大量狂犬病患者,到了血分有热毒相闭结的阶段,开始抽风咬人。据说下瘀血汤能治好很大一部分,看到的案例说很有效,具体多有效,咱们没机会治狂犬病,也不知道,只能说在理上成立。显然狂犬病到神昏乱咬人的时候,就是到血分病了。瘀血积的还不厉害的时候,之前可能是营分或气分病。如果还在气分的时候,主要是攻热,到了营分血分就得连热带瘀血一起猛攻。如果只靠紫草、地丁,力量不够。理是这样,实际案例没见过。

瘀血证展现出来的规律性症象,咱们以前反复说过,以后还会反复说。这些知识总是零散的分布在条文中,在学的时候,一定要自己把它归纳总结一下,同时用理论去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或脉象、舌象。比如反应在舌象上的紫、舌下静脉的静脉怒张、唇色上的暗紫、手上的青色血管、脉涩、脉细、脉紧。再比如脉落下来能感到颗粒感和阻滞感,有一定概率是瘀血。

瘀血证常见的症状规律,每个症状单看都不是那么高对应性。

比如腹痛,而且大便后不明显减轻。像这些知识都讲过。

比如大便色暗。不是有瘀血一定大便色暗,换个说法,大便色暗也不是一定有瘀血,只是有一定概率会表现为这个症状。

还有口干、口渴,但这个症状也不能大概率指向瘀血。

再比如疼痛,游移走动的疼痛往往是气分的疼痛,固定不移的疼痛考虑是瘀血的疼痛,那也不能确定就是瘀血,痰湿闭郁也能造成固定的疼痛,甚至外伤都能造成固定的疼痛。当然被外界冲击打了一下,形成了瘀斑,那也确实是瘀血,只不过那种瘀血是外界打击造成的,不是内生的瘀血。外伤的瘀血有可能影响内在,比如读过一个医案,有个人爬梯子修房,结果掉下来摔了,当时没摔到腰,但是过不久腰疼。按瘀血证治好的,就是瘀血的腰疼。这显然就是因为外伤造成了瘀血,瘀血化不开于是阻滞腰部,影响腰部的经脉。

还有一些小概率事件:受到惊吓后,有的人也会产生瘀血。对应的医案我都记不清楚在哪里看的了。但是在理上也不难理解,肝藏血、心主血,这些跟血相关的藏腑,都容易在惊吓中受伤。

说到极端情况,有没有瘀血证患者,无论脉象、舌象、面象、唇象和症状都不见瘀血的迹象呢?我十多年行医就遇见过一例,腹胀、鼓胀,属远公说的血鼓。这个案例之前讲过,各种方法都用遍了,腹胀就是下不去。用排除法,就剩最不可能的瘀血证,按照瘀血证治好了。不过大家放心,这种案例出现的概率极低。明明是瘀血证,脉色症一点都不显。因为那个患者血太虚,已经显不出瘀血象了。当时无论脉象、舌象、唇象、面象都是血虚之象,血虚这个象是个特别显著的信息,从内而外表现在脉色症上,反而掩盖了瘀血之象。这个逻辑并不难理解,比如咱们说舌下静脉看瘀血非常灵敏,但如果一个人血特别虚的话,舌下静脉那两根青色血管颜色就会变淡,此时如果有瘀血,就显现不出来。

临床中有一个化繁为简的方法,就是如果有瘀血象的话,在治疗的某个阶段,一定会有机会表现在脉色症上。假设当前确实有瘀血证,确实该活血化瘀,但是没有发现瘀血象,也可以先不治瘀血,直到他的身体把瘀血表达出外在的脉色症,再治也可以。毕竟咱们中医诊断,就靠手指号脉、眼睛望诊的这点感官判断,没那么强大。

还有一种处理方法,就是凭经验觉得这个病有一定瘀血的概率,虽然没诊断出来,那就加上相应的药,只要不是攻伐过甚的方法,不至于有太大坏处。

说到这里能发现,有的时候中医的诊断,不能百分百做到正向确定,得用排除法。别说中医只靠手和眼睛的感官判断,西医有那么多高精密的设备,也做不到高精确度的确诊率。所以,一个好大夫并不是每次都能极度精准的诊断,而是能够迅速的发现之前的偏差。还是那句话,没有绝对不犯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