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取经重录18

这节的内容在讲之前,照旧做一些学习建设。痰湿水饮是同一大类的病,之所以放在一块讲,是因为有某种属性上的近似,可毕竟又是不同的病。治法上有相似,经常有些药即治痰,又治湿,可是又经常各有分治。变化起来是千变万化,所以咱们绝对不可能把所有的情况一一排列陈述,只能抓住其中的某几个点来进行论述。大家掌握这种思维方式之后,需要举一反三,相互联系的去思考。

还是那句话,学习中医是不可能指望老师把所有的病怎么治,一一给讲清楚的。老师可以给你一个理论框架、学习方法、学习资料。真正下功夫的事情是:对比区别联系、举一反三、推演演绎,这些工作必须自己做。咱们在课上永远只能抓住某个点或几个点去论述,远远不是临床中遇见的所有情况。为什么要说这些?因为在教学的时候,会发现有些学员,确实不适应这种举一反三、自我联系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学习方法一定要自己培养起来。因为咱们在学校的时候,是不用训练这种能力的。可是偏偏如果想掌握一个实用技能,这种思维方式又是必须的。真到实用的时候,极少遇到标准答案能搞定的问题。就比如治病这件事,照书本标准得病的很少。不按书本标准得病的,怎么解决?是你根据理论基础框架,再加上推演方法,推演出来的治法。这种推演出来的方法,就能治病。

在中医的视角看人类的疾病,这几千年以来,没什么新的变化。根本不像外行人说的那些——时代不一样,得的病也不一样。咱们看来,时代变了,人没变。外界造病的原因变了,作用于内在产生的病还是基于人体的那些病。这是中医最大的特点,可以化繁为简,从而能治疗所有的病。而西医是以繁驭繁,所以每研究一个病,都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形成庞大的产业链和研究链条,其实这种医学是很脆弱的。这很好理解,外在支撑系统越复杂就越脆弱。人跟病毒比起来,病毒肯定比人更稳定、更有生命力。人类诞生之前,早就有病毒了,或许等人类灭亡了,病毒还在。中医跟西医比起来,西医整个体系太复杂了,中医更简单,所以中医更有生命力。这是这个宇宙的核心规律决定的。咱们用简单的方法以简驭繁,就必须掌控在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举一反三。以一个合乎于万物类象,合乎于天人一体的思维方式构建推演方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以简驭繁,否则只能这个病学会了这么治,一变化就不会了。

话归正题,上节说痰热或湿热入了气分后就会趋于复杂化,其治疗方法自然也趋于复杂。因为已经不仅是在表的闭郁那么简单了。在表的闭郁只要把表打开就行。虽然说经方和温病方用的药不一样,但仔细分析背后用的方法都是开表。虽然有的药是有化痰力兼把表打开;有的是透转热把表打开;有的单纯就是把表打开,总之很简单。卫分表闭,影响到了肺主表的功能,继而影响肺的功能,而非肺(或者是脾,或者是其他各藏腑)的功能自身出了问题。而如果到了气分病,就有可能出现某藏腑本身受到影响。意思是并非别人的错误影响了自己,而是自己犯错了。所以在治疗上,必定要趋于复杂。咱们治痰湿的一系列方法,都有可能在气分证上见到。

再做一次复习,这些知识不止一遍的讲过,再讲不是为了传授知识或记住这个知识,而是演示知识之间的联系。一定要把这种思维习惯养成,所谓的学习方法就是这个习惯是否养成。

咱们治痰湿的方法,大致以下几种:

一、燥能治湿。用燥法治痰湿。燥和湿是一组平衡,对立的阴阳。

二、增热化湿。说到燥,就很容易想到热。因为热量、燥热不够而形成的痰湿,肯定要恢复燥热。

这一系列的方法,是伤寒一脉最擅长的范围,反倒是温病一脉不擅长的。温病一脉基于某些原因,对燥热药有一种恐惧感,其实同样的现象,在扶阳派也能看出来。某些扶阳派老师的思想,对滋阴寒凉药也是有些反感的。

接着往下捋,燥能治湿,增热化湿,说到燥和热,自然能想到风和气。

三、风能胜湿。通过疏风的方式把痰湿给散掉,就像吹干地上的水。

四、益气化湿。显然是气不足,没有足够的力气把痰湿化掉,这时候得益气化湿。

燥、热、风、气,这是咱们对阳的分类。立刻就能想到阴阳观,想到阳就能想要阴,阴虚了也会使得痰湿清理不掉。因为清理痰湿是需要有津液或者血液做为载体给清理掉或者运出去的。

五、于是补充津液辅助化湿的方法、补血活血辅助化湿的方法自然就想到了。

这种方法就是以一个思维的线索把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这些知识就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零散的。从阴阳、阴虚阳虚的角度梳理后,再从清理邪气过盛方面梳理一遍。比如刚才已经说过的风能胜湿,某些患者并没有肝主风的能力变弱的情况,仍然可以通过疏风的方式辅助化湿。而且,无论是寒湿、湿热、寒痰、痰热,以疏风法来化湿,都能起到辅助功效。只要不用过,都会有正向的增益。

六、甘淡渗利治痰湿。既然是疏通,用风气疏通也是疏通,大小便疏通也是疏通,所以甘淡渗利的方法,可以通过小便、通过水道,增强水道运行的方式,把水带出去,就是甘淡渗利治痰湿。

七、活血法辅助治痰湿。水道如此、津液如此,立刻就能想到活血法辅助治痰湿的方法。

这样知识在你的认知体系中就形成了网状连接。重要的话不止说三遍,要培养这种思维的习惯。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知识,知识量还是这么多,就是一种思维习惯。思维习惯养成了,这个方法就掌握了。而习惯的养成,唯一的方法就是反复再反复,不停的反复。

治湿的诸方法可以看之前的文章(治湿的几种方式)。

既然是通开,通行开散,那么那些具有芳香开散的药,也不会忘了的。

八、芳香开散化痰湿

九、通大便、催吐化痰湿。既然把湿开散完了往外带,最后一段要么大便、要么小便、要么出汗、要么呕吐,所以是通大便催吐化痰湿的方法。

通过出汗化痰湿,不是一个特别顺畅的渠道,所以一般不会主动选择这些方法。除非痰湿正好闭塞于皮毛,形成病势了,得给散掉。因为皮毛本来的功能就不是排痰湿的,而是通过出汗、收缩、闭塞来调节体温的。

刚才说的这些治痰湿的方法,每一类下面都有不同的药,可以再进行一个细分类。所以说变化出来是千变万化,无穷无尽,但核心内容翻来覆去就那么点知识。串联一下整个化湿过程:通过开散的方法把痰湿打开,然后再通过疏风的方式把痰湿运走。运出去要么走水道、要么走小便、要么走大便、甚至呕吐,得排出来。这个过程每一段分别有什么方法,有什么药可以实现。要逐渐的把它们全都构建起来,就是治法。咱们现在讲这个课,头一两年也讲了些治法,其实更多的还是偏向于帮助大家把理论框架构建起来。有了理论框架就可以去思维了,这个思维在框架里去思维,就不会跑偏。所谓“闭门造车,天下合辙”是在框架内造的车,开出去才能合辙。

掌握了治气分痰湿化热,其实治营分、血分的方法,就是这些方法的加强版和复杂化。或者换一个理解方式,到了营分、血分有痰湿化热,那一边用治气分痰湿化热的这些方法,同时还得治营分化热、营分那些病或血分那些病,属于共治的一种方法。并不是营分、血分有另外一套治痰热阴虚的方法。都是这套方法,只不过以不同的药,可以入不同的卫气营血四个层面。

比如要解表,卫分肯定用轻灵开表的方法。要治营分、血分,肯定要用那些入营分、入血分、入里的药,自然把这股治痰热的药力给带过去了。这个称之为药引,或者引药。所以药引的这个概念,被广大民众错解了。为什么会错解,因为被古代那些不良医贩误导了。那些没有真本事,就弄点花架式的庸医,甚至连庸医都算不上。庸医这个词,其实不算贬义,平庸的意思,能平庸,经过努力就能不再平庸。所有的明医、良医都是从庸医长出来的,所以是一个中性词。只是后来假大夫、骗子成了庸医的代名词了。

这节再说最后一点,赵老提供给咱们一种治痰热、湿热的方法,可以明显提高效益,这个方法就是四个字:透热转气。翻译成咱们的话就是开散、通行。总结成一个字就是:通。在平衡的基础上加上通,效益明显增加。平衡是看见痰多了治痰,看见热多了治热,这就叫平衡。在这个基础上加上通行开散透转,这是温病派对咱们最大的启发,一定要把这个学会。咱们学赵老,只要学会这一个字,赵老的那些书就算没白看。赵老写书的目的也算达到了一部分。这就是前辈对于后人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