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条文117~119 温针护理不当而受寒伤阳

一一七、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五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康本条文一一七中:“气从少腹上冲心者”是小注。

一一八、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一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牡蛎二两(熬) 龙骨二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一一九、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三个条文一起讲,多品一品祖师爷写书条文之间的联系。这三个条文显然都是用了烧针、温针的方法后出毛病了。

条文一一八:因烧针烦躁者。

条文一一九:加温针,必惊也。得了惊证,惊慌、惊悸、心神不宁。

这三条对比着看,条文一一八和一一九,在用针之后都出现了一些心经的症状,一个是烦躁,一个是惊证(惊慌、惊悸、心慌等毛病)。条文中没说明针的什么穴位,于是无法详细判断是如何治错的。遇见这样的条文,只能以方测证。因为条文很简单,给出的症状也很简单。一一八条只说了烦躁,一一九条更简单,只说“必惊也。” 一一九条连方子都没有,以方测证都做不了,只能用条文联系:假设这个条文说的问题跟前后文的问题相似。只能如此,因为不可能知道祖师爷写这个条文的时候,证是什么。所以这种条文,可以做合理的推演来增进理解,知道不了所谓的仲景本意。于是只能通过以方测证,分析桂枝龙骨牡蛎汤治的什么证,然后间接判断烧针起的什么祸害。接着品一品祖师爷为什么连着三个条文都说烧针能治坏,想表达什么意思?分析条文,原文信息越多的越好分析,就怕字数少的。

  • 条文一一七,烧针后针刺的地方起红疙瘩,还兼见奔豚。
  • 条文一一八,烧针后烦躁。
  • 条文一一九,惊慌、惊证。

前两个条文有方子。条文一一七是桂枝加桂汤,桂枝加了二两,总量为五两,桂枝白芍的比例就变为5:3。条文一一八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减掉二两桂枝,白芍去掉,变成桂枝一两,甘草二两。对比下方子能发现,一个是把桂枝汤中的桂枝增加二两,保留白芍;一个是把桂枝汤的桂枝减掉二两,去掉白芍,再合上龙骨牡蛎。另外一个条文没有方子。从这分析能明白一个道理,都是桂枝剂,说明是烧针之后受凉了。如果奔豚、烦躁和惊慌之证是热证,不会用桂枝。所以此处说的不是烧针之后变成热证的情况,没说热证。到这自然会联想一下,灸法、烧针化热伤阴的情况。注意学习方法论,必须有一个深度和广度的联系。

咱们已经看出来了,祖师爷是想教给咱们,用了像温针、热敷或艾灸等方法之后受凉的情况。从这立刻就要吸取个教训:这种温热法的治法,患者是有可能受凉的。这种事在临床中很常见,所以那些灸法、热敷法,必须得由真正的中医来操作。你本来是想给他治寒证,结果反而受凉。如果施术者自己都不明白怎么回事,求医者也不知道,就麻烦了。

那以方测证就变成了桂枝加桂汤是怎么治起红疙瘩和奔豚?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是怎么治烦躁?或它们治烦躁的原理。这就是这几个条文学习的意义所在。

红疙瘩可以通指寒证的皮肤病,临床用的时候,不一定皮肤病同时见奔豚,有可能有奔豚但没皮肤病。阅读此方,立刻知道奔豚上来的肯定是股寒气。如果是热气,不会用桂枝。这个思路没问题。可是到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的时候就遇见困境了,桂枝就一两,甘草都比桂枝多,况且还加了龙骨牡蛎,如此一来,此方的用意就不是把这股热量带过去。要把桂枝的热量带到太阳或是心阳的层面,一两的桂枝不够。联系条文,搜一下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汤(包含心慌、心悸、出汗、喜按等症状)里面桂枝用四两。对比一下,条文一一八桂枝才一两,还怎么增益心阳?这时候如果把方解给解为扶心阳,安神定惊,这个解释你觉得如何?

所以条文一一七桂枝五两,意图很明显,增强桂枝的热量,通行桂枝的热量。而条文一一八的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一两,配甘草二两、龙骨牡蛎二两,其意图一定不是在通、一定不是在行阳。甘草性缓、守中,龙骨牡蛎收敛固脱,所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是守阳、固阳的方子。于是你分析得之,条文一一八治的是阳气浮散、外越的问题,其意在固守阳气。你便知条文一一八中烦躁的病机了,心阳虚不是主因,心阳越散才是主因。咱也不知道是刺了哪个穴位烧针造成阳气浮越不固。

接着看条文“一一九、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这个惊证,咱们理解为心阳涣散的惊慌之证。这个解释是合理的。理论上合理,但是不是祖师爷的本意,咱们也不知道。

那最后一个问题就好理解了。条文“一一七、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烧针之后,扎针的地方起了红疙瘩,这个红疙瘩或者类似的皮肤病是什么病机?表阳不足,太阳卫气层面的阳不足所发的皮肤病。论病位,六经病位为太阳,按卫气营血是卫气。考虑到有奔豚,一股寒凉之气往上冲,这就是有气分证了。考虑到奔豚,就成了气分证并卫分证。注意咱们走的是学术融合的学习方法,而非单一流派独树一帜。就比如条文一一七的奔豚,以方测证知道上冲是一股寒凉之气,这股寒凉之气按六经病位怎么分?是在太阳?还是在阳明?还是在少阳?还是在太阴?其实都有可能,这时候用卫气营血学说就省事了,就是卫分加气分。如果用一气周流学说,升路(上升的一路),热没升起来,升来股凉气。

研究同一个条文,大家试图用不同的学说去解释它,当然有的条文确实也无须非得用某一种学说去解释。比如有的条文不需要用卫气营血去解释,有的条文不需要用一气周流解释。反之,有的条文必须得用卫气营血、或必须用一气周流才能解释的透彻。解释的背后对应的是诊法和治法,没有清晰的解释,何来清晰的诊法和治法。解释谓之理论,诊法治法谓之实用。

最后再理解一下,为什么起的红疙瘩用灸法能治?思路清晰明了。